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韻玉環遊記|安穩勿安穩 彈塗鑽竹管

海韻玉環遊記|安穩勿安穩 彈塗鑽竹管

一本上世紀50年代出版的《中國漁具圖集》,有玉環苔山島“彈塗竹管”的漁具圖示和漁法介紹。竹管的“管”在我們這裡讀作“geng”的音,如“袞”,而非“棍”。

海韻玉環遊記|安穩勿安穩 彈塗鑽竹管

在我們家鄉的海邊,有一種能在泥塗上爬行跳躍的魚,魯迅稱之為泥塗上跳動的魚,他在《故鄉》中記了一段閏土的話:“我們沙地裡,潮流要來的時候,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個腳。”

其實它就叫彈塗魚,學名寫作Periophthalmusmodestus,屬於鱸形目彈塗魚科大彈塗魚屬。有人把它寫成“彈鱯”“彈鰗”或“鮐鮒”,永嘉、樂清、瑞安一帶溫州方言稱其為“闌胡”“欄胡”“彈鰗”,坎門閩南話叫“花鮡”。這些其實都是方言擬音、賦形的借用字,我們這裡要把“塗”讀作“hu”的音。而更廣泛、通俗的稱呼是“跳跳魚”。

古代文獻早就有彈塗魚的記述。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稱:“彈塗如小鰍,頭有斑如星,潮退跳入塗中。”明代馮時可《雨航雜錄》稱:“闌胡如小鰍而短,大者如人指,長三五寸,頭有班點如星。潮退,數千百跳躑塗坭中,土人施小鉤取之。一名彈塗。”有一首寫彈塗的詩:“辱在泥塗自古今,再三彈處樂幽沉;想因生愛泠泠曲,流水聲中學鼓琴。”也是寫得很形象的。

“彈塗”之稱在溫、臺地區,較多見於志述。明弘治《溫州府志·卷七》:“欄胡,形如小鰍,頭有斑點如星,潮退跳塗中,一名彈塗,以跳躑塗上,故名。”嘉靖《太平縣誌》:“跳魚,生海邊泥塗中,其大如指,色黑味豐,曰彈塗。”清雍正《特開玉環志》:“彈塗,常在泥塗中跳躍,故又名跳魚,味甚鮮美。”道光《樂清縣誌》:“跳魚,生海塗,色黑。土人呼曰彈塗。”說的都是一回事。而福建人則稱其為“土猴”。明代寧波人屠本畯《閩中海錯疏》引《海物異名記》:“登物捷若猴然,故名猴泥。”

海韻玉環遊記|安穩勿安穩 彈塗鑽竹管

彈塗很是古靈精怪。

一雙凸生在頭頂的眼睛藍綠藍綠的,有眼瞼,能閉合,且各有分工。

一隻眼滑稽地轉動著,專門搜尋食物;

另一隻眼則警惕地注視著可能出現的敵害。

彈塗還是唯一能在陸上活動的魚類,有鰓,還可憑藉面板和口腔粘膜輔助呼吸,被捉後不吃不喝可活一週到半月,有人便猜想它是不是還有肺的器官。初夏悶熱,彈塗會在塗灘岩石上威赫赫地排成一列,納涼吸氣,像是士兵列陣,鼓譟嘶鳴。

我在茅埏島的海灘看到它們甚至躍到紅樹林的枝杈上捕食昆蟲,過一陣又會回到水裡滾滾泥漿。彈塗魚就這樣形象詮釋了動物從海洋到兩棲過程的那節華彩樂段。從這個特徵上說,人們又往往會把體型細小體貌相近的“赤鯰”“白頰”“齙牙”“彈塗狗”錯拉入列,以為是彈塗魚的幼小期。我們形容黑不溜秋的樣子,甚至把灰頭土腦的人說成“像彈塗的樣”,說的就是這種山寨版的類似貨。

彈塗魚還有它常時不露的漂亮特徵。它的第一背鰭頗高,五根鰭棘扯開了佈滿金藍斑點的弧形鰭翅,第二段背鰭幾乎和尾鰭相接;而它的胸鰭、尾鰭均為尖圓形。雄性彈塗魚用這樣的裝束跳躍搖擺,不時騰躍側翻。不過,這樣的形象和動作,類似於孔雀開屏,只在性腺成熟“多巴胺”富足想要勾引異性的時候才表現出來。

