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彩行大運丨百餘年後,霍元甲的俠義之氣仍在他的故鄉流傳

津彩行大運丨百餘年後,霍元甲的俠義之氣仍在他的故鄉流傳

“萬里長城永不倒,千里黃河水滔滔,江山秀麗,疊彩峰嶺,問我國家哪像染病……”

這是電視劇《大俠霍元甲》主題曲中的幾句膾炙人口的歌詞。1984年春天,隨著這部影視作品在大陸掀起萬人空巷的收視熱潮,“霍元甲”三個字響遍祖國大江南北,這位著名愛國武術家的家鄉——天津市西青區精武鎮小南河村,也逐漸為人所知。

一座城市形成的緣起,往往源於河流帶來的人口聚居;一方人民的文化志趣,也常與水文環境緊密相連。在地處“九河下梢”的天津衛,市民文化從誕生起便與滔滔河水密不可分。天津市西青區被南運河橫穿而過,西青區精武鎮這片土地,湧現出霍元甲這位愛國英雄,也孕育了流傳百餘年不衰的精武文化。

津彩行大運丨百餘年後,霍元甲的俠義之氣仍在他的故鄉流傳

位於小南河村的霍元甲像和霍元甲紀念館

  學者:九河下梢的環境 催生了霍元甲武術救國思想

與兩岸三地影視作品帶動的“霍元甲”熱不同,上世紀80年代以前,在霍元甲的故鄉精武鎮,他的名字早已在鄉間廣泛流傳。

津彩行大運丨百餘年後,霍元甲的俠義之氣仍在他的故鄉流傳

王洪海手持自己多年來撰寫的霍元甲相關書籍

研究霍元甲多年的文化學者王洪海回憶道,上世紀70年代初,他在小南河村的田間務農時,就常聽長輩和遊伴聊起霍元甲的事蹟。遠近幾個村的口口相傳中,那位名叫霍元甲的愛國武術家,成了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

津彩行大運丨百餘年後,霍元甲的俠義之氣仍在他的故鄉流傳

霍元甲30多歲時的照片

改革開放後,王洪海開始萌生將人們閒談中的霍元甲軼事整理成文字的念頭,並陸續在報紙上發表短篇文章。隨著上世紀80年代以來霍元甲及其弟子相關的文學、影視作品的傳播,霍元甲這個名字也與“一代大俠”的稱號相連線,為人所敬仰。王洪海至今仍清楚地記得當年的盛況,並回憶起一段趣事。

“1984年春天,由黃元申、米雪等主演的中國香港電視劇《大俠霍元甲》被引進到中國大陸。當時我已在報紙上發表過一些霍元甲軼事的文章,正在醞釀一部關於霍元甲的長篇小說。不過我當時沒什麼‘流量思維’,看到這部電視劇火爆後,還擔心過會不會沒人願意耐下心讀我這部作品了。後來,時任江蘇人民出版社社長得知此事,來到我家鼓勵我儘快把小說寫出來。”

津彩行大運丨百餘年後,霍元甲的俠義之氣仍在他的故鄉流傳

王洪海以筆名“晨曲”創作的小說《霍元甲》首次出版便印了70多萬冊

後來,王洪海以筆名“晨曲”創作的小說《霍元甲》於1984年7月付梓出版,首次印刷便印了70多萬冊,“霍元甲”三個字的火熱,可見一斑。

如今提及霍元甲,人們常會想到他“武術救國”“強國強種”的思想。王洪海多年研究認為,霍元甲這些思想的形成,與他一生在天津的經歷見聞密切相關。可以說,沒有天津這座城市,沒有天津在中國近代歷史的獨特地位,就沒有霍元甲這位愛國武術家。

天津古稱天津衛,自古因漕運而興,由海河干流和五大支流組成海河水系與京杭大運河交匯於此,促進了這座城市近代工商業的繁榮,也滋養了運河文化。將運河文化深深根植於市民文化中,是天津的特色,也是霍元甲當年每日感受到的東西。

“霍元甲20多歲時,從小南河村老家來到當時的天津城區,在北門外竹竿巷(現天津大衚衕附近)幫助好友農勁蓀經營懷慶藥棧。這裡靠近三岔河口,南來北往客商極多。懷慶藥棧進、出藥材貨物,都經南運河往返南方。”王洪海介紹道。

在這樣的環境中,霍元甲的愛國、強國思想逐漸被激發。近代的天津是較早向西方開放的城市之一,曾先後出現多個租界區,在這些近似“國中之國”的租界內外,外國人與中國人的矛盾不時顯現,還曾出現過“天津教案”這樣的中國近代史上重大的中外文化,宗教,外交衝突事件。

王洪海研究認為,出生於1868年的霍元甲,人生的前40年幾乎都在天津,他曾親眼目睹過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等歷史事件,將中國百姓受近代西方列強欺壓的屈辱歷史看在眼中。這些場景對霍元甲形成“強國強種,武術救國”,決心洗雪“東亞病夫”恥辱稱號的思想,有著很深的影響。

