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幼儀傳》:從棄婦到女強人,淺析張幼儀成功蛻變的3個原因

1922年,22歲的張幼儀,以一種另類的方式,成了我國的“名人”。因為這一年,她在丈夫徐志摩的要求下,簽下了離婚協議,這也成為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樁文明的西式離婚事件。所以在當時,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議論,張幼儀也因此無奈地被很多人熟知了。

值得一提的是,

張幼儀和徐志摩之間的離婚,從某種程度上講,其實是徐志摩拋棄了張幼儀

。因為徐志摩和張幼儀之間是包辦婚姻,徐志摩從來沒有愛過張幼儀,甚至評價張幼儀是鄉下土包子。且他和張幼儀離婚,也是為了恢復單身去追求女神林徽因。

因此,在當時,張幼儀也成了人們眼中的棄婦。

《張幼儀傳》:從棄婦到女強人,淺析張幼儀成功蛻變的3個原因

但和當時一些有著同樣遭遇的女性不一樣的是,

張幼儀並沒有因此而一蹶不振下去,她反而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從她在德國一邊當著單親媽媽,一邊求學;到回國後,成了“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的副總裁,還想出了創辦私人訂製服裝品牌的點子。

這一切都象徵著張幼儀已經脫離了棄婦的名號,蛻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女強人

其實如果讀了張幼儀的傳記—《不遺憾你離開:張幼儀傳》一書,我們會發現,張幼儀之所以能夠完成完美的蛻變,只因她做對了這3點!

第一點:張幼儀沒有深陷離婚的痛苦,而是把它當成新的人生起點,當成自我蛻變的開端!

1,離婚給張幼儀帶來的痛苦!

1920年,張幼儀得到了婆家的應許,可以去英國和徐志摩團聚了。張幼儀非常興奮,一來,她很久沒見到徐志摩了;二來,她也希望去到國外學習一些新式的東西,可以拉近和徐志摩之間的距離。

在還沒見到徐志摩前,她一直以為對方同她一般,也很期待著這次見面。而這一切的希冀,都在見到徐志摩後就破滅了。

因為當徐志摩來接她時,臉上不是驚喜,反而都是不耐煩的表情。而當徐志摩和朋友聊天時,為了不讓張幼儀聽懂,他會故意都用英文。當張幼儀問徐志摩一些問題時,徐志摩就會非常鄙視地說:

你懂什麼?是啊,在他眼裡,張幼儀就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鄉下土包子”!

《張幼儀傳》:從棄婦到女強人,淺析張幼儀成功蛻變的3個原因

當然,這些傷害,張幼儀還可以慢慢消化。最讓張幼儀無法接受的是,在她懷上了徐志摩的二胎後,徐志摩卻讓她打胎,同時還提出了離婚。

張幼儀當時的絕望可想而知。因為在那個年代打胎比較危險,有可能會威脅到生命。另外在張幼儀的家鄉,如果她離婚了,不管是誰對誰錯,大家都會一律指責女方。並且張幼儀是傳統女性思想下長大的,她的生活一直都是以夫為天。徐志摩的拋棄,讓她一下子找不到未來生活的重心了。

這一系的打擊,任何一個都足以擊垮張幼儀。在最絕望的時候,張幼儀甚至想過了自殺

一個被丈夫遺棄的女人,還有什麼活下去的意義?當這樣的念頭從幼儀的腦海中閃過時,她拼命地搖了搖頭

2,張幼儀並沒有深陷離婚的痛苦,而是把離婚當成一個新的人生起點,當成自我蛻變的開端!

對每個人而言,離婚都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特別是在包辦婚姻的時代,被離婚意味著成為了大家眼中的棄婦。

所以離婚時,肯定會經歷一段痛徹心扉的階段。但離婚絕對不是一種結束,我們更不能因此而陷入了長久的悲傷中。

在這點上,張幼儀便做得非常好,離婚後,她不但沒有深陷痛苦中,反而開始了一種全新的生活。

《張幼儀傳》:從棄婦到女強人,淺析張幼儀成功蛻變的3個原因

以前的張幼儀,一直被女性的傳統思想所束縛著。因為張家雖是一個書香世家,但張父思想很老舊,他覺得女子無才便是德,女人一生的天職是照顧好自己的丈夫和公婆。所以在這樣的教育下長大的張幼儀,根本沒有自己的思想。

而在徐志摩和她離婚後,她在漫長的一段痛苦後,反而開始認清了現狀,然後及時調整了心態,同時也漸漸看清了自己的前路。

她明白,徐志摩已經不是一個好丈夫了,也不可能成為她一輩子的依靠。在接下來的人生裡,她要去思考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這也為張幼儀後來在德國的留學生涯,奠定了思想基礎。

所以,雖然離婚對張幼儀而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她卻也在這種痛苦中完成了蛻變,開始了人生一段全新的征程。

第二點:張幼儀的求知若渴促使她不斷學習,而知識的積累為她的蛻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縱觀張幼儀的一生,你會發現,她還有一個比較獨特的地方,那就是有一顆求知若渴的心。

