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管仲識易牙,今有祖德申大義-雙木林最終把自己燒掉了

古有管仲識易牙,今有祖德申大義-雙木林最終把自己燒掉了

管仲是春秋時齊國重要的謀臣,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管仲病重之時,齊桓公前往看望。眼看管仲將不久於人世,齊桓公希望能夠從他那裡得到一些指點。齊桓公道:“仲父何以教寡人?”管仲答道:“希望大王能夠遠離易牙、豎刁、常之巫、衛公子啟方。”這些都是齊桓公身邊的親信佞臣。管仲認為如果繼續任用他們只會葬送了齊國。

古有管仲識易牙,今有祖德申大義-雙木林最終把自己燒掉了

齊桓公對管仲的說法顯然不太相信。他質疑道:“易牙將其兒子都烹飪了來侍奉寡人,這麼大公無私的人還值得懷疑嗎?”管仲答道:“凡是人哪有不愛惜自己兒子的,虎毒尚且不食子,何況是人?對自己的兒子都這麼殘忍,又怎麼會真心對待大王呢?”

齊桓公又道:“豎刁為了接近寡人,不惜自宮,這也值得懷疑嗎?”管仲道:“人沒有不愛惜自己身體的。對自己都這麼殘忍,又怎麼可能對待大王真誠呢?”

齊桓公這下有些急了,又道:“常之巫能占卜生死,祛除疾病,這也可疑?”管仲嘆道:“生死有命,災病無常。大王不聽任命運,固守常道,而倚靠常之巫,他將驕橫跋扈,無所不為。”

古有管仲識易牙,今有祖德申大義-雙木林最終把自己燒掉了

齊桓公又以衛公子啟方為例,說道:“衛公子啟方服侍寡人十五年,他父親去世時都沒有回家哭喪,他應該是真心待寡人了。”管仲卻道:“人哪有不愛自己的父母的。他能這樣對待父親,以後如何對待大王就可想而知了。”

齊桓公終究對管仲還是非常信任,他答應管仲,回去之後就將他們革職。管仲交代完了遺言,也算了了一樁心願,安詳地去世了。齊桓公也沒有食言,當即便將易牙等人趕出了宮中,不再任用他們。

可是沒過多久,齊桓公就發現,身邊沒有一個拍馬屁的人,周圍到處都是直言的諫臣,食物也都樸素至極,吃飯也不香,平常生活也沒有樂趣,整天鬱鬱寡歡。他堅持了三年,實在是忍耐不下去了,就將四人重新召了回來。他還自我安慰道:“仲父肯定是想得太多了,對他們要求也太過於苛刻了。”

第二年,齊桓公病重。常之巫對大臣們說:“大王將以某日去世。”易牙、豎刁、常之巫相與作亂,堵住宮門,築起高牆,不讓齊桓公與外界有任何聯絡。齊桓公想要喝口水,幾人也不給他。衛公子啟方更是帶著數千戶百姓加入了衛國。齊桓公後來知道他們發動了叛亂,不禁感慨萬千,涕淚橫流。他嘆道:“聖人能沒有遠見嗎?”意思是管仲乃是聖人一般的存在,他的建議能不深遠嗎?

古有管仲識易牙,今有祖德申大義-雙木林最終把自己燒掉了

管仲所謂的私情其實是對於父母、孩子和自身的愛護。這些乃是人之常情。如果一個人連人之常情都不在意了,這個人的品性自然也不會好。就像典故中,齊桓公雖然是君主,但是他在易牙心中能比其兒子更重要嗎?君臣之間多數情況下是萍水相逢,好點的可能是朋友。古代所謂的天地君親師,君又怎麼可能代替親人和老師的地位。連親情都不顧的人,自然不會將君主放在眼中。對於他們來說,接近君主就是為了謀取權力和利益。君主更像是一種工具。

現實生活中也存在很多這樣的人。對待親人刻薄寡恩,但是對待上司卻諂媚至極。如果上司真的信用這些人,最終會為其所害。這樣的人眼中只有自己,只有利益,沒有感情,也沒有忠誠。

古有管仲識易牙,今有祖德申大義-雙木林最終把自己燒掉了

古有管仲識易牙,今有祖德申大義-雙木林最終把自己燒掉了

古有管仲識易牙,今有祖德申大義-雙木林最終把自己燒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