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讓自己從有欲變成無慾

有分別心就有慾望,有慾望就有念頭。雜念紛飛,人心就不能安定,就容易煩惱。

老子說:“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無慾就進入妙境,有欲就雜念紛飛、生起煩惱。所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讓自己從有欲變成無慾。那麼該怎麼做?窺破慾望,窺破分別。當你窺破慾望,安住於妙境中時,便進入了聖人之列。

聖人做事是無為的。對於這個無為,一些人認為是什麼都不做,我的理解不一樣,我覺得它是一種無執著的為,就是說,雖然沒有執著,但還是要做;雖然一直在做,但心裡不生執著。這時,他既沒有慾望,也沒有偏見,但積極做事。佛教的無為法境界就是這樣。當信仰者達到無執之境時,就進入了無為法境界。換句話說,無為是一種境界,它不是一種行為。

《金剛經》中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老子在這裡所說的無為,跟《金剛經》上的無為很相似。無為法區別了聖賢和佛陀。就像我的一句詩中所寫的:“有事為聖賢,無事成佛陀。”有事,指的是心中有牽掛、有執著,執著地做,可能會是聖賢,但無執地做,就是佛陀。

怎麼看他是有執還是無執呢?有執著就在乎結果,生起分別好惡之心;無執著就不在乎結果,不生分別好惡之心。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做事,如果你不做事而不生好惡分別之心,你就既不是聖賢,也不是佛陀。你是什麼人呢?你是凡夫,是懶漢。所以,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

真正的順其自然只適用於聖者,因為,聖者雖然不執著,雖然隨緣,但也會積極做事;但凡夫一旦順其自然,就會懈怠懶惰,無所作為,過起懶漢一樣的生活。所以,我們不執著而精進地活著,不執著而積極地活著。這才是無為而無不為。無不為是行為上積極,無為是心態上不執著。就像我經常說的:“做大心之事,守無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