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事後諸葛亮,堅信“選擇沒有對錯,用行動把選擇變得正確”

不做事後諸葛亮,堅信“選擇沒有對錯,用行動把選擇變得正確”

朋友說起一個事情,說是網上有個小學老師考研上岸後,詢問大家是繼續上班呢還是去讀研。

朋友問我會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我問他如何回答呢,大家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

他沒說自己看法,但是說了留言者的看法。

有人說,考的學校是985大學就去讀,如果是一般學校就不讀。

有人說,看個人人格特點選擇,個人安穩特性不愛折騰的不要讀,個性愛挑戰的就去讀。

還有人現身說法,自身經歷讀研,最後讀博士,上個臺階去了更好單位,結論當然讀研啊。

還有人分析說,讀研後圈子不同,金字塔階層接觸更高層次的人,眼界完全不同,類似降維打擊,還費事要選擇嗎。

最後,朋友還是要我說明看法,而他狡猾的不表態。

於是好為人師,故作嚴肅的說,這個沒有標準答案,哪個回答都對也都錯,因為都是主觀的。說完這些,看到驚訝和鼓勵眼神,不覺意猶未盡,得瑟起來,繼續說下去:

當下怎麼選擇都是錯,未來滿意了才不錯,因為今天的選擇對與錯,具體要看以後結果,以後成功順利了自然覺得選擇讀研正確,今後失敗不如意了就會認為當初選擇讀研錯誤。也就是說,現在選擇沒有對錯,對錯在於今後生活滿意或者幸福程度。

不做事後諸葛亮,堅信“選擇沒有對錯,用行動把選擇變得正確”

我們愛嘲諷別人“事後諸葛亮”,分析調侃別人頭頭是道,比如“我早就說過如何如何”“我可是提出過反對建議的”“你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

我們都喜歡做預言家,都希望遇事如神,都自信分析對頭,結果事情發生後不如意了,才恍然大悟後悔不迭,“當初要是如何如何就好了”!

真的如此嘛,真的回到當初再選擇一次,選擇另個方式,就不後悔嗎?顯然,依然會如此!

因為,沒有任何選擇是最優的,凡事有得就有失,機會成本就在那裡等著我們,好比今天我們參加會議了就不能在辦公室做事情,今天外面吃飯就無法在單位,可能就沒有遇到想遇到的人,處理想處理的事情。

這就是世界的不確定性,任何一個時間點都有無數可能做法,一旦選擇意味其他無數種就不會出現,各種其他機會必然失去。反之,一個結果出現,必然是無數種姻緣的結合,也就是無數種原因導致。

唯一可以把握的是當下這一刻!

既然選擇沒有對錯,或者選擇只有錯,因為我們無法知道未來的自己是否如意,那麼最好的做法也就顯而易見:對策就是按照當下心智水平以及情感喜好,大膽選擇一個,然後抹掉其他各種更好更差情形,只要努力行動就行了。

這就是村上春樹所說,“選擇沒有對錯,讓我們用行動把選擇變得正確”,言外之意當我們積極努力了,未來的我們就會欣慰安心,就會感覺滿意,就能不 悔過往,也就把以前的選擇視作最好的選擇。

這也是古人告誡我們的,“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無悔的不是沒有實現願望,而是為了實現當初選擇已盡力就不是錯!

不做事後諸葛亮,堅信“選擇沒有對錯,用行動把選擇變得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