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67」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三寶

【原文】

天下皆謂我道大 似不肖

夫唯大 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 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 持而保之

一曰慈 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 儉故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 舍儉且廣 舍後且先 死矣

夫慈 以戰則勝 以守則固

天將救之 以慈衛之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譯解】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道大無邊際,大無不包,細無不入。若以大名之,則“浩然氣,至大至剛,充塞於天地之間”。若以小言之,則“無名之璞,至隱至微”,藏於萬物的核心中。其在於人,得之則生,失之則死。其要在於自無而有,由微而著。微者是其原,大者是其委。與其言大以明道,不如言小以顯道。所以老子言“天下皆謂我大”。

“天下皆謂我大”之“我”,即道也。道本無方無體,今以大相稱,是說道有方體可以比擬,但又似又不肖,說像又不像。大道無法用形名色象來比喻,不像世間某個具體物象。正因為它廣大無邊,所以無法用語言形容。若用形象比擬,就成為某個具體事物,那就不是道了。

道本是無極而太極。無大無小,非大非小,即大即小。所以用言語能描述的,都不是大道的本體。天下人妄自形容大道,強為猜度大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皆自以為自己最知“道”,故而誇誇其談,強辭奪理,唇槍舌戰,爭個你是我非,無非是要表現出“我有道”、“我道大”。其實這才是真正的偽道、嘴皮子道。

【夫唯大,故似不肖】

大道上極於天,下極於地,天下莫能載,無有形象可比擬,所以無法用天下的文字語言去形容,也無法用圖解去描繪。即使再先進的科學手段,也難以破解大道的真諦,而只能認識大道所生物性的某些外相,及其所表現出的物理、事理或象數。而難知大道本源核心的真相,及其由無極而太極,再由太極返無極的玄妙變化過程。故用任何比擬大道,都是“似不肖”,皆不能概全其貌。因為道太大太大了,毫無邊際,無窮無盡,正因其大無外,包容天地萬物,人怎麼能準確比喻呢?

老子在此反覆申明大道“似不肖”,其意在於擔心世人對大道的誤擬誤喻,反而使大道難以明曉於天下。若指某個具體事物就是大道,必然會誤導人們曲解大道,甚至步入偏邪,那便是對道的最大不敬!大道在人心,唯心是道。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肖”者,像也。如果發一言,便以所言像乎道,那樣無疑是以言語誤人見道。喻一物,便以某物像乎道,那無疑是執象而為道。立一行,便以其行以為道,則是以此行誤人行正道。此言、此物、此行,雖見其“肖”,但實際上卻都是是似而非,並非真道。以為大道耳可以聽,目可以視,口可以言,比擬可得似,此皆是道之皮毛而已。

“若久肖者”,是說如果長期執於有言、有象、有音、有形,必然將無邊無際的大道,視為有邊有際。將無色、無象、無聲的大道,視為有形、有色、有聲的後天之物。將大道之無方無所,視為有方有所。如此,大道豈能充塞於六虛?焉能遍滿於法界?如此理解,則大道只能成於一物,而不能成於萬物;只能成於一事,而不能全萬事。

若將大道侷限於某事某物,侷限於某個細小范疇,必然會誤導世人曲解大道。天下人總是以細小之物而“肖”大道。這樣只在萬物的表象上言道、尋道,則離道的本體則失之遠矣!大道就在宇宙核心中,就在天地萬物的核心中,就在人的本性自心中。大道只能在心中去體悟,在德中去求證,在性命雙修中去實踐,這才是修道的真諦。

「67」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古人將宇宙分為“三界”,道是這三個巨系統、層次的主宰。在中、下界,任何事物均存在著陰陽變化,任何物質皆以兩種方式存在於下三界。這就是有形狀態和無形(質)態兩大類,互相依存,互為因果,貫穿於物質變化的始終。

