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次數以及訓練強度,要怎樣安排才算合理呢?

導言:次數有兩個定義,一個是狹隘的單組動作中完成的次數,另一個是單位時間內參與訓練的次數,比如一天兩練,每週五練等,這種模式還有一個名詞叫做訓練頻率,本文只討論狹隘定義,即單組動作完成的次數。影響訓練強度的有多重因素,假設其它因素不變的條件下,單組動作中訓練次數越多,強度越大,訓練次數越少,強度越小。

訓練次數以及訓練強度,要怎樣安排才算合理呢?

一、關於訓練次數

對大多數人而言,次數這個詞是在小初高體育達標中接觸到的,一個動作,能夠完成多少次算達標,低於這個數字的,不達標。在小夥伴們平時的交流中,俯臥撐能做幾個,引體向上能做幾個,都是次數的概念。

次數這個概念的加深,則是在健身運動流行之後,因為健美式訓練的普及而廣為傳播的,接觸到正規訓練的人才知道,哦,原來訓練不是一股腦做到累趴下,要分次數分組來完成。

訓練次數以及訓練強度,要怎樣安排才算合理呢?

通常來說,我們在訓練中常用的次數是1-20,單組超過20次以上的訓練效率已經開始逐級降低,同時還要看具體的訓練目的,比如爆發力,力量,耐力等等。因為,無論是在街頭還是拳臺,出現壓制性情況時,十秒鐘以內的重拳足夠結束戰鬥,沒有什麼對抗需要100次重拳來完成的,另外,人體ATP供能模式,連續100次爆發重拳是非常困難的。

有人說這種模式可以練耐力啊,這話沒錯,只是練耐力的話,就不要用盡全力打重拳了。類似的還有戰繩訓練,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猜到我要說的是什麼。

在流行的健美式訓練中,如果你自己制定的計劃中,出現了單組超過20次的訓練,可以考慮更改,如果是教練給你的計劃,則要反思自己哪裡出了問題,或者教練的安排是否得當,在這個思考和找尋答案的過程中,你會快速進步的。

訓練次數以及訓練強度,要怎樣安排才算合理呢?

在很多資料中,都有諸如1-5rm適合發展力量,8-12rm練塊頭(肌肉肥大),12rm以上練線條的說法,注意這些說法的前提是“相對目標而言,是效率較高的手段”,結論並不是絕對的。

其實,在訓練量足夠的前提下,單次或者低次數訓練也可以實現各種預期目標。

訓練次數以及訓練強度,要怎樣安排才算合理呢?

舉幾個簡單例子,二十年前的貨車司機和鉗工,都擁有粗壯且充滿力量的前臂;劍道練習者在不接觸額外訓練器械的前提下,長期練習可以獲得強壯的手臂;體操運動員,在不進行額外器械訓練的前提下,可以獲得勻稱健碩的肌肉輪廓……這些都證明了一點,只要(訓練)總量足夠,想要的結果都會有,只是使用高效的手段,可以更加快速達到目的。

訓練次數以及訓練強度,要怎樣安排才算合理呢?

二、幾個合理建議

在本篇文章中,要把這裡討論的次數與健美式訓練的RM(rm)概念區分開,次數是自己根據訓練目標設定的,健美訓練中RM的概念則是某個重量能完成的最大次數。

在實際運用中,我們可以用能完成12RM的重量做10次或者8次,注意這點,這是完全可以的,道理前面說了,所有的訓練都不白做,總量夠就可以。這種方法壞處是一些資料指標提升可能沒有預期那麼快,但是好處是更加安全,反正我們不著急參加比賽為國爭光,有的是時間。

訓練強度本身受多重指標的制約,當我們把單純把次數降低時,看上去好像強度降低了,實際上可以透過其他手段把總強度再提上去。

訓練次數以及訓練強度,要怎樣安排才算合理呢?

結束語:

總而言之,作為普通訓練者,我們要追求的是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儘量長期堅持訓練的方法,而不是不顧傷痛、盲目挑戰更高更快更強,這才是大眾健身應該普及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