“近代天津報業發達,霍元甲一方面親自感知,一方面從報紙上獲知種種社會現象,列強的欺辱行徑、許多老百姓渾渾噩噩度日的樣子都在他眼前。比如霍元甲協助農勁蓀經營的懷慶藥棧,它所處的那片區域,就曾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遭遇炮彈落下。”王洪海介紹道,霍元甲後來果斷應邀前往上海和英國大力士打擂、提出武術界不應囿於門派觀念、形成“以武救國”思想,這一切都與他曾身處天津這個大城市息息相關。

津彩行大運丨百餘年後,霍元甲的俠義之氣仍在他的故鄉流傳

《申報》對霍元甲與大力士打擂的報道

霍元甲所處的時代,恰是中國近代一段屈辱的歷史,在這個背景下,霍元甲提出的救國、尚武思想難能可貴,也因此引起了人民群眾極大的共鳴,在他逝世後的一個多世紀裡,仍然不斷有文藝作品問世,經久不衰。

  霍元甲後人:曾有些牴觸這個身份標籤 但深入瞭解後肅然起敬

如果說老百姓印象中的霍元甲,是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相互交織後的剪影,寄託著中國人民內心的民族自豪感。那麼對霍氏的直系後人來說,霍元甲這個名字所代表的意義,則更加浸潤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傳承”二字,對他們有著更深刻的意味。

天津體育學院武術教師霍靜虹是霍元甲的玄孫女,作為“霍元甲後人”,她對霍元甲有著特殊的情感。

與很多人眼中“霍元甲後人”光環帶來的崇拜不同,霍靜虹小時候並不知道自己是霍元甲的後人,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她並不願意被提及“霍元甲後人”的身份。

“我5歲半時,父母為了讓從小體弱的哥哥能習武強身,送他去參加武術班,我聽到訊息以後,要求一起參加武術訓練。當時,《大俠霍元甲》電視劇還沒有播出,我甚至還不知道自己是霍元甲的後人。沒想到,哥哥最終沒有走練武這條路,我反而有一股對武術天然的喜愛,堅持了下來。”霍靜虹回憶道。

後來,霍靜虹來到體校唸書,又考入北京體育大學武術系套路專業,畢業後先後在天津商業大學、天津體育學院擔任教師,如今在天津體育學院講授著太極拳、太極扇、傳統體育養生、傳統器械、太極推手等武術專業課程。2017年第13屆全運會群眾比賽中,霍靜虹還代表天津隊榮獲健身氣功團體賽冠軍。

津彩行大運丨百餘年後,霍元甲的俠義之氣仍在他的故鄉流傳

2017年第13屆全運會群眾比賽中,霍靜虹(右一)代表天津隊榮獲健身氣功團體賽冠軍

霍靜虹走上習武之路與霍元甲並沒有關係,但“霍元甲後人”身份卻給少年時的她平添了不少壓力,“從小到大的武術表演有時會安排演講環節,我與霍元甲的這層關係,讓我經常被選中發言。可我擅長武術訓練,卻不擅長寫稿子、做發言,一到要寫稿子就怵頭。這讓我在學生時代和工作後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願意被別人提及‘霍元甲後人’的身份。”

回憶這段經歷時,霍靜虹有些無奈。不過她也表示,曾經的牴觸情緒在近幾年中減弱了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她對霍元甲生平的深入瞭解。

津彩行大運丨百餘年後,霍元甲的俠義之氣仍在他的故鄉流傳

天津體育學院武術教師霍靜虹(受訪者提供)

“2015年,我成為霍氏練手拳的代表性傳承人,專程到上海精武會、上海檔案館,通過歷史資料,瞭解我的高祖霍元甲的事蹟以及精武會的經歷。這次調研,讓我對高祖的行為和經歷肅然起敬,作為他的後世子孫,應該學習他的責任和擔當,後世子孫也應該學習他為國、為民勇敢向前的精神。”

作為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霍氏練手拳的代表性傳承人,霍靜虹得益於多年習武的武術功底和從事武術相關職業的優勢,熟練掌握了全套共72個動作的霍氏練手拳,“霍氏練手拳是我霍家迷蹤藝諸多拳術中的一個入門拳術,非常基礎,和全民健康的理念不謀而合。如今,我一邊在家族中傳承這項拳術,一方面在教育崗位上傳授霍氏練手拳,還在天津市人民體育館體操武術隊、天津龍之風采教育培訓學校開展霍氏練手拳的習練活動。”

多年後再回頭看“霍元甲後人”這個身份,霍靜虹顯得自如、淡然了很多,“時至今日,‘霍元甲後人’成了我的一個標籤,它給我帶來宣傳、推廣、傳承武術的機會。每當學生知道我是霍元甲的後人後,都非常興奮、驕傲,學習起來也會更有動力。”

  精武鎮的霍元甲文武學校:百年尚武風氣的傳承

如今提及霍元甲學武的故事,多少帶了傳奇色彩。曾有少年霍元甲因體弱被父親禁止學武,卻最終暗地裡練就一身出眾功夫的故事。這樣的細節是否完全符合歷史真實,可能已不太可考。不過研究者認為,霍元甲一家的習武家風,與近代精武鎮本身的尚武風氣有著重要聯絡。

