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武論壇——八極拳體系中的“六大開”和“八大招”

一個八極拳修煉者經過長期艱苦的基礎功夫的錘鍊,具備了極為紮實的基礎,便可進行八極拳攻防技擊性動作方面的學習和功法操練階段。

自古以來,沒有什麼曠古絕倫的“絕招”,更沒有什麼速成的功法能提高功力。在技擊中,招法精熟,打擊威力強大和力道的強勁,是一個練武者循序漸進、日積月累血與汗的結晶。八極拳技術體系中的“六大開”和“八大招”,是八極拳前賢們在完整的八極拳大體系中提煉出來的較為得意的部分精華技術小體系,並不是近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傳說中的那麼“神奧化”。

精武論壇——八極拳體系中的“六大開”和“八大招”

其實“六大開”和“八大招”是異曲同工,其徑相通,動作簡潔,樸實無華,是不可分割的技術整體。如“六大開”中的“纏招”,無非是左右勁的大纏與小纏,再加變化中的靠纏。纏又分上、中、下三盤纏法。其歷代師承傳授都是一個傳授死模式,其中一招多變的活步用法根本不傳。再者,傳授者一個師父一種傳授方法,久而久之,固定的標準化,規範化的簡單動作,隨著保守思想的頑固化影響,自然退化是正常的現狀。“八大招”中的“左右硬開門”也是左右勁的“纏招”,只不過在使用時手法變化不一樣,“六大開”中的“纏”是抓住對方的手臂進行纏,而且纏的幅度、弧圈也是因人而異;而“八大招”中的“左右硬開門”招法中纏的弧圈分大圈與小圈。明顯不同的一點是,“八大招”中“左右硬開門”一招中,不是用手去抓擄對方手臂,而是強崩硬纏貼肩撞,左崩纏肩撞脅,右崩纏中肩撞胸。這是一面的手法分左右,即右臂。而左臂也是同樣分左右旋轉在行進間完成開啟門戶擊倒對手的目的,其變化的手法“六大開”進攻密度較強些。

眾所周知,八極拳法中的“六大開”和“八大招”還是其他流派中的任何精招絕技,都必須經過全面的、相當時候的功法錘鍊後,獲得純功,方能在應敵時發揮出極大的打擊威力和最佳效果。常言說:“要學驚人藝,須下苦功夫”。一個努力進取的八極拳練習者,必須具備堅韌不拔的刻苦精神和練就的紮實基本功,在明師的指點下,循序漸進習練“六大開”和“八大招”。其次,首先隨老師學習幾個動作,並按動作的標準化和規範化逐步體會、掌握和領會每一個動作的要領。其二,是千百遍的反覆練習;練習動作時,要嚴肅認真紮紮實實地練,目的是為了增強熟練程度;而且要苦練加巧練,達到熟能生巧。自古以來,做任何事情成功的秘訣是“勤奮”,常言說“一看、二練、三琢磨”。一看,主要認真仔細地看教師做示範動作;二練,按教師教的動作標準要領多練;三琢磨,主要對教師教的動作的發力道理,教師做動作時的整體精神面貌多思仿。其三,當掌握每個動作的發力竅門並做到收發自如時,再由明師拆招、喂招,進行實戰技術運用方面的訓練。

《八極拳譜》曰:“招術不熟,必致臨敵時手足無措,難言制敵命中之方,故技擊一道以堅實身體內外為根本,鎮定意志為主宰,精熟招術以致用。喂招成招萬求致用也。只練拳不喂招成招;臨敵變無法用,有拳技精熟不能臨敵致用蓋以此也”。所以人們常說:“書念一世,不講(透)不如不念;拳練一生,不拆招喂招,不如不練”。再者,一個較高明的老師父給你拆招、喂招,也是侷限於老師個人的經驗,切莫怎麼學來的就怎麼用。筆者認為,一個習武者如想達到技術高境界,不應拘於拳法的經驗模式。習武的目的是把全身的能量徹底釋放出來,並推向極限。所以,一個八極拳修煉者光靠師傳經驗是遠遠不夠的,應透過勤學苦練,繼而實戰,即“常練不如慣打”,廣泛吸取各類拳法的技擊妙點、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廣泛總結與自己拆招、喂招的長者與同道的技術特長,逐步形成適應自己的技擊風格,再進行高層次的實戰模擬訓練和真槍實彈的實戰訓練,加之配合較為科學的功法操練,便能達到技擊的高境界。

精武論壇——八極拳體系中的“六大開”和“八大招”

