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牛業“犇”富路

又是“三夏”時節,在豐縣常店鎮萬莊村的田野間,一臺臺聯合收割機來回穿梭,一堆堆小麥秸稈整齊排放,養牛戶孫光田高興地把打好包的秸稈裝上車,準備拉回家做成牛飼料。

萬莊村位於豐縣常店鎮東北角落,每年收種後,大量玉米、小麥秸稈堆積如山。針對養殖原材料充足,村民脫貧致富願望強烈,2011年初,村黨支部書記徐豔林認為,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奶牛養殖大有前景,決定帶領百姓發展牛產業,念好“養牛經”,讓村民“富”有方向有奔頭。

在萬莊村黨總支精心組織、集思廣益下,2011年該村丁培彥率先“吃螃蟹”,建起了益農奶牛合作社,隨著第一批50頭活蹦亂跳的奶牛進眷,“嗷嗷”的奶牛聲給村民帶來新希望,歡樂和笑語在村莊流淌,村民的小康路也越奔越寬廣。

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在丁培彥的示範和村支部的帶領下,村裡牛業養殖規模越來越大,產業越來越興旺。目前全村共有奶牛合作社5家,養牛專業戶26家,奶牛規模2100頭,每天產鮮奶20多噸,年產值4000多萬元,產品被江蘇君樂寶乳業有限公司、豐縣天翊牧業有限公司等收購。“養牛經”讓村民“犇”上富裕路,也為村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目前全村50多人在奶牛合作社工作,村集體經濟年收入6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增加7000元以上。

“以前的秸稈路邊田邊到處放,汙染環境又影響美觀,牛業養殖把秸稈變廢為寶,成了牛兒食料‘香餑餑’,如今全村4000多畝秸稈全部被奶牛場收購,成了村民第二‘富民產業’,既增加了經濟收入,又美化了環境。”萬莊村村書記王全永說,隨著產業的興旺,村裡對主幹道進行了全面整修,由原來狹窄的單行道變為寬闊的雙向道。同時投入資金建設文化廣場、便利店、公共廁所等服務設施,讓村容村貌有了美麗“蝶變”。

牛糞是有機肥,為變廢為寶,村黨委積極引導村民利用牛糞發展獼猴桃、杏樹等果樹種植,果品品質優、產量高、效益好,周圍群眾爭先效仿,如今全村共有8個特色家庭農場,走出了一條種養一體化、環保無汙染、高質綠色的種養結合新路子,並被豐縣農業局作為種養結合“一體化”示範點進行推廣。

該村種植大戶王傳東利用牛糞種植獼猴桃150畝,每年獼猴桃收穫季節,徐州、濟寧等周邊客戶絡繹不絕。目前全村共發展水蜜桃、杏樹、葡萄等果業700多畝,以牛為業,以果為媒,萬莊村相繼開通了果蔬採摘、文化體驗、農園休閒、健康養生等鄉村旅遊專案,打造豐富多元的鄉村旅遊文化,“牛業鏈”得到全面延伸,萬莊村也成為周邊居民休閒遊玩的“熱門地”。

鄉村振興是農村全面的振興,萬莊村黨支部在帶領百姓發展致富中,始終以調優結構、壯大產業、高質量發展為要求,即重視產業的“硬實力”,又注重文化、民風建設的“軟實力”,先後建設了700平米的黨員服務中心、文明實踐所、村民議事室等硬體設施,每年都聘請專家進行種養殖培訓,開展廣場舞、演講朗讀等比賽。

如今白天村民種養忙,晚上學習充電忙,廣場舞起笑聲多,滿足了群眾文化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針對防返貧,村黨支部充分發揮奶牛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推進“大戶帶小戶、老戶帶新戶、黨員戶帶易返貧戶”的“三帶”模式,把易返貧戶全部吸納到合作社中。同時免費為易返貧戶提供養牛和種植技術,讓其在合作社就業、入股、分紅等方面享受優惠。

水清地綠花飄香,民富村美鄉風淳。在萬莊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村民牽著牛鼻子,開創致富新路子,全村農業興旺,畜業發達,萬莊村成也遠近聞名的宜居宜業宜遊的活力村莊,群眾的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張濤 通訊員 王君

編輯: 陳彤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及傳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