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汪洋奪冠說起:36歲的“高齡棋手”,還有什麼棋藝進步的秘訣?

​作為象棋界的“開年大戲”,2020年“財神杯”象棋影片快棋賽落幕了。湖北籍名手、2018年全國個人賽冠軍汪洋力克群雄,勇奪桂冠。五屆全國個人賽冠軍、老將呂欽屈居第二。

賽前,這樣的“決賽陣容”是許多棋迷朋友始料未及的。因為,本次比賽的用時是6分鐘+3秒,這種快棋比賽主要考察的是棋感、速度、敏銳度這些指標,而這正是老將們的薄弱環節——但出乎意料的是,本次比賽中躋身決賽的兩位,均是早已告別黃金年齡的“老將”。

1984年出生的汪洋即將“奔四”,而1962年出生的呂欽更是已在花甲的門檻徘徊。

為什麼賽制更有利於年輕人的快棋,卻意外地出現了“老而彌堅”的結局?都說棋牌類運動是一個“少年早慧”的遊戲,

圍棋界更是有“十幾歲正當年、二十幾歲老將、三十幾歲退役”的說法,為什麼象棋界卻還能讓這麼多的老將發光發熱?

從汪洋奪冠說起:36歲的“高齡棋手”,還有什麼棋藝進步的秘訣?

01

本次比賽的冠軍汪洋,縱觀他職業生涯的成長軌跡,也是一波三折。

早在2005年,當時正處壯年的汪洋就有機會染指全國冠軍的殊榮,可惜,在爭冠的緊要關頭,最後一輪持以先行之利的他,在對攻大戰中不敵同門師兄洪智,從而成人之美,將冠軍拱手相送……時光荏苒,這一遺憾,直到13年後才得以彌補。而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縈繞在汪洋身上的,都是“具有特級大師實力的強大師”、“有冠軍實力沒冠軍命”、“經常關鍵時刻掉鏈子”這些一言難盡的評語。

2019年年末,汪洋終於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先是在11月舉行的全國個人賽上一路闖關,躋身決賽(僅負於當時如日中天的王天一);後又在12月舉行的碧桂園杯全國冠軍邀請賽中奪得季軍;而在年終獎金最高的壓軸賽事鵬城杯排位賽上,

汪洋收穫了近年來分量最重的一個冠軍,打破了“每逢大賽,冠軍必由王鄭兩人瓜分”的宿命!

而汪洋這次“財神杯”的奪冠,更是宣告象棋界又一新巨頭的隆重誕生,一個昔日的“掉鏈王”一躍成為近期最矚目的新星——“王鄭”雙子星的雙驕爭雄,正在演變成“王鄭汪”的三國演義。

這幾個月來,汪洋的崛起速度令人振奮,這也令廣大棋迷試圖揭曉汪洋迅速進步的奧秘:為什麼汪洋已經36歲了,水平還能突飛猛進?而在生理、反應、記憶都處於巔峰水平的黃金年齡段,他卻為何沒能取得特別理想的成績,白白蹉跎了最寶貴的青春歲月?

這實際上也間接地指向了廣大棋迷長期以來的一個困惑點:如果我已經年紀很大,我的象棋水平還能進步嗎?我的棋藝水平已經停頓了很長時間,是不是就說明我的天賦有限,再也難以長進了?都說棋藝長進的黃金年齡是10—25歲,錯過了這個年齡段是不是就註定只能當菜鳥了?

從汪洋奪冠說起:36歲的“高齡棋手”,還有什麼棋藝進步的秘訣?

02

棋藝的修煉,其實和練武非常相似。從量變到質變,往往需要一個“頓悟”、“開竅”的過程——有的人終其一生也無法體會這種茅塞頓開的“開竅”感受;有些人年輕的時候曾經“開悟”過,但很長時間一直停留在某一個階段,無法突破自我進入更高的境界,然後淪為眾人口中的“傷仲永”;有些人這輩子就“開竅”了這麼數回,然後在某個水平線上穩定下來……

在武俠小說中,作者總會為主人公設定某個奇遇、某個機緣,促成其武功水平的大爆發——比如困囿孤島的時候突然意外尋獲了一本真經或者秘籍;比如機緣巧合之下拜了某個名師進入某個名門;比如被某些毒素、傷勢、重大打擊意外打通了任督二脈——這些巧合,雖說只是小說的杜撰,但在現實中也不乏與之吻合的依據。

愛迪生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很多人說,這句話其實還有後半句,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與之相似的說法還有“天賦決定上限,努力決定下限”等等。

我們不會否定“努力、汗水”的價值,但我們也越來越明白很多時候“靈感”才是突破個人瓶頸的重要動力。

不過,“靈感”和“天賦”兩個詞固然都有某種玄學成分在裡面,但它們的含義還是有些微妙的差別——如果說“天賦”更多地是由“先天”決定的,那麼“靈感”這玩意兒,其實很多時候是透過某些特殊的現實條件、環境條件在“後天”中偶然達成的。

