弼馬溫有什麼講究?為什麼必須是孫悟空?其實這是一種傳統

玉皇大帝為什麼給孫悟空封了一個“弼馬溫”?到底是瞧不起孫悟空,還是覺得孫悟空的確適合幹這個?

弼馬溫有什麼講究?為什麼必須是孫悟空?其實這是一種傳統

一、在《西遊記》成書的時代,弼馬溫就是避馬瘟

先說一個眾所周知的結論,“弼馬溫”實際上是吳承恩的“發明”,其實就是諧音“避馬瘟”。既然是“避馬瘟”,而且是吳承恩的獨創“發明”。

這說明其實人間仙界本來都沒有這個職官,只是吳承恩讓玉帝給孫悟空編了這麼一個官。

那為什麼偏偏就弼馬溫這一職官一直空著呢?

或許天庭一直在等一隻猴子。

其實在古代,人們普遍相信猴子能夠去除馬瘟,是馬瘟的剋星。

我們可以看幾部書和一些古代的畫像來證明,猴子的確是“弼馬溫”。

和吳承恩稍晚一點的謝肇淛在其《五雜俎》中提到自己讀到“弼馬溫”時的感想:

置狙於馬廄,令馬不疫。《西遊記》謂天帝封孫行者為弼馬溫,蓋戲詞也。

可見,他也知道吳承恩也懂當時用猴子祛馬瘟是風俗習慣,所以在小說中只是利用這一風俗故意幽默了一把。

怎麼證明這是一直以來的風俗習慣?

當時李時珍撰寫的《本草綱目》的“獼猴”一條中就有明確記載:

獼猴……養馬者廄中畜之,能闢馬病……時珍曰:“《馬經》言:馬廄畜母猴,闢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馬食之,永無疾病矣。”

據說,明代另有一個叫趙南星的人曾在其文集中提到:

《馬經》言,馬廄畜母猴闢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馬食之永無疾病矣。《西遊記》之所本。

所謂"天癸",就是母猴的月經。這句話意思是馬兒吃過母猴月經流過的水,就能不生病。

所以其實明代官方養馬也會放侯在馬廄,《明史·食貨六》明確記載,弘治十五年(1502)曾把宮裡的“御馬監山猴”放放生,用於節省開支。

二、猴子弼馬溫,古已有之

雖然在明朝,普遍認為猴子可以避馬瘟,但其實中國古代社會一直都有這一傳統。

據《獨異志》記載:

東晉大將軍趙固所乘馬暴卒,令三十人悉持長竿,東行三十里遇丘陵社林即散擊。俄頃,擒一獸如猿,持歸至馬前。獸以鼻吸馬,馬起躍如舊。‘今以獼猴置馬廄,此其義也。

也就是說,歷史上層出現過猴子救活馬命的情況,由此大家爭相模仿,開始把猴子放在馬廄中。

在更早的古印度,其實也有類似的說法:

馬身受火燒,痛得受不了;塗上猴油痛就止,正如太陽東昇黑暗消。——獸醫著作《舍利護多羅》

宋人洪邁在《夷堅志》中多次提到放猴於馬廄的習慣:

予仲子前歲自夷陵得一猴,高二尺,形狀獰醜可憎。攜歸馬廄……

孟生陝人,好養馬,常畜獼猴於外廄,俗雲與馬性相宜……

長老知策,住持山陰能仁寺,畜一猴甚馴,名之曰孫犬。嘗以遺總管夏侯恪,置諸馬廄……

北宋李公麟曾畫有《沐猴馬圖》,蘇軾專門為其寫贊,提到:

吾觀沐猴,以馬為戲,至使此馬,竊銜詭轡。

這說明宋代養馬放猴也是習慣,而且猴馬經常捆綁在一起出現。

三、猴子能“弼馬溫”的原理是什麼?