彈塗魚是穴居的魚類,每一隻成年彈塗魚都有屬於自己的窠穴。在繁殖季節,雄性彈塗魚要擔當起增築“新房”的工作。它們用嘴巴挖掘泥沙,隨即將泥團運出,勞作數日,深藏於灘塗的y型“新房”終於完工。雄彈塗魚在灘塗上跳躍、舞蹈,吸引雌性的眼球。某位相親者有意思了,會唰唰唰跳躍過來,睜大眼睛近距離對視一番,然後尾隨入洞。雌魚產卵後就開溜了,把後事甩給雄方。雄魚必須保護那些魚卵,包括從洞外吞含空氣為幼魚供氧。不久,新孵化的小彈塗魚又會長大,成為海濱灘塗上活躍的新一代。

彈塗魚是暖水、廣溫、廣鹽的魚類,廣泛分佈於中國、朝鮮、日本、印度尼西亞、波利尼西亞、澳大利亞、印度和美洲沿岸的潮間帶區域,我國主要分佈在江、浙、閩、粵、臺的沿海。每天退潮後,能在廣闊的灘塗心無旁鶩地彈跳戲耍的,彈塗魚算是一大主兒,自然也是傍海人家的捕獲物件了。

海韻玉環遊記|安穩勿安穩 彈塗鑽竹管

彈塗魚的漁法有多種,大多是根據它的習性對應施行。

一是竹管誘捕法。捕魚者趁落潮時,用泥艇載上幾十個尺把來長的竹管滑到彈塗魚棲息的灘塗,隨手把竹管插在泥中,使竹管口略低於泥塗面,在管口做成光滑的潤沿。放置完畢,便腳踩塗艇滑行到起始的地方,用帶梢竹竿甩打塗面。爬到泥灘上覓食的彈塗魚受了驚嚇,慌不擇路,見洞就鑽。鑽入竹管中的彈塗原以為安穩躲過一劫了,捕魚者只用一條尺把長的木鉤或鐵鉤,將竹管鉤起來,把彈塗魚倒入魚簍中。這樣接連不斷地取放,收穫自當不會少。我在前不久淘到一本上世紀50年代出版的《中國漁具圖集》,裡面就有玉環苔山島“彈塗竹管”的漁具圖示和漁法介紹。竹管的“管”在我們這裡讀作“geng”的音,如“袞”,而非“棍”。

那一年的苔山還是苔山島,文友謝良福家就在這個島上。我們一行去看他時還得從泗頭乘船過去。這時正是落潮,屋前一片灘塗遠遠地伸到大海里去,一望之地的沮洳怕有一二里的樣子,塗泥黑而細亮,很是肥沃,腳踏上去,會陷到小腿。助步滑行的塗艇是一個偉大的創造。這是一種狹長的木製腳船,長約五七尺不等,寬約尺餘,前頭翹如雪橇,駕者雙手把著扶把,一腳踏穩在塗艇裡,一腳踩著泥塗,向後一蹬,塗艇就飛快地滑行出去。這片沮洳之地正是彈塗、沙蒜、泥螆和沙蟹、蝤蛑的生長樂園,所產豐饒,生物鏈完備,《漁具圖集》選取這裡為“彈塗竹管”的漁法案例,是適得其所。

二是釣法,即旱釣。釣彈塗魚的人手持長約5米的細軟竹竿遠遠站定,竿尾繫條同樣長的尼綸線,尼綸線的另一頭綁一個一柱四分形同船錨的彎鉤,嗖的一聲將綴著鉛塊的彎鉤飆出到5—6米遠的前方,憑竹竿的彈性和拋線回力,把彈塗魚連拉帶扯地鉤到面前,而後伸手迅速捉住,這和釣沙蟹的方法是一樣的,講究的是穩、準、狠,考驗的是眼力和手法的熟練自如。以前樂清灣兩岸灘塗和塗地,如玉環的苔山、外塘,樂清的蒲歧、翁垟等地,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勞作表演。釣彈塗魚的人還會連同釣竿魚桶直接趕到街市去“趕鮮”,或賣“晏介潮”。記得一次從後臺口過漩門灣到棧頭,在灘頭的船上等潮水,看人家釣彈塗,真真切切地看了小半天。其他還有用短柄闊口鋤挖洞捕捉、箕狀罾網圍逼罩捕、手捉等方法。

海韻玉環遊記|安穩勿安穩 彈塗鑽竹管

彈塗魚肉質鮮美細嫩,營養豐富,吃法也不少。用黃酒燉彈塗,滋身強體最好不過。海邊的孩子若患盜汗或夜尿,漁民多半會用黃酒燉彈塗來調理。鄉間有句俗話,稱“一條彈塗救一條命”,可能是對它功用的一點點放大,但彈塗魚是理想的藥膳卻是不假的。常食彈塗魚可輔助治療傳染性肝炎、痔瘡、癬等症,食療治耳炎、耳背、耳鳴等疾病。對溼熱、水腫、洩瀉也有一定療效。彈塗魚少含脂肪和膽固醇,有保護血管的作用,對老年人尤為適宜。同樣,冬令時的彈塗魚最肥壯,就有了“冬天彈塗賽河鰻”的說法。