03

那麼,汪洋是如何在36歲的“高齡”上,克服了生理上的衰老,實現逆襲的呢?他的“靈感”、“頓悟”、“開竅”又是從何處而來的呢?在這裡,筆者冒昧做一個揣測。

從汪洋近期的棋譜,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最為鮮明的變化就是——對局勢關鍵點的嗅覺越來越敏銳。以本次比賽中戰勝鄭惟桐的兩盤快棋對局為例。首盤,在雙方互相牽制、進展方向撲朔迷離的局勢下,汪洋下出了馬六進五吃中卒的“拔筋”妙手,讓黑方陷入一個無論如何選擇兌子變化,都如鯁在喉的窘境中。

從汪洋奪冠說起:36歲的“高齡棋手”,還有什麼棋藝進步的秘訣?

在雙方的加賽快棋中,執紅先行的鄭惟桐,佈局取得了一定的便宜。但在幾秒一步的速度比拼中,任何一個頂尖棋手,也無法確保自己算無遺策。此時汪洋又展現出了與年齡不符的敏銳反應——在化解對方攻勢的同時,透過退炮、退車兩步,巧妙地把紅方車炮牽死,實現反殺!這兩步棋耗時不超過10秒,其構思之精巧、反應之迅速,令人驚歎!

從汪洋奪冠說起:36歲的“高齡棋手”,還有什麼棋藝進步的秘訣?

這種對細微機會的靈敏感知,對局面縫隙見縫插針的能力——正是冠軍級棋手和一般頂尖棋手的毫釐之差。

但正是這一“毫釐”,就可能是絕大多數棋手終其一生也無法捅破的窗戶紙。

正在邁向“不惑”之年的汪洋,終於在腦力尚未走向衰老的“視窗期”,物件棋的理解有了一次飛躍性的“頓悟”,從而實現了自己的蛻變。也許這個“頓悟”的契機來自於“個人賽奪冠”的心理激勵,又或許是哪天在打譜時突然思緒泉湧,發現了一條超越以往行棋習慣的新規律新認知……

在汪洋年輕的時候,他偏偏與這種“頓悟”無緣,在他開始變老時,他偏偏又抓住了稍縱即逝的“頓悟”機會,這真是不得不感嘆造化弄人。

從汪洋奪冠說起:36歲的“高齡棋手”,還有什麼棋藝進步的秘訣?

04

那麼,特級大師的“頓悟”經驗,對我們普通人而言,有什麼樣的啟發呢?

曾經有一些觀點很流行:“如果你已經到了30歲,你的象棋水平就基本定型了,不會有什麼質的提高了。”

“學棋的早晚決定了你的上限——如果學棋太晚(10歲以後),那你是怎麼也競爭不過那些‘童子功’選手的!”

“我已經很老了,我也不圖棋藝進步不進步了,就在公園裡和幾位大爺切磋下就算了……”

很多成年棋迷會流露出這種對“增長棋藝”的消極態度,“年齡”是最常用的藉口和理由。

但實際上,即使不在黃金年齡,跨越式甚至飛躍式棋藝增長的案例,依然比比皆是。

粵西油城有一位棋手,成年以後才開始接觸象棋,30歲的時候還經常被當地棋手讓雙馬、馬三先——因此而輸掉的“指導費”簡直難以計算。可等到他49歲那年,他突然“頓悟”了,短短兩年之內,水平進步了兩個馬的差距,現在,他已經是一位可以代表地區出戰的名手,也曾在粵西地區的跨城市對抗賽中取得過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績(有一次還戰勝了一位省級名手)。

廣西有一位棋手,讀大學的時候還經常被公園大爺讓雙馬,經過幾年的努力,棋藝突飛猛進,很快躋身當地名手行列。後來他遷居珠三角,參加廣東省省賽進入過前十名,現在從事象棋培訓工作。

湖北有一位棋手,18歲才剛剛學會“馬走日、象走田”,經過數年努力,他已成長為一位具有地區級實力的名手;還有某上海籍職業大師曾向棋迷透露,自己16歲才開始學棋……

也就是說,與圍棋的“青春風暴”不同,象棋棋迷在錯過了學棋的黃金年齡後,“大器晚成”的案例並不是個別現象。

一個成年以後才接觸象棋的人,依然可能透過自身的修為和頓悟,達到較高的水平(地區級或以上)。

一個接近不惑、甚至知天命年紀的棋手,依然有可能“頓悟”,把自己的棋藝和境界躍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當然,如果你不付出足夠的努力,你就沒有與“頓悟”相遇的緣分。

大多數人既不相信努力,也不相信頓悟,於是只能日復一日地出沒在公園一角,廝混於臭棋簍子的圈子中,幾十年來一直保持在穩定的水平上——他們還不忘將自己的失敗經驗循循善誘地傳授給後輩:

“你看,我三十歲之前就是我的棋藝巔峰,三十歲以後再也沒有漲過棋,我們都是過來人,我們說的都不會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