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太尉楊彪入獄案:誰是最大的受害者?

上期節目,我們談到了曹操“挾天子”早期兩大罪狀之一,議郎趙彥的被殺背後可能的緣由,並不是權臣堵塞言路那麼簡單,恰恰相反,正因為趙彥被殺這樣的事件,在史書記載中的罕見,反倒說明了在官渡之戰前,曹操與漢獻帝的相處方式,並不以刑殺恐嚇為主。

前太尉楊彪入獄案:誰是最大的受害者?

回到具體的記載中,《後漢書·皇后傳》中提到的:

操後以事入見殿中,帝不任其憤,因曰:“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

翻譯過來就是,後來曹操因為公事在殿中見皇帝,漢獻帝憤怒不已,對他說,你要是能輔佐我,就待我好點,要是不行,求你放了我得了。曹操聞言大驚失色,跪拜求出,之後,就發生了虎賁交戟夾刃將曹操送出的事件。

按照常理來說,曹操如果殺死趙彥是在控制宮禁之後向漢獻帝立威,那就是恐嚇行為,這就完全是反效果了。

不但漢獻帝沒被嚇唬住,還直接威脅他,你不對我好點,就送我走吧,繼而讓虎賁上利刃了,假如倆人的矛盾激化到董卓專權那種地步,持戟的虎賁直接可以學呂布了,當場誅殺曹賊。

然而,並沒有。

這恰恰說明,曹操殺死趙彥只是違拗了漢獻帝的個人意志,讓他不爽了,卻並沒有威脅他的人身安全,乃至於皇權的威嚴,面對漢獻帝的指責,曹操沒有案劍離席,而是“俯仰求出”,跪拜的姿勢下,俯自然是匍匐,仰則是起身,也就是連連叩拜求去,這個姿態絕對算是恭順了。

就整個事件而言,曹操應該有充分的檯面理由來挾制漢獻帝,也就是上期節目中說的,趙彥很可能提的只是“方術妖言”,不是什麼正論。故此,曹操以充分的理由逼迫皇帝服軟,可漢獻帝終究年輕,始終咽不下這口氣,這才搞了這麼一齣戲來嚇唬曹操。

曹操的應對也很絕,“不復朝見”,你嚇唬我?我不來了,看你咋辦。

這件事情發生的時間,也非常微妙,在《世說新語》中提到:

舊制,三公領兵入見,皆交戟叉頸而前。初,公將討張繡,入覲天子,時始復此制。公自此不復朝見。

也就是說,曹操遭遇漢獻帝的交戟叉脖子待遇,是在征討張繡時,而《三國志·武帝紀》中記載曹操進攻張繡有三次:

第一次,建安二年春正月;

第二次,建安二年十一月;

第三次,建安三年三月。

由於裴松之注《三國志》將此事編列於第一次時,故此一般認為趙彥之死應發生在建安二年正月之前,而漢獻帝遷都許縣是在建安元年九月,也就是遷都許縣不到三個月,漢獻帝已經與曹操發生了一些衝突。

不過,這也是衣帶詔事件之前,曹操與漢獻帝最後一次直接衝突,接下來的三年,雙方徹底相安無事,再不見相應記載,難道是因為漢獻帝不再染指權力,或是曹操放鬆了控制,倆人同時大轉性了嗎?

當然不是,而是這一年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袁術稱帝,這一事件,不但牽動了地方的諸侯,餘波也影響到了朝廷。

在《討曹操檄》中,曹操的另一宗罪狀是將前太尉楊彪下獄,但卻沒有提及理由,而在《後漢書·楊震傳》中明確記載了:

建安元年,從東都許。時天子新遷,大會公卿,兗州刺史曹操上殿,見彪色不悅,恐於此圖之,未得宴設,託疾如廁,因出還營。彪以疾罷。時袁術僭亂,操託彪與術婚姻,誣以欲圖廢置,奏收下獄,劾以大逆。

建安元年遷都許縣之後,朝廷面向公卿召開大宴會,兗州刺史曹操上殿後發現楊彪不高興,怕宴會上出事兒,還沒等上菜呢,就詐稱上廁所,跑回軍營去了。後來,楊彪以得病罷免太尉,後來趕上袁術僭號稱帝,曹操就以楊彪和袁術聯姻為名,汙衊他想要廢立天子,上奏漢獻帝將他下獄,並追究他大逆的犯罪事實。

這段記載,涉及了兩處核心資訊:

其一,是楊彪與曹操的關係;

其二,是楊彪下獄的罪名和程式。

楊彪在興平元年開始就是太尉、錄尚書事,也就是朝廷執政,到了洛陽之後,又“守尚書令”,更是外朝獨一無二的執政公,而曹操進入洛陽後,即以鎮東將軍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分走一部分外朝權柄,權力上有衝突。

另一方面,應該與禮儀也有關係,天子大會公卿,又有宴設,可見並非“廷議”,而是“朝賀”的場合,此時的曹操,職務有一堆,本官仍是議郎,將軍號是鎮東將軍,使職為領司隸校尉,並領兗州刺史,加銜為錄尚書事。

這裡面,“將軍號”與“使職”都是臨時派遣的職責,漢獻帝給曹操的“大將軍”他應該也沒有接受,那麼,曹操最尊崇的職銜,也不過就是領司隸校尉,因為雜號將軍固然為二千石官,卻不如比二千石的司隸校尉在東漢朝堂“三獨坐”的特殊身份。

朝議之時,司隸校尉甚至排位在三公之下,九卿之上,不過朝賀之時,司隸校尉就要居於九卿之下了,更有趣的是,這段記載強調了曹操是兗州刺史,而不認他為司隸校尉,說明,楊彪真正的不悅在於,大會公卿的場合下,曹操這個六百石官竟然跑前面來了。

而從楊彪之前與董卓、李傕的鬥爭來看,他是一個非常尊重禮儀傳統的人,作為自楊震開始的四世公族,又與四世五公的袁術聯姻,其對於妾生子袁紹、閹宦之後曹操的輕蔑,毫不奇怪。

也正因為如此,他成為了袁紹點名要曹操殺死的“舊仇”,也是那份名單中唯一一個下獄,還遭到刑罰拷打的公卿,而另外一位名單中人解救他的話,也非常耐人尋味,見《後漢書·楊震傳》中將作大匠孔融的原話:

楊公四世清德,海內所瞻。《周書》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況以袁氏歸罪楊公。《易》稱‘積善餘慶’,徒欺人耳。”操曰:“此國家之意。”融曰:“假使成王殺邵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

翻譯一下就是,楊彪家裡四代人的清正德名傳播海內,《尚書·康誥》裡說,父子兄弟犯罪不相干,你把袁家篡位歸罪楊彪,這不是扯犢子嗎?曹操回覆說,這是“國家”的意思,也就是漢獻帝的態度,孔融反駁,如果周成王把輔政的召公殺了,你這個周公敢說不知道?

孔融第一重的潛臺詞是,你推卸責任沒用,這個鍋,你背定了,第二重潛臺詞也很清楚,我知道這個“國家”也是袁紹,但是殺人的是你曹操,名聲徹底壞了,你還混得下去嗎?

曹操不得已,釋放了楊彪,卻也深深得罪了袁紹,並引起了一系列未知的化學反應。

答案究竟是什麼,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