彈塗魚被烹成各種美味佳餚,在浙江、福建、臺灣都被視為壽菜之極。據說當年金兵南犯,趙構皇帝南逃到浙、閩交界的一個海島,來到一個漁民家想討口飯吃,主人用剛捕來的彈塗魚煮豆腐伺候。入鍋後水溫漸高,受熱的彈塗魚盡往冷豆腐裡鑽,趙構吃後覺得很開心。問:“這個叫什麼東西?”主人看著白嫩的豆腐和烏黑的彈塗魚,隨口說是“霸王別姬”,趙構一聽,愣怔一下,說:“no,no,還是叫‘烏龍鑽白玉’吧!”各地酒樓還有另一種做法,則不用豆腐,是把彈塗魚放蒸籠內,倒入拌著蔥油、鹽等調料的蛋漿,加熱時,魚頭都冒出在凝固的蛋漿上,成為一道好看的盤中風景。或者乾脆就裹以粉漿,下油鍋炸透,裝盤,撒上椒鹽,也是別一番風味。

海韻玉環遊記|安穩勿安穩 彈塗鑽竹管

我卻以為,最好吃又能久放的,要算溫州和台州鄉間製作的彈塗魚幹。彈塗魚幹色黑,製作時,將鮮彈塗魚串在小竹棒上,放在稻草火上烤,鄉間詞彙稱為“燂”,直燂至發黑,滋滋地冒油,取下放在木板上,上面再放一片木板,用磚一壓,逼出水分,曬乾收拾好就是。其色黑亮,如火篾燈燼一般,其香味卻非同一般,燒點心放幾根進去,則湯汁鮮美,那個清香也為別種魚乾所不比。

鄉間製作的彈塗幹,早年各地的魚鮮店鋪都有的賣。細心的店主用心精緻,把彈塗幹裝進廣口玻璃瓶,擺上櫃檯,尊如荔枝桂圓。最常見的則是成捆裝在竹簍,任人選買。我看到楚門西門菜場的魚鮮店,彈塗幹簍邊插著“柴爿字”標價的竹籤,很有點茶馬古道的韻味。

彈塗幹還具備了民俗禮儀的蘊涵。早先時鄉間婦女大多居家做產,孃家人送月子禮,彈塗魚幹是必須有的,許是因為經過燻燂的彈塗,去除了腥臊,有利於身體的恢復和養身。彈塗魚幹加姜油雞蛋加金針菜煮索麵,絕對好吃!走親訪友帶上彈塗幹作伴手禮,也是不失風雅的事。

其實彈塗幹還是一個百搭海鮮乾貨。用彈塗乾燒冬瓜湯,是我們這裡尋常人家夏季下飯的絕配。有人拿它和鰻鯗、明鋪幹、蝦乾、香菇一起炒成澆料,煮麵條、炒年糕,水煮幹炒,都是一絕。也有人把五花肉切片,加上蝦子醬,點上黃酒,撒下白糖,鋪上彈塗幹,蒸熟後用來下酒。而我是用彈塗幹加鮮海蠣子肉配草子炒年糕,簡直妙不可言,你試試!

海韻玉環遊記|安穩勿安穩 彈塗鑽竹管

而明代屠本畯《閩中海錯疏》稱:“彈塗……夜則駢首朝北”;明弘治《溫州府志》、馮時可《雨航雜錄》,也有“旦發視之,皆駢首拱北。蓋亦朝鬥之意。”的記載。彈塗魚的這種本能,難解。

行文至此,錄一段清乾隆間聶璜《清宮海錯圖》的記述,作為補證:

跳魚,生閩浙海塗。性善跳,故曰跳魚,亦曰彈塗。怒目如蛙,侈口如鱧,背翅如旂,腹翅如棹,褐色而翠斑。潮退則穴處海塗。捕者識其性,多截竹管,布插塗上,類如其穴,潮退以長竿擊逐,盡入筒中。苟竹罄南山,則魚嗟竭澤矣。浙中惟台州炙幹者味佳,閩中四季廣市味鮮,鬻而無炙幹,炙幹者味薄。張漢逸曰:一種瘦小者名海狗,無肉,人不捕;一種肥大而色白者,名曰夾頰,味薄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