津彩行大運丨百餘年後,霍元甲的俠義之氣仍在他的故鄉流傳

霍元甲文武學校

“霍元甲少年時,家鄉以習練武術聞名的不止小南河村,周邊不少村子都有練武風氣。一方面,這有身逢亂世的人們需要武技傍身的無奈;另一方面,不少人習武后去保鏢護院,靠一身本領吃飯。比如霍元甲的父親霍恩第,就以保鏢為業。”

1910年,霍元甲在上海逝世,但百餘年後,他的家鄉在傳承尚武風氣上未曾斷絕。在霍元甲故居不遠處,坐落著一處以武術為特色的民辦學校——霍元甲文武學校,這正是當地尚武遺風的寫照。在遠近不少市民看來,這所學校是當下傳承霍元甲愛國、尚武精神的一處瑰寶。

津彩行大運丨百餘年後,霍元甲的俠義之氣仍在他的故鄉流傳

霍元甲文武學校校長郎榮標曾擔任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

霍元甲文武學校校長郎榮標回憶道,1999年9月,他在霍元甲的故鄉創辦了霍元甲文武學校, 至今已經20多年了。談及在此建校的緣由,郎榮標直言和自己青年時期對霍元甲的崇拜有很大關聯。

“我是天津人,1984年進入天津武術隊,是天津武術隊第一批運動員之一。我和我愛人侯冬媚都是武術運動員出身,很崇拜霍元甲這位愛國武術家。因此退役後,我們決定在霍元甲的故鄉開辦一所學校。學校現在以文化學習為主,武術訓練為特色。每年清明節,我們會組織師生進行對霍元甲的祭掃活動,日常教學也常教育孩子們傳承好愛國、修身、正義、助人的精神。”

津彩行大運丨百餘年後,霍元甲的俠義之氣仍在他的故鄉流傳

霍元甲文武學校的武術訓練

建校20多年以來,霍元甲文武學校已覆蓋從幼兒園到職業高中,成為精武鎮乃至整個西青區的一張名片,不僅培養了眾多習練武術的青年才俊,還經常有師生赴海外參加武術比賽、表演傳統武術,弘揚中華文化。

津彩行大運丨百餘年後,霍元甲的俠義之氣仍在他的故鄉流傳

霍元甲文武學校學生潘天順在第13屆全運會上點燃主火炬

津彩行大運丨百餘年後,霍元甲的俠義之氣仍在他的故鄉流傳

“津娃”潘天順近照

曾在2017年點燃天津全運會開幕式主火炬的“津娃”潘天順就是霍元甲文武學校的一名學生。如今潘天順已15歲,正就讀高一,平日仍然在習練武術,尤擅長一種中國傳統武術拳法——南拳。

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郎榮標還擔任了天津精武體育會會長。郎榮標介紹道,近年來,天津精武體育會按照建會章程和精武鎮弘揚精武文化宗旨,承擔著校外“武術六進”(即“進學校、進社群、進鄉鎮、進企業、進機關、進軍營”)工作的培訓拓展任務,策劃大型賽事以及與海內外精武會、武術團體聯誼交流等項工作。

津彩行大運丨百餘年後,霍元甲的俠義之氣仍在他的故鄉流傳

國內外的眾多精武會

談起霍元甲成立的精武會在世界各地開枝散葉,郎榮標很有感觸。“國內外的精武會是非常多的,有些海外的精武會成了凝聚當地華人的重要組織,有些則開辦武館,將中華武術傳播到世界各地。這早已超出了單純的習武、練武範疇,形成了一種文化傳承,非常難得。”郎榮標感慨道。

也是在精武會的交流活動中,郎榮標感受到了身上肩負的重任,“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在一次隨隊赴馬來西亞參加文化交流活動時發現,當地華人團體組建的精武會很是興旺,但很多華人卻誤認為霍元甲是上海人,甚至誤認為是佛山人,反而很少有人提及霍元甲絕大部分人生都是在故鄉天津度過。而且很多人沒見過正宗的傳統武術,對我們的武術表演讚不絕口。我對此很是觸動,也因此希望能加強宣傳,讓更多人知道霍元甲與天津、與精武鎮的深厚淵源,讓中華武術發揚光大。”

金庸先生曾在小說裡寫道,“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今天,很多人在霍元甲的名字後習慣加上“大俠”二字,其實正與這八個字同源同理。

郎榮標認為,“精武文化”之所以長盛不衰,正與霍元甲本人及其後人、弟子倡導以武救國,呼籲強國強種、決不當“東亞病夫”的精神高度有關,“霍元甲本人曾倡導摒棄門戶之見,要強身健體,協力救國。精武會的作用也從不是爭一招一式、門派高下,而是著眼於愛國、強國,這種態度彌足珍貴。”

正如《萬里長城永不倒》那首歌提到的,“衝開血路,揮手上吧,要致力國家中興;豈讓國土再遭踐踏,個個負起使命”。霍元甲已逝世百餘年,但他短暫一生中的立身行事,卻都顯露著愛國救亡的光芒。也許,這就是這位愛國武術家至今仍受到海內外華人尊崇的最大原因。

津雲新聞記者 侯沐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