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皇孫十箭十中靶心,皇帝大悅,繼而憂慮道:皇位還是不能傳你

漢族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的傳承讓人們的宗族意識非常濃重,這些從家族成員的命名就能看出來,中國人輕易不會改變自己的姓氏,忠孝大義深入人心,很多漢族人的取名習慣都因此而生,同一個家族中人姓氏基本相同,按照輩分劃分名字,清朝時期滿族人掌管天下大權,很多習慣都因此廢除。

例如在滿人當中,原本不存在這樣尊卑有序的制度,後來康熙皇帝執政的時候非常喜歡漢族文化,因此就按照漢族人的命名習慣為自己的子孫定下了輩分,希望藉此能更加了解漢族人的思維和風俗習慣。

乾隆之後的眾多皇帝也延續了這種方式,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乾隆後人,綿子輩的綿恩,綿恩在皇室宗族中身份非常尊貴,其父親是乾隆皇帝的長子永璜,永璜自小聰明伶俐,深得父皇喜愛,十幾歲的年紀就能獨自處理一些政事。

乾隆第二個兒子永璉離世之後,就是永璜代替父親操辦祭祀宗廟,來往的外賓紛紛稱讚皇長子有未來接班人的作風,乾隆對此也是深表認同。

眼看皇孫十箭十中靶心,皇帝大悅,繼而憂慮道:皇位還是不能傳你

永璜的兒子綿恩降世之後,乾隆親自動身前往永璜家中探望,對於剛出生的孩子,乾隆皇帝愛屋及烏,親自為他取了名字,據說綿恩剛出生的時候非常鬧騰,逢人就哭個不停,只有乾隆親自卻哄他的時候才有好轉,時間久了乾隆也認為自己和這個孩子有一種特殊的緣分,更加寵愛這個小孫子。

身為皇室宗親,很多時候稍有不慎就會失寵,永璜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因為在富察皇后的葬禮上,沒有表現出悲痛的感覺,被皇帝察覺到之後,嚴厲責罵了一頓,從此之後開始冷落他,使得原本形勢大好的前程就此葬送,從天堂到地獄只有一步之遙,失去了皇帝寵幸的永璜自知沒有更近一步的機會了,因此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鬱鬱而終。

眼看皇孫十箭十中靶心,皇帝大悅,繼而憂慮道:皇位還是不能傳你

直到永璜去世之後,乾隆才感到異常後悔,他覺得自己地對兒子太過苛刻,生前沒有好好對他,只能在在葬禮上下足了功夫,永璜離世的時候綿恩只有三歲,還是一個懵懂的孩童,乾隆將自己的愧疚都回饋到這個小孫子身上,吩咐下人一定要照看好他,十分關心綿恩的成長。

永璜去世之後,爵位自然要由兒子繼承,按照當時的習俗,爵位一定是長子綿德來繼承,綿德與綿恩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倆,只是因為乾隆更加喜愛綿恩,於是隨便找了個理由就讓綿恩成了合法的繼承人。

眼看皇孫十箭十中靶心,皇帝大悅,繼而憂慮道:皇位還是不能傳你

乾隆對綿恩的愛多是出自長輩的關懷,其中或多或少都有對永璜的愧疚之情,在這個孫子身上,乾隆也看到了兒子的身影,一直想找機會獎賞綿恩,終於在一次狩獵之後,乾隆實現了他的承諾。

當年綿恩僅僅只有八歲,照常理來說他的年紀太小不應該出現在這種場合,恰好那天一個阿哥生病了不能出行,因此空出了一個位子,看著眾多前輩颯爽的英姿,一直躍躍欲試的綿恩主動提出要上場比賽,因為年紀很小,所用的也是特製的小弓箭,射程和力道根本無法和叔叔們使用的武器相提並論。

因為距離靶子過遠,第一箭就射偏了,面對周圍人的鬨笑,綿恩並沒有失落,他對乾隆說道自己的弓箭太小發揮不出自己的實力,乾隆覺得他說的沒錯,特地准許他可以前進十步放箭。

距離縮短之後綿恩終於能發揮出自己的實力了,接連射了好多箭,每一次都能正中紅心,此時場上的人都驚呆了,唯獨只有乾隆連聲稱讚,趁此機會賞賜給了綿恩一件黃馬褂,因為身材矮小穿上之後非常滑稽,不過卻沒有人再敢譏笑他。

眼看皇孫十箭十中靶心,皇帝大悅,繼而憂慮道:皇位還是不能傳你

有一次皇子皇孫比賽射箭,綿恩雖然小,但十箭十中靶心,乾隆大約,繼而面露悔意——如果永璜不死,皇位就可以傳給皇孫,這樣才是名正言順,而現在他怎麼有理由去做這樣的決定呢?群臣會答應嗎?假如有人發現他有偏愛之心,會不會將年紀尚幼的綿恩處在危險的境地之中呢?

年少成名的綿恩並沒有驕縱,時刻都銘記自己的父親是如何失寵的,在宮中本本分分,對於長輩十分尊敬,多次為乾隆分憂,當然自己擅長射箭的技藝也沒有忘卻,經常能接連射中靶心,據說有次狩獵 三箭全部射中頭一個地方,甚至還把前面的那支箭整個劈開。

乾隆做了很多詩來表達此次圍獵的心情,可以從乾隆近代收藏的幾百首詩裡,窺見他當時低心情,當然皇帝嘛總愛吹牛,他的詩詞也一樣充滿自誇之情。

眼看皇孫十箭十中靶心,皇帝大悅,繼而憂慮道:皇位還是不能傳你

後來乾隆時常感慨,如果綿恩要是自己的兒子該多好,他是真心喜歡這個孫子,多次想要把皇位傳給他,但是每當想到歷史上那些奪位慘劇,乾隆就打消了這個念頭,畢竟皇位的誘惑太大了,有時候安安穩穩的做一個王爺未必是一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