這點從張幼儀人生的3個階段都可以看出來。

《張幼儀傳》:從棄婦到女強人,淺析張幼儀成功蛻變的3個原因

首先是張幼儀未出嫁前

。張幼儀雖然出生於書香數家,但她的文化水平比較低。因為張父只注重對家中兒子的教學,會給他們請教書先生,讓他們去留學等等。但對家中的女兒,則會刻意避免她們去學習太多的東西。

不過即便是這樣,張幼儀依然非常渴望學習知識。在她十幾歲時,當她看到了第二女子師範學校蘇州女校的廣告,便求著父親讓自己去上學。

後來父親才終於答應了她的請求,這成了張幼儀的第一次知識之旅。

這次機會,正是因為張幼儀自身的求知若渴,才得到的。

張幼儀的求知若渴,還表現在她出嫁後

。雖然當時婆家人也一樣覺得,女子無才便是德。但是在張幼儀的請求下,他們還是為張幼儀和徐家其他未出閣的女兒,請了老師,教授她們一些簡單的知識。

另外,張幼儀學習最充實的階段,則是在德國留學期間

。當時,她已經完全認識到了自己的處境,和現實的殘酷。加上她一直以來本就渴望學習新知識,所以她決定要留在德國學習新式的思想,從此要學會自謀生路,不再依賴任何人。

張幼儀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她想要當老師。於是她報了,德國的一所師範類學校中的幼稚園老師培訓班。

這對張幼儀而言挑戰很大。因為當時她的二胎兒子彼得已經出生了,在上課的同時,她還要始終牽掛著剛出生不久的孩子;另外當時的課程是德語教學,所以她還要一邊學習德語。

《張幼儀傳》:從棄婦到女強人,淺析張幼儀成功蛻變的3個原因

很多次,她也很想放棄,就如下面這段話描述的一般。

有時,幼儀也會堅持不住,想要回家,可一想到回去後周圍人的指指點點,家人的不理解,張家會因她而遭人恥笑,顏面盡失,那種沉重的壓抑就會像雜草一般瘋長,讓她透不過氣。

但最後,張幼儀還是堅持下來了。也正是這次艱辛的學習之旅,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張幼儀的文化底色,為她回國後,在上海的事業打好了堅實知識基礎。

第三點:張幼儀成功蛻變的關鍵在於:她不再為他人而活,懂得了只為自己而活!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曾在某個階段為自己身邊的人而活過。在張幼儀離婚之前,她便是這樣的一個女性。

可能是從小受傳統女性教育的影響,張幼儀在嫁去徐家後,就一心只是為徐志摩而活;一心只想著要謹言慎行,討自己的公婆喜歡。

比如,她總是會把自己的眼光放在徐志摩身上,總是會想,怎麼才能拉近自己和徐志摩的距離。而在面對公婆的時候,她也很少敢於提出不同的意見,總是恪盡職守。正如下面這段話講的一樣。

從小隻知道一味順從,從來不敢反抗,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時甚至沒有自己的想法。一切都只為了一份期望,一份別人對自己的期望

但在離婚後,她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慢慢找回了自己。

她說“從今以後要為自己而活,要活出就該有的價值”!

所以,在徐志摩問她:

你不做我的妻子,但能不能做徐家的兒媳婦?

她拒絕了。雖然做徐家的兒媳婦,一輩子不愁吃穿,但是那樣的人生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在她回國後,她也直接向公婆提出,她要把兒子帶在自己身邊。雖然她知道這樣,公婆會很不高興。但她明白,她只要按照自己的認為正確的想法去做,自己覺得無愧無心就好了。

所以,已經懂得為自己而活的張幼儀,在回國後,也開始了自己的事業。而不再像以前父母教自己的一樣,覺得女子不應該拋頭露面。

張幼儀的事業生涯是從當一名老師開始的。由於良好的德語基礎,回國後,她便在東吳大學教德語。再後來,張幼儀又應邀成了“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的副總裁。當時很多人並不服張幼儀,覺得她是靠著四哥的關係才坐上這個位置的。直到後來,張幼儀做出一番成績,也就是,她挽救了銀行當時面臨的一場危機,終於贏得了大家的信服。

《張幼儀傳》:從棄婦到女強人,淺析張幼儀成功蛻變的3個原因

除了當任銀行副總裁,張幼儀還和她八弟,一起想出了創辦私人訂製服裝品牌的點子,也就是當時在大上海風靡一時的“雲裳”。在當年,雲裳幾乎是當時“上海服裝界私人訂製”的代名詞

雖然雲裳的投資人有很多,但據說,在經營上功勞最大的是張幼儀。所以劉英士也曾說:

“雲裳公司自始至終可以說是張二小姐一人的事業。

無疑,此時的張幼儀已經事業有成,成了名副其實的大上海女強人,這也宣告著她已經完成了自我的蛻變。

縱觀張幼儀的一生,我們看出,離婚對她而言反而是一種新生,是她人生一次完美的蛻變。而知識的積累和懂得為自己而活,則是她蛻變成功的關鍵

這也告訴我們,人生沒有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反過來說,只要我們對自己的處境心懷希望,就一定會迎來新的開始。正如張幼儀的一生一般。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