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知養殖從業不易,共謀水產行業繁榮。不誤導不誇大不炒作不標題黨。用養殖人的語境,讓你在短時間內享用一份精品!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鰓黴病是由鰓黴菌(真菌)寄生在魚鰓上引起的魚病。此病在每年的

5-10月

為病發高峰期,體質較弱,體表有創傷的養殖魚類往往容易被感染,此病發病快,週期短,往往造成心理恐慌和很大損失,危害相當嚴重。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一、鰓黴病病原

病原:鰓黴菌,為牙枝黴目,牙枝黴科(Blastocladiaceae),鰓黴屬(Branchiomycessp。)。一般的說法是在水質惡化,水質極度富營養化時,易引起這種鰓黴病。

鏡檢

可見鰓黴菌絲。多發生於

高溫季節

的池塘。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草魚寄生的鰓黴菌

,其菌絲體比較粗直而少彎曲,通常是單極延長生長,分枝很少,不進入血管和軟骨,僅在鰓小片的組織生長。菌絲體直徑為20-25微米,孢子的直徑為8微米。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另一種寄生於

青魚、鱅魚、鯪魚

鰓裡,它的菌絲常彎曲成網狀,較細而壁厚,分枝別多,分枝沿著鰓絲血管或傳入軟骨生長,從橫交錯充滿鰓絲和鰓小片,菌絲體直徑為6。6-1。56微米,孢子直徑平均為6。6微米。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二、鰓黴病流行情況

鰓黴病主要危害鯽魚、草魚、鯿魚、鯉魚、鱅魚、鯪魚、烏鱧、青魚、鰱魚、鱸魚、黃顙魚、叉尾鮰等養殖魚類,其中鯪魚最敏感,發病率70~80%,死亡率90%以上。5~10月為流行期,但冬春低溫時節也有發病。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發生鰓黴病時,呈現鰓根部嚴重淤血)

寄生鰓黴的魚普遍鰓絲末端發白,腫脹,有呈

塊狀爛鰓

現象,但因為魚的體表還有多種其它病症表現症狀,比如爛鰓,腐皮,爛嘴,點狀充血等,所以鰓黴

很容易被忽略而導致誤診

。鰓黴感染後初期沒有多大死亡,但通常到了一個星期至半個月左右後魚的死亡量會急劇上升。

很多資料上多見說

:鰓黴多發生在有機質含量較多的水體環境中,在投餵季節,隨著投餵量的增加,過多的殘餌糞便積累在池塘底部,殘餌糞便發酵,產生過多的有機質,水質惡化,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滋生鰓黴。這些說法只是

理論上套用了固定的發病原因"公式",

只能說

水質惡化

可能是發生水黴病的原因之一,

不是必須原因。

因為苗期大多經過清塘、加水等

嶄新過程

,不大可能水質不良。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三、鰓黴病症狀

魚鰓黴病,發病魚的體表

沒有明顯異常

,肉眼很難觀察和判定,

需要鏡檢

到有鰓黴菌存在,方可確診。

肉眼檢視僅能見

鰓絲腫脹,粘液增多,區域性充血,鰓絲髮深紅色或貧血發白色,呈“花鰓”症狀,這時就可以假定為

疑似

鰓黴病。

魚鰓黴病發生後,魚類失去

食慾

,呼吸困難,遊動緩慢,鰓上

粘液

增多,有

出血、淤血或缺血

的斑點(花鰓),有時

點狀

出血或充血。嚴重時高度貧血,鰓部或

呈蒼白色,或呈青灰色

,有些病魚的鰓瓣末端呈

浮腫

現象。該病會影響魚鰓絲的正常功能,隨著病情的發展,呼吸機能大受阻礙,多

器官衰竭

死亡。當水質惡化、天氣突變引起水中氧氣降低時,魚易浮頭。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當感染鰓黴後,整個

鰓絲、軟骨和鰓絲血管

裡面長滿了樹枝狀的黑絲,一般顯微鏡都可以檢查到,也可以在小規格的魚苗鰓絲裡面,用鑷子把它夾出來,

對著陽光

就可以看到整個鰓絲的血管裡面充滿著發黑的鰓黴菌。

鰓黴病的出現往往是急性發作,

急性型鰓黴病

從發現病原體時起,如果環境條件適宜,1-2天內即可大量繁殖,表現為鰓出血,部分鰓絲顏色蒼白,魚不攝食,魚類發生爆發性急劇死亡。

慢性型鰓黴病

表現的症狀不明顯,有時表現為鰓的小部分壞死,壞死的鰓絲部分腐爛脫落,個別部分因貧血失血而鰓絲呈蒼白色。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四、關於苗期"偷死"現象和"鼓眼"病與鰓黴病關係的分析

