一個人到底是怎麼變強的?一腔熱血的努力是不夠的

一個人到底是怎麼變強的?一腔熱血的努力是不夠的

我們都想成為強者,因為強者能以一當十,能挽狂瀾於既倒。

但這個世界,強者畢竟是少數,而且沒人知道他們是怎麼變強的。

張無忌被江湖認識的時候,已經不是那個曾阿牛了,而是乾坤大挪移九陽神功,可以一己之力對抗六大門派的英雄;

愛因斯坦出場之前,還是一個專利局的小職員,但一出場,就用六篇論文蔑視了整個物理界;

喬布斯更是以一己之力把瀕臨破產的蘋果帶向世界之巔,自己也步入神壇……

一個人到底是怎麼變強的?

一個人到底是怎麼變強的?一腔熱血的努力是不夠的

一個人到底是怎麼變強的?一腔熱血的努力是不夠的

天才,絕對是天才!

對於這種常人無法企及的天縱奇才,我們往往都會歸結於天才說。

事實到底是怎樣?

莫扎特一直被世人當做神童,6歲就能彈一手好琴,10歲的時候就已經創作了不少曲目……堪稱音樂屆強者中的強者,不是天縱奇才那是什麼?

不過莫扎特的成名背後還是有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

莫扎特的父親自己就是作曲家和演奏家,而且他還是一名音樂教育專家,更幸運的是他還是一名嚴父。

一個人到底是怎麼變強的?一腔熱血的努力是不夠的

所以早在莫扎特3歲的時候,就被要求接受高強度的訓練課程,

據估算,在小莫扎特6歲生日之前,他的練習時間就達到了3500個小時

所以,當莫扎特21歲創作出《第九鋼琴協奏曲》時,舉世震驚,才21歲啊。但我們可以換一個說法,在莫扎特高強度練習了18年之後,他創造出了這個曲子。雖然同樣令人敬佩,但衝擊感是不是少一些。

並非蔑視天賦,只是想說,所謂的天才,除了一系列的運氣加成(好時代、好家庭、好環境、好老師等等),最最重要的還是背後看不見的、艱苦卓絕的練習。

一個人到底是怎麼變強的?一腔熱血的努力是不夠的

前幾年大火的10000小時理論,告訴我們凡事只要練夠一萬個小時,就能變成專家中的專家。

很顯然,這一萬小時的前面如果不加任何定語的話,很難成立。

很多人做飯時間超了一萬個小時吧,但也不是個個廚神,甚至有的依然很難吃;

開了一萬小時車的司機不在少數,但是真正能當車手的少之又少;

上了一萬個小時的班,可能依然還是無法獨當一面的底層員工。

這個一萬小時理論,除了行業、領域的差異,最最關鍵的還是在於練習前面的定語,你有沒有刻意練習!

韓寒之前寫了一篇文章叫,《我也曾對這種力量一無所知》。

講的是,他們一群自認為足球技術還不錯的業餘愛好者,去挑戰一支職業球隊的兒童預備隊,二十多歲,面對五年級的學生,結果是,上半場20分鐘就被灌了將近20個球。

最後對方教練以保護隊員們的心智健康為由叫停了比賽……

為什麼業餘愛好者和職業運動員有如此大的差距,關鍵就在於刻意練習。

拿NBA來說,他們平時的訓練不是天天組兩個隊打比賽,而是非常科學細化的單項練習。

一個人到底是怎麼變強的?一腔熱血的努力是不夠的

運球練習、投籃練習、耐力練習、力量訓練等等,這才叫刻意練習,也只有刻意練習,才能迅速提升你的能力,讓你變強。

具體怎麼操作刻意練習,說起來很簡單,(這世界上好像所有事說起來都簡單,但是做起來一點也不容易。)

嚴格意義上來說,真正的刻意練習包含了兩個標準:

你所訓練的領域有一套完整的評價標準和高效的方法;

必須有一個能給你佈置訓練作業和及時反饋的優秀導師。

嚴格滿足的行業其實並不多,比較常見的是競技類的專案,這些專案經過幾十年上百年的發展,都總結出了一套科學標準的訓練方法,運動員們也都會配有一組專業的教練指導。

但是對於普通人而言,如果只想在某個普通領域變強該怎麼辦?我們同樣可以運用刻意練習的原則。

1、定義一個明確的目標

一定要先設定一個目標,你到底想去到哪裡?怎樣才算你心目中的變強?

