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Barley)

大麥(Barley)

中文名:大麥

英文名:Barley

學名:Hordeum vulgare L。

型別: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形態特徵

稈粗壯,光滑無毛,直立,高50-100釐米。葉鞘鬆弛抱莖,多無毛或基部具柔毛;兩側有兩披針形葉耳;葉舌膜質,長1-2毫米;葉片長9-20釐米,寬7-20毫米,扁平。穗狀花序長3-8釐米(芒除外),徑約1。5釐米,小穗稠密,每節著生三枚發育的小穗;小穗均無柄,長1-1。5釐米(芒除外);穎線狀披針形,外被短柔毛,先端常延伸為8-14毫米的芒;外稃具5脈,先端延伸成芒,芒長8-15釐米,邊稜具細刺;內稃與外稃幾等長。穎果熟時粘著於稃內,不脫出。

生長環境

中國南北各地栽培。大麥的生長環境很廣,而且具有春,冬生長習性。最適合其生長的溫度在10至20攝氏度之間,冬大麥有一定的抗寒能力,但總體上看,它的禦寒性遠比不上冬小麥。大麥對農田土質的要求並不嚴苛,只要病蟲害少、肥沃疏鬆即可。此外,要想保證大麥的產量,農田周邊應該有完備的灌溉設施,防止在氣候乾旱時,大麥大規模枯死。

栽培技術

土壤選擇:

選擇地勢平坦、耕作層深厚肥沃,活土層25釐米以上,且土地結構良好,無耕作障礙因子。選擇種植的地塊不存在重金屬超標。

適時播種:

在福建省的氣候條件下,當土壤溫度在10-20℃皆適宜播種。若土壤溼度小,播種後必須澆灌1次出苗水。

合理密植:

播種量一般為135-180千克/公頃,基本苗控制在225萬/公頃左右為宜,有利於麥苗較早蔽土,最佳化麥苗的種植空間。這有利於抑制雜草的生長,同時又可提高麥草的產量和質量。實際播種量還應根據播種方式、施肥方式、地力條件等因素而調整,通常採取低畦開溝條播為主。

合理施肥:

在肥力中等的田塊,建議施肥量為純氮肥285千克/公頃、五氧化二磷120千克/公頃、氧化鉀285千克/公頃,要施足基肥,促進麥苗能早生快發,構建良好的麥苗群體。考慮到麥苗的質量和再生能力,必須多施有機肥。對保肥性差的土壤,要多次追肥,一般在割麥苗後追肥,即每割1次就需追肥1次,以滿足麥苗的營養生長。

適時割苗:

一般在大麥分櫱盛期割苗為好,此期大麥苗與幼苗相比較其營養下降少,同時具有較高的生物產量,且麥樁的再生能力強。通常只要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大概20天左右再次收割,一般大麥苗生產期間可以收割3次。

適時除草:

為了保證麥草的食用安全,一般不建議施用除草劑。在正常的環境條件下,麥草的生長勢比雜草強,個別生長快的雜草可以人工拔除。

田間管理:

麥苗生產需水量較大,要儘量保持田間處於溼潤狀態,尤其是在割苗後,要保持土壤溼潤,若此時土壤比較幹必須澆灌,以滿足麥苗再次生長對水分的需求。

功能

防止侵蝕

通常使用大麥作為越冬覆蓋作物來控制土壤侵蝕,大麥很適合於葡萄園和果園,或是與其他作物一起混播。

養分回收再利用

大麥可以吸收大量的氮。在不移走大麥植物殘體的情況下,大麥可以提高磷和鉀的回收利用。

抑制雜草

大麥生長快,在生長早期可以吸收大量土壤水分,比雜草更具有競爭力;另外,大麥還可以透過較強的遮陰作用和釋放化感物質來抑制雜草。

改善土壤耕性和增加有機質

大麥可以快速形成較大的生物量,其茂密的根系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和提高水滲透性。

保護作物

大麥可以作為牧草和豆科作物建植的保護作物。

抑制害蟲

大麥可以減輕葉蟬、蚜蟲、黏蟲、根結線蟲及其他害蟲的發生率。

主要價值

麥芽、澱粉、大麥仁、大麥粉、大麥片及大麥茶等

推薦品種

建農1號:屬於二稜大麥(two-rowed barley)亞種。株高80-120CM,莖稈細,較堅韌。分櫱性強,較抗赤黴病。一般不抗黃葉病。在甘肅永昌地區廣泛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