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隆唐宋:康熙皇帝給予朱元璋高度評價,發自內心,的確當之無愧

治隆唐宋:康熙皇帝給予朱元璋高度評價,發自內心,的確當之無愧

明史是清朝人主持編修的,因為自唐代以來各朝的歷史都由後一朝主持編纂。這是歷史不變的規律,明史評價最高的兩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父子。

給朱棣的評價是遠邁漢唐,給朱元璋的評價則是治隆唐宋。康熙拋開民族偏見來說,的確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明君。

康熙三十八年,他南下金陵(明南京),在明孝陵外親筆揮毫寫了四個大字“治隆唐宋”。意思就是說康熙皇帝認為朱元璋治理的大明朝比唐代,宋代還要興盛。這番行動固然有籠絡民心的政治目的,可對朱元璋的評價卻是發自肺腑。

第一:統治時間來說明朝更長,農民出身更懂農民,人口等取得明顯成就

1:拿出唐朝宋朝跟明朝相比,其實也不比明朝長

治隆唐宋:康熙皇帝給予朱元璋高度評價,發自內心,的確當之無愧

唐朝從公元618到907年,加在一起一共289年。按理說這應該比明朝的276年要長,可是中間出現了一點變化。

武則天在中間建了一個武周把唐朝給切斷了,再來看看宋朝。宋朝分為北宋跟南宋,北宋一百六十多年,南宋偏安江山壓根算不上大一統朝代。

滿打滿算也就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實際上明朝不僅僅是統治時間長,明朝初年各方面的指標來看都稱得上“世界強國”。

2:朱元璋時代一舉廢除一千多年以來的宰相,設立通政使司

治隆唐宋:康熙皇帝給予朱元璋高度評價,發自內心,的確當之無愧

朱元璋從社會的最底層一躍成為明王朝的開國皇帝,因此他往往最懂農民,設立了許多政治機構,輔佐自己便於跟百姓溝通。

我們只知道洪武十三年爆發胡惟庸案,朱元璋殺了很多人,一千多年以來的宰相制度被廢除。

殊不知他也曾經設立通政使司,南京宮殿外設立登聞鼓,老百姓如果有什麼冤屈可以寫信透過通政使司報告給皇帝;我們也知道朱元璋時期有廷杖,許多無辜官員惹怒龍顏被活活打死。殊不知朱元璋親自編寫大誥,平民老百姓有了他如果犯罪可以罪減一等。任何人都有兩面性,不可一棒子打死。

3:有人說“洪武之治”名不副實,用資料說話,說明朱元璋治理國家的成就

治隆唐宋:康熙皇帝給予朱元璋高度評價,發自內心,的確當之無愧

近些年來反對朱元璋跟明朝的聲音越來越多,殘酷暴政,後期皇帝不理朝政等為後世所詬病。竟然有人懷疑“洪武之治”,那麼就用證據說話。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外方面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對內開始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經過元朝末年幾十年的大動亂,全國人口暴減,特別是河南,河北,山東,湖廣,四川一帶。而江西山西等地卻很少被涉及,因此就有了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山西往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遷徙的大熱潮。

到了洪武末年,明朝人口已經達到6054萬人,耕地面積850萬。對於後者有明一代,甚至後來的清朝都沒有達到這個數字。

第二:鼓勵大家農業生產,解決軍隊的糧食問題,興修水利重視農桑

1:元朝末年大動亂,朱元璋時代興起移民屯田的熱潮,便於自己統治

治隆唐宋:康熙皇帝給予朱元璋高度評價,發自內心,的確當之無愧

農民出身的朱元璋不但最懂得農民,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他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明朝建立後軍隊給養成為了很大的問題,再加上全國各地經歷了多番戰亂等因素,百姓已經無力繳納賦稅。

針對這個情況,首先他讓軍隊自行屯田養活自己;再一個下令全國各地那些地多人少的百姓往地少人多的地方遷徙,開墾荒田,並且明文規定三年可以不繳納賦稅。

等到三年後收成慢慢緩和回來,再來逐步收取賦稅。除此之外,朱元璋還建立了預備倉,養濟院等官方救助機構。

2:興修水利增加穀物產量,促進社會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就

治隆唐宋:康熙皇帝給予朱元璋高度評價,發自內心,的確當之無愧

朱元璋經常提及的一句話:“四民之中,莫勞於民。”所以他非常重視農桑,鼓舞農民開墾荒地。

洪武十四年,開墾面積的總數達到1803171,佔全國官田總數的一半。另外他還重視興修水利,在古代封建社會這也是大工程。僅僅是洪武23年修江南崇海門堤23900丈,動用的百姓就有幾十萬人。

興修水利的直接好處就是增加穀物產量,這是增加國家租稅的主要來源。洪武十八年,全國可收入麥田稻穀20889617石,洪武末年增加到32789800石。是元朝全國年租糧的兩倍,又是一大歷史貢獻。

3:任何人物都有兩面性,朱棣做了那麼多大事,跟父親朱元璋打下基礎息息相關

治隆唐宋:康熙皇帝給予朱元璋高度評價,發自內心,的確當之無愧

明朝公認綜合能力最強的就是朱元璋朱棣父子,在對待老百姓治理國家方面,朱元璋的確有他的過人之處;開疆拓土為後世子孫造福,朱棣所作出的歷史功績無疑永垂不朽。他在位22年,做了那麼多大事。

北方一度爆發了唐賽兒起義,依然沒有能推翻大明王朝。除了有一個戶部尚書夏元吉跟太子朱高熾之外,跟朱元璋打下的基礎息息相關。

靖難之役以及朱棣北征的主要戰場都在北方,並沒有破壞南方的經濟。自朱棣開始施行的是南北兩京制,加上朱棣疏通大運河,迫使北方物資源源不斷北上支援其北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