永遠不要漫無目的的瞎練,也不要看什麼火就去學什麼,

真正的強者都是長板遠超常人,而不是全面發展的三好學生。

強如愛因斯坦,他那麼喜歡拉小提琴,但似乎大家的評價都是“比較難聽”。

沒有目標的瘋狂練習,要麼是純愛好無所謂,要麼就是偽勤奮的自我感動。

2、練習一定要專注

一旦開啟練習,就要全神貫注,不然就等於無效練習。前期如果無法專注,可以配合番茄鍾來慢慢延長自己的專注時間。

3、要有反饋

這是非常關鍵的點,也是很多人缺失的一環。

很多人之所以做飯永遠沒有長進,就是因為沒有反饋。自己做自己吃,覺得能吃就行,但如果,是面對一群挑剔的顧客,不斷投訴,不斷給你反饋,相信你的長進會很快。

所以一定要有反饋,最好是找一位相關領域的專家來指導你,這樣就會進步更快。

4、走出舒適區

一直在自己的舒適區=永遠不會有進步。

一個人到底是怎麼變強的?一腔熱血的努力是不夠的

做ppt,如果你一直停留在純色背景+大號字型的設計上,即使你把速度提高到了極致,你的能力也不能稱為強,你需要跳出舒適區,放棄自己最熟悉的設計風格和思路,換一種陌生、更高難度的級別開始訓練,直到你再次把速度提高到極致,然後再換一種風格。

這樣一步步,才可能達到真正的強。

說起來很虛,我們再舉個例子:

現在網上有很多寫作課,為什麼沒見到誰報名了就真的成了作家,因為絕大多數網課很難滿足有目的的練習這一標準。

但是本傑明·富蘭克林,就是起草了《獨立宣言》的那位,他沒有報網課也沒有優秀的導師指導,甚至只上過兩年小學,卻成了寫作高手。他是怎樣訓練的?

沒有導師,他就找來了一本他覺得文章寫得非常好的雜誌。

他開始模仿他的目標文章,首先是模仿他們的遣詞造句,每一句都拆出來,然後問自己“如果自己來寫,會怎樣寫?我寫的和他們寫得相比如何?差距到底在哪兒?為什麼?”等等

等遣詞造句練得差不多了,他發現了還有一項更關鍵的差距,那就是寫作的邏輯結構。

他又開始練習自己的邏輯能力。

他提煉出文章的核心,打亂文章的結構,然後自己重新揣摩研究,反思自己的邏輯為什麼不夠嚴密。

就是透過這樣一系列分板塊的有目的練習,讓富蘭克林的寫作水平突飛猛進。

愛好式的練習結果就是,你永遠都是業餘玩家,要想成為專業的,就要有目的的刻意練習。

一個人到底是怎麼變強的?一腔熱血的努力是不夠的

很多人都期待一種時刻,

就是所謂的頓悟。

就好像武俠人物靈光一閃,參透秘籍的那一刻。現實中到底有沒有這種所謂的頓悟。

有的。

國民級相聲演員小嶽嶽,剛進入相聲這一行的時候,同樣的起點同樣的練習,同輩的師兄弟都能上臺使活了,他卻還只能在後臺擦桌子掃地。

但再看看如今,舞臺把控和業務水平,小嶽嶽能秒殺絕大多數同齡相聲演員了吧。

于謙老師就說過,這孩子開竅開的晚。

能力增長這個事,很奇怪,它不會是一個線性的增長水平。

一開始接觸一個新領域,你會覺得自己的能力進步非常快,尤其是從0到1的過程,但在此之後,你會陷入一個漫長的平臺期,在這個階段,你會無比挫敗,感覺自己幹啥啥不行,毫無天賦,毫無長進。

心理學上有一幅圖叫練習曲線,描述的就是這種情況:

一個人到底是怎麼變強的?一腔熱血的努力是不夠的

當你熬過高原期,就會進入跳躍式的能力增長階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突然開竅。

這樣的過程聽起來很難理解,但是你回想一下,你小時候是怎樣學會騎腳踏車的?你是如何學會游泳的?

你腦海中的記憶是怎樣的?是不是一開始各種從車上摔下來,一開始各種嗆水,然後呢?是不是突然某一天,你就會了,徹底就會了。

非常驚奇,但是又在意料之中,因為你已經付出了足夠的努力,而且沒有放棄。

不會有隨隨便便的強者的,即使熱血如動漫,悟空不也是一路修行打怪升級的嘛。

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暗中標好了價格,以一當十、力挽狂瀾的價格,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