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哼”不是病

有些習慣,如果別人不提醒,你是永遠不會意識到的。

像什麼說夢話,打呼嚕,撒癔症……。不一而足。

我打小就特別喜歡唱歌,喜歡到了什麼程度呢?這麼說吧,我可以不分時間、不分場合隨時隨地不停地唱,具體表現是:沒人的時候,我會大聲唱出來,有人的場合,歌聲就會變成我喉嚨裡的一種低囀徘徊的調門兒。對,就是哼哼。

有意思地是,大聲唱是一種有意識地主觀行為,因為我很清楚自己在唱歌,在唱什麼歌。而哼哼絕對是百分之百地下意識行動——大多數情況下,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哼著小曲兒,更別說哼得是什麼小曲兒了。

這是我一輩子都改不了的習慣,或者說是毛病。再次提起這個話題讓我有了動筆慾望的,是我媳婦。

就是最近吧,有一天吃午飯時候,媳婦突然停下了筷子,一臉嫌棄地看著我:我說老趙,咱能不能吃飯的時候別再哼哼了。我也停下筷子,一臉無辜:誰哼哼了?!話剛說完,突然意識到:噢,我好像剛才真的在哼曲兒,媳婦:你說你,吃飯時哼哼,出門散步哼哼,最讓人受不了的,你坐電梯居然也哼哼……如果有一天,咱小曼領著未來女婿來家裡吃飯,你還這麼哼哼,多丟人!

媳婦這番話猶如“提壺灌頂”,深深地傷害了我的自尊。是,我承認,有些場合確實不適合這種自由散漫、略帶些“輕佻”的哼哼,可要據此就認定這種行為很丟人,那我完全不能同意。

為了洗刷這個“恥辱”,我決定上網檢索,看看從心理學和社會學角度的分析,哼哼到底是不是一種正常的行為。別說,這網上還真有一些大咖對我和一些同道中人的行為進行了一番認真細緻地“會診”。

“哼哼”不是病

“哼哼”不是病

排除掉吸引異性注意這個可能性,我覺得網友的分析還是比較中肯的,也就是說,其實,生活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和我一樣,沒事兒就愛哼個小曲兒啥的,這當然也是毛病,但絕對沒有到危害社會,危及人類文明的程度,甚至有時候它不但給自己帶來愉悅和放鬆,還能給別人傳遞快樂……

這麼說是有依據的,也是在前一陣時間,我和媳婦早晨下樓遛彎兒,附近一家賣煎餅的小店是我倆幾乎每次都光顧的,老闆是來自外地的小兩口兒,女的每天都化著精緻的妝容,負責給顧客打包;男的留著板寸,手腳麻利地舀上一勺面,用誇張的動作迅速攤出一張又圓又脆的煎餅,一邊和顧客聊著天兒,一邊嘴裡哼著小曲兒,哼到興處,甚至大聲歌唱。這種快樂的情緒是很容易感染人的,煎餅好吃,來買的人也開心,所以生意就特別好做。

對了,有一次媳婦也受到這種快樂情緒的傳染,忍不住給煎餅小哥拍了一段抖音。說到這件事兒,正好讓我抓住了把柄:媳婦,為什麼煎餅小哥哼哼給你帶來是快樂,而你的丈夫,你親生的丈夫哼哼卻讓你感覺到丟人呢?

當然,這只是夫妻之間鬥嘴的玩笑,最終分不出所謂勝負。

其實,要是仔細回憶下,哼哼,在我們這個家族裡還真的有著強大的基因:小時候,我們一家四口圍坐吃飯,老媽、老妹、還有我會不約而同的哼著小曲,有時候也不知道是誰開的頭,三個人哼著哼著就共鳴到了一起,真是說不上來的神奇。

刻在基因裡的東西是很難改的,我也沒打算改變,不過媳婦說的這點倒是真應該引起我的注意:萬一未來的女婿上門來,我應該收斂一些,拿出老丈人該有的威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