北魏《齊民要術》說:

常系獼猴於馬坊,令馬不畏,辟惡,消百病也。

唐末五代的韓諤在《四時纂要》中說:

常系獼猴於馬坊內,辟惡消百病,令馬不患疥。

日本學者廣中智之解釋說:

在馬廄讓猴子自由跳躍來驚動馬匹,馬就不會生病。

這《聊齋志異》的《鴿異》中記載用活潑的鴿子來驚動睡覺的鴿子,以免它們麻痺而死,其中原理大概相似。

但我們今天知道,可能其中並沒有多少科學道理。只是古人運用的是“一物降一物”“相生相剋”的思維來理解事物之間的關係。

所以,從一開始信了猴能壓馬病,就有了這傳統。

上個世紀以來,仍有不少醫書提到猴能治療畜生疾病。如《廣西藥用動物》就說:

猴肉可以治……風溼骨痛,體虛陽痿,瘴瘧發熱。

《青藏高原藥物圖鑑》則說:

猴骨配方可以治炭疽病。

《中獸醫豬病醫療經驗》說:

猴骨配諸風藥,可治豬風癱病。

由此可見,也許民間經驗並不完全靠的是“相生相剋”的想象。

四、一些古代畫像、其他實物中的“猴馬”搭檔

弼馬溫有什麼講究?為什麼必須是孫悟空?其實這是一種傳統

(左:四川成都曾家包畫像石;右:四川新津三號石棺後擋畫像)

弼馬溫有什麼講究?為什麼必須是孫悟空?其實這是一種傳統

(鄂爾多斯出土的猴馬銅飾)

弼馬溫有什麼講究?為什麼必須是孫悟空?其實這是一種傳統

(故宮博物院藏唐代《百馬圖》)

後來,猴馬風俗也傳到了日本:

弼馬溫有什麼講究?為什麼必須是孫悟空?其實這是一種傳統

(小松茂美編:《日本繪卷大成》27,中央公論社一九七八年,頁269)

弼馬溫有什麼講究?為什麼必須是孫悟空?其實這是一種傳統

(滋賀《石山寺緣起》繪卷第十七紙)

當然,根據學者研究,其實古代不僅養馬用猴,養駱駝、甚至養豬也都可能用到猴子。

五、《西遊記》中的弼馬溫

其實,在《西遊記》中,一開始孫悟空並沒有嫌棄弼馬溫這份工作,相反,他做的很勤快:

弼馬溫有什麼講究?為什麼必須是孫悟空?其實這是一種傳統

弼馬晝夜不睡,滋養馬匹。日間舞弄猶可,夜間看管殷勤:但是馬睡的,趕起來吃草;走的,捉將來靠槽。那些天馬見了他,泯耳攢蹄。倒養得肉肥膘滿。不覺的半月有餘。

這其實是吳承恩給孫悟空賦予了更多人性後的一種創作,否則,難道像古人一樣,把猴子扔進馬廄就不管了麼?

我們知道,民間一直有“馬上封侯”的說法,其實古代畫像中也有,《西遊記》中也有類似情節

弼馬溫有什麼講究?為什麼必須是孫悟空?其實這是一種傳統

(漢畫像)

《西遊記》中,孫悟空就經常“調戲”白龍馬:

(行者)把金箍棒晃一晃,喝了一聲,那馬溜了韁,如飛似箭,順平路往前去了。你說馬不怕八戒,只怕行者何也?行者五百年前曾受玉帝封在大羅天御馬監養馬,官名“弼馬溫”,故此傳留至今,是馬皆懼猴子。

但總之,從對這些材料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到,吳承恩讓玉帝封孫悟空為弼馬溫,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一定的講究。

六、孫悟空生氣的原因

在明代,掌管御馬監是太監,今天首都博物館還藏有《成化御馬監太監劉永誠墓誌蓋拓片》。北京市海淀區博物館還藏有御馬太監的腰牌。

《西遊記》記載孫悟空當上弼馬溫後,下面的屬官和明朝御馬監的設定基本一致:

他在監裡,會聚了監丞、監副、典簿、力士、大小官員人等,查明本監事務,止有天馬千匹……——《西遊記》

弼馬溫有什麼講究?為什麼必須是孫悟空?其實這是一種傳統

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孫悟空一看自己和太監一樣,能高興起來嗎?

另外,前文在追溯的時候提到,一開始用來避馬瘟的,是母猴,但孫悟空明顯是個公猴,可能對此他也覺得受到了侮辱。

要麼侮辱他是太監,要麼侮辱他是母猴,他能受得了嗎?

當然,這只是根據一些材料進行的推測,根本原因當然不止於此,畢竟孫悟空是追求自由的英雄,那就不是這篇文章要解決的問題了。但總之,吳承恩這個情節的設計,非常很好地運用了民俗,也達成了偉大的文學效果,可以說是鬼斧神工。

本文參考了邢義田、姜榮剛兩位學者的研究成果。

關注朱朱老師的洞天福地,為你讀古代小說、筆記、雜書,帶你瞭解別樣的古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