近幾年以來,苗期經常會出現

"偷死"現象

"鼓眼"病

,大多發生於鯉魚、錦鯉和裸鯉等品種。對於水花苗“偷死”現象和魚苗“鼓眼”病,有人分析是

鯉春病毒病

,也有人認為是

鰓黴病

1.水花苗"偷死":

在水花育苗時,特別是

鯉魚或者裸鯉

種類,頭幾天都見有“正常”的水花苗,但往往五天左右或一週以後就蹤影全無,存活率特別低下甚至為零。但有一個

不易被察覺的情況

是:下塘的水花苗不上食,無論水生浮游生物還是熟蛋黃水或者生豆漿,都拒食不開口。到後來的全部“偷死”,應該是小苗體內僅有的一點營養被內耗完盡而死。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水花苗)

小魚苗感染鰓黴,因為

個體小

加上該病具有

隱蔽性

,因此被診斷率不高。臨床診斷時有

兩個特徵

:①背鰭後、尾鰭前、魚背部有

白點

,較大的苗種肉眼可見,白點可能是血液阻塞、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②魚苗嘴巴常張開,喜歡靠近增氧氣頭、感覺魚缺氧,但水體溶氧檢測充足,疑似鰓絲病變影響

呼吸不夠

;大一點的魚苗,可以看到在凌晨1點~5點死亡多,早晨看到較多死魚;魚死亡前獨遊,多在水錶面,跳躍或翻轉幾次急性死亡。

尤其是第①個"白點"特徵

出現時,嚴重懷疑是魚苗期鰓黴病。透過顯微觀察的方法確診,因魚苗期苗種比較小,鰓部發育不全,觀察鰓黴需要耐心。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2.魚苗"鼓眼":

近些年發生的魚苗“鼓眼”病(特別是鯉魚)在有些地區大行其道,往往發生在

寸片苗子及以下階段

,造成的損失也不小。

最明顯特徵

是病魚眼球外凸(鼓眼),幾乎是無藥可治。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以上兩種異常狀況,從鯉春病毒病和鰓黴病的綜合情形來分析,

水花苗"偷死"

屬鰓黴病的可能性大一些。因為小苗患發鰓黴病,它主要表現在大小不均勻,鰓絲髮黑,不採食,引起魚苗培育成活率大大下降。

魚苗"鼓眼"

屬鯉春病毒病的機率大得多,雖然

鰓黴病有時也有"鼓眼"現象

但不常見,而“鼓眼”是鯉春病毒病的

顯象

之一。但也不絕對,

"鼓眼"兩者有之,

需要鏡檢以示區分判定。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患鯉春病毒病的腹部膨大,體表充血、出血)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患鯉春病毒病的雙側眼球突出)

五、鰓黴病鏡檢

用顯微鏡鏡檢要看到鰓黴菌絲才是

診斷鰓黴病的“標準”

,否則,可能會誤診誤判。因為肉眼可見的鰓絲病變不是鰓黴病的特有症狀。細菌性爛鰓、寄生蟲引起的爛鰓、病毒引起的爛鰓(如錦鯉皰疹病毒引起的鰓絲區域性壞死)以及藥物引起的鰓絲損傷,

都可能出現鰓絲腫脹、粘液增多、淤血或貧血引起的“花鰓”等症狀。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用顯微鏡檢視時,取病魚鰓絲組織作

水浸片

,在顯微鏡下發現鰓絲血管內或鰓絲組織間有大量鰓黴菌絲寄生,且菌絲內有較多孢子,才能確診為魚鰓黴病。

需要注意的是

,鰓黴菌絲生長在鰓絲間,特別是穿移鰓黴分枝沿著鰓絲血管或穿入軟骨生長,需要用鑷子將鰓絲彎曲和適當“破壞”鰓絲後,在顯微鏡下才能清晰看見鰓黴菌絲和孢子。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鏡檢時,可見鰓小片

腫大粘連

或鰓絲

壞死崩解

,鰓絲中有大量鰓黴菌絲

貫穿纏繞

,鰓絲內有黑色絲狀,嚴重時鰓絲內有枯樹狀物質。當附於鰓的鰓黴孢子發育成菌絲,菌絲向內不斷伸展,一再分支後,沿著鰓絲血管分枝或傳入軟骨、破壞組織,堵塞微血管、鰓瓣失去正常的鮮紅色而呈粉紅色或蒼白色,鰓小片腫大,充血,出血。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六、鰓黴病流行特點

鰓黴病的一些流行特點有助於我們診斷和認識鰓黴病。

(1)鰓黴病只對

淡水魚

產生危害,可能海水不適合鰓黴菌的生長,故:海水魚不感染、發病。

(2)鰓黴對

苗種

階段的魚敏感,一般水花苗、苗種養殖容易發生,而成魚不發病或很少發病。

(3)透過外用藥物和氧化劑改底分解有機質、改善環境,鰓黴病可以得到控制,但當以後水體環境適合鰓黴菌繁殖後,池塘也

可能再次

發病。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七、鰓黴病診斷時可能存在的誤區:黑色素細胞與鰓黴菌絲