值得一提的是,八極拳體系的“六大開”和“八大招”及散招、散手等,不可能招招都練得精熟,變化法掌握得都到位,更不可能招招都適應自我使用。因為其中因素是多方面的,人體形狀各異,體重也不一樣,天賦悟性,功夫下的大小等都不一樣。當年, “神槍”李書文、強瑞清、季雲龍、馬英圖等前輩,他們都是清末民初時期,也是八極拳發展中期階段的精英人物,他們都會“六大開”和“八大招”。但是他們與人較拳技時,也不是隨意使用“六大開”和“八大招”中任何一招,招招都能產生較高的技擊效果的,而是根據他們自身優勢條件和平時練就的幾個精熟順暢、運用自如的招法,根據對手的實力,有選擇地使用對敵的精熟招法,即死招活用。如“神槍”李書文前輩,身高1。62米,身體清瘦,但他天生胎力大,雙臂比常人長一寸多,手掌大,手指粗,經過後天超常訓練,功力深厚,步伐快捷。與人較拳技時“請”字剛出口身形已到了對方面前,未等對方反應過來已身殘身亡(對“神槍”李書文先生與人較技的事,1933年《滄縣誌》中有詳細記載)。李書文先生用的招法是“八大招”中的“猛虎硬爬山”招法,此招是一招化四手。據其子李萼堂先生講:“老人家與人動手較技,從未用過兩手,只用‘猛虎硬爬山’招法中的一手就解決啦”。這段真實的八極門中的歷史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神槍”李書文先生的精技純功已達神境,他出手時快捷無倫,加上自身掌上的打擊威力極大,又依靠他常年修煉的“突跨”步,屬天下一絕。按現在的時速計算,他腳步起動在1秒鐘之內能衝出6米開外;按力學的原理,是力加速,速加力的問題,君不見飛機起飛時的加速情景嗎?就是如此簡單的道理。

馬英圖先生的威名也是諸多武林界人士知詳的。馬英圖先生身高體健,雙臂入膝,6歲時拜張景星為師,學藝多年。張景星是“神槍”李書文先生的師叔,由於年齡太大,給馬英圖先生做拆招喂招動作已力不從心,便將馬英圖先生託付給“神槍”李書文,讓他替師傳藝,此後在武林界才有了“大狠子李書文,二狠子馬英圖”之說。馬英圖先生1952年居在天津衣缽傳人弟子牛增華處,常對牛增華說:“老頭子(對李書文的尊稱)教我時,說我身量大,‘六大開’、‘八大招’等都要學,都要練,為了將來帶徒弟。但最適應你自己條件的招式更要多練,為的是與人動手時用”。馬英圖先生根據李書文先生的提議,苦練精技純功,與人較技時,常用的招法是“八大招”中的“迎風朝陽手”,後又形成了八極摻劈掛的技擊風格,而聞名遐邇。上述的典故說明了一個普通而簡單的道理,精技妙招是前輩們在千百次的搏鬥中提煉出來的精品,適應當時的歷史環境和人物,未必適應我們現代形體各異、智商高低不等的人物。只能有選擇地應用自身條件的招法,才是實戰中聰明人的正確選擇。運用技術恰到妙處,才能產生較理想的打擊效果。也就是說,無論是“六大開”“八大招”或其它的精妙技法,不同素質的人使用出來將產生不同的打擊威力和效果。

精武論壇——八極拳體系中的“六大開”和“八大招”

八極拳在打法上分等打與趕打兩種方法,這是歷代八極拳先賢們經過長期傳統訓練、千百次的搏擊實踐總結出來的。此兩種打法主要因人而異,天賦極佳者,等打與趕打都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等打的意思是,對手一動,我方進行反擊性的打法,老人們稱為“以動打動”。如“六大開”中的“抱”招,此式雖簡單,實含逗、開、截、擊、閉五法,為對敵出手之正宗,其中有虛,有實,有拳,有手,有腿,有肘。所謂逗引者,引敵出手也,敵不出手,我則由虛變實。敵出手,我變實為虛,此乃以變應變法。所謂開者,即硬開門也。“六大開”是六個招法,又分上開,中開,下開,並根據實戰中的瞬間變化情況,隨意而變用訓練有素的嫻熟手法。等打法的運作程度是,當敵出手進入我方打擊有效距離內,我則以暴烈突然的雄風霸氣,快如閃電般身法,發揮崩開裹進,貼身靠打的技術優勢,用肘頂、肩撞、胯擠、背靠等手段,硬碰硬撞,三盤連擊,一氣呵成。

趕打法是敵未動,我先動制敵法。此種打法,主要達到敵方未曾反應過來,是退、是封、是反擊的猶豫不定的剎那間,我則以迅捷快如雷霆般一擊,步落招成。要達到這種打擊效果,最為關鍵的是拳腳下起動的速率奇快,進攻有效距離掌握得恰到妙處,攻擊部位極其精確,人象流星似閃電,拳腳如旋風,勢如強龍,“猛 ”象山崩地裂。

八極拳講究練法、用法、變化法。即練的是內外協調一致,用的是巧妙絕倫,打的是奮不顧身。《八極拳譜》中曰:“所謂招者,非指定式而言,定式乃招已打之式,非招也。所謂招者,乃在敵變化過程中,所謂步落招成”。又云“打招如閃電,此意也。招,巧力也,以力降人非招也,招不離突跨,而突跨又必須合一”。

“六大開”和“八大招”以三合、三靠、突跨相連為宗法。跨乃橫力、突力、衝力,所謂招勢不離跨也。發招最忌亮相,亮相已露變化之機,易為人所乘。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見縫即插,有隙即鑽為上乘;連架鑽混而為中乘;架而後進為下乘;閃轉挪,猶疑不定則下乘之下乘也。“六大開”、“八大招”貴單練,又貴喂招,否則臨敵時難致用。單練貴用手,尤貴跨步,無跨步則無突力。總之,發招的依靠是根基強固,應敵時,以極快的速度與精熟的招法、濃厚的功力融為一體,隨意而動,以變應變,運用自如為技擊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