目前,多數鰓黴病的診斷錯誤是把顯微鏡下見到的

黑色素細胞都當做鰓黴菌

而誤診,鰓黴菌絲與黑色素細胞是有

顯著區別

的。

當魚類在患病狀態、亞健康狀態或者在各種應激狀態下,都能在顯微鏡下見到鰓絲上有大量的

黑色素細胞

,但這種情況下它是主要分佈在鰓絲基部,有時肉眼可見鰓絲基部發黑,當魚類恢復健康以後或者應激因素消失以後,在顯微鏡下也見不到色素細胞。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鰓上的黑色素是魚類鰓上發生炎症)

很多人肉眼見到養殖魚類鰓絲潰爛或其它異常時,顯微鏡鏡檢鰓絲看到黑色素細胞時,可能會誤認為是鰓黴菌絲而錯誤地診斷為鰓黴病。實際上黑色素細胞與鰓黴菌絲在

形狀上和大小上都有很大的區別

1。鰓絲上的黑色素細胞在顯微鏡下一般呈類似

雪花一樣的星芒

狀,樹突狀分支很多(見下圖):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低倍鏡下鰓絲上的黑色素細胞)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高倍鏡下鰓絲上的黑色素細胞)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鰓絲上的黑色素細胞組織切片觀察)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鰓絲上的黑色素細胞中色素顆粒)

黑色素細胞分枝“

纖細

”,鰓組織切片觀察分枝寬度一般不超過7μm,細胞中的色素顆粒不足1μm,色素顆粒必須在高倍鏡下才能見到。

2。真正的鰓黴菌絲在顯微鏡下粗細較

均勻

,分支較少(見下兩圖):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鰓黴菌分枝菌絲和孢子)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鰓黴菌分枝菌絲和菌絲內的孢子)

鰓黴菌絲“

粗壯

”,目前國內發現的2種類型的鰓黴,即血鰓黴和穿移鰓黴的菌絲直徑分別為8~36μm和7。4~9。6μm,菌絲內的孢子也很大,直徑分別為6。6~21。6μm和4。8~9。0μm,菌絲內的孢子在低倍顯微鏡下即可看到。

黑色素細胞在顯微鏡下一直呈

黑色

,而鰓黴菌絲呈

半透明

,特別是把視野調亮時更明顯。透過鏡檢比較很容易區分鰓絲上的黑色素細胞和鰓黴菌絲。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顯微鏡下鰓黴菌)

八、鰓黴病防控措施

鰓黴病,目前在防治效果上還有一定的難度。鰓黴菌和水黴菌都屬於

真菌

。水黴菌多發生於低溫時節,鰓黴菌往往是在高溫時節發生。但都是真菌類,防治方法可以

相互參照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鰓黴病,在顯微鏡下可以清晰的看見鰓黴的孢子和孢囊)

1,因鰓黴菌和水黴菌均屬真菌類,治療時可參照水黴病方法施治,可用治療水黴病藥物,比如水黴淨、硫醚沙星全池潑灑,用量按使用說明,提前預防用藥均可。

2,先使用硫醚沙星,隔天用聚維酮碘全池潑灑,用量按使用說明,連續使用兩個療程,提前預防用藥均可。

3,在治療的真菌的過程中,可抑制真菌的產品有水楊酸,聚維酮碘,蛋氨酸碘等外用消毒劑,最好是同時使用中草藥等免疫增強劑內服,用量按使用說明,修復機體的體質及抵抗力,更有利於鰓黴的治癒,提前預防用藥均可。

4,在魚苗下塘前1-2天,全池潑灑過氧乙酸0。5-1亳升/立方米進行水體消毒滅菌,然後投放魚苗, 對預防魚苗鰓黴病有一定效果。發病後仍可以潑灑過氧乙酸0。5-1亳升/立方米,適用於水源條件差的地區,由於使用過氧乙酸治療後,不必進行換水這一環節,從而解決了換水難問題。

5,使用苯扎溴銨+戊二醛合劑,殺滅真菌,用量按使用說明。

6,漂白粉1-1。5克/立方米全池遍灑。

7,對發病魚池迅速加註新水,或將魚轉到水質較瘦的或流動的池水中,病可能會停止。還可以發病池塘抽掉一半老水,迅速加註新水到原水位,以降低水體肥度。

8,市售其它對真菌和鰓黴病具有殺滅作用的藥物。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備註:本文僅供參考和交流!內容和圖片大多來源於網路資料,如有異見請告知,歡迎指正和留言討論)

簡析魚類鰓黴病及其防控建議:苗期偷死和鼓眼現象與鰓黴關係分析

水產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敬請關注本號@漁人劉文俊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入西南漁業網和養魚第一線公眾號

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

!#魚病##魚苗##魚類##養魚##淡水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