萬物有三元(源),人體有三寶。隱態物質存在形式,由三元構成,即物元、質元、體元。顯態物質存在形式,由“三源”構成,即物源、質源、體源。“精、氣、神”是人體的“三寶”,這三大基本物質的核心,皆出於玄源隱態的先天精華:元精、元炁、元神。這“三元一炁”,都是道性物質,是構成天地人萬物的三寶。

人的精神思想領域也有“三寶”,即“一慈、二儉、三不敢為天下先”。

“慈”即仁善之德,無慈善之心,不能度己;無上善之德,不能度世。故“慈”為“三寶”之首。聖人慈悲,視天下為一家,視萬民如一身。若天下還有人未立道心,必以其德心推其立之,以助其立。若天下還有人未達德,必以廣大的願力,助其立德。如此,天下人共入於大道之內,萬物皆受惠於德育之澤,此乃“慈悲”心之無量。

“儉”者,即儉樸、勤奮、節儉,亦即收斂節制之意。大道樸實無華,至簡至易。人能以儉立身,不圖虛華,敦厚篤實,勤以持身,儉以養心,精神內守,不被外物所擾。久而行之,則儉德可備。故“儉”德為第二寶。天下之有為,節而為無為,以無慾之德,而化有欲之心。對於天下有欲之事,作於細而不求其大,故能成其大;本於賤而不本於貴,故能保其貴。天下若能人人持儉,則奢侈之風不行;性情常歸於儉,則六賊不生其亂。人若能常常止欲生悔,節儉心身,則大道可成。

“不敢為天下”,是說不自以為是,不自以為高貴,凡事謙讓處下,不與人爭是非,不爭名奪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捨己為人,一心為公,無有私利,只知奉獻,不知索取。“以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之憂為憂”。赤誠為眾生,此即“不敢為天下先”之義。天下之事,有先必有後,有後必有先,先後皆有其自然之序,不能用人心去追求。倘若見名利便以私心去爭搶其先;或視己為高貴,視人為卑下。故而事事要爭先,處處要強勝,則爭先必妄進,爭強必有損。不僅喪失其德,且必至於顛躓而不可救。

【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大道之“勇”,是從慈憫仁善中生髮出來的慈憫之勇,勇於無為,而不勇於魯莽;勇於無形,而不勇於有形。有形武力只能破有形之勇,而不能破無形之勇;有為的後天智謀,只能敵有為之勇,而不能敵無為之勇。只有無為之勇,才能無所不救,無所不度。

“廣”者,並不是務外求多,亦非過為虛聲。大道之廣,是從儉樸中行將出去的。儉為道之本,本立而道自生;道生自能廣大無邊,故以“廣”言之。儉中之廣,譬如人心中無私無慾,無物無貪,以儉致廣,心中儉樸之德,自能與天地相合相應。以天下之目為己之目,故能未視而無所不視。以天下之耳為己之耳,故能未聽而無所不聽。以天下之口為己之口,故能不言而無所不言。以天下之心為己心,故能無所不正。心地無私天地寬。

“器”,就是大道生成的天下萬物永珍,乃至世間人們的日用器物器具,皆為之“器”。“長”,是說萬物造化於無形,成長於天地之間。天地萬物皆是在無為儉約中,根據自身所稟氣質之不同,在自然中各隨其性而成長,各隨自身所具之器能,而為道所用。大道廣大悉備,無所不有,無所不能,“無名之樸”雖不能當器用,但天下萬器莫不由“樸”而出。不敢先於人,要將自己融於天下眾生之中,才能造就成為天下大器,才能為天下所用。以不敢先為長,故才能成就天下之長。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死矣】

今之世人,舍其仁慈之心,只講勇武,不講仁善,所為者必然是不慈之勇,是魯莽之勇,武夫之勇,也就是“強梁”之勇。此等勇雖有捨身之力,雖也為國為民,但因以後天識心用事,有建功之心念。其結果必然是事倍功半,有得有失,不能收無為之果。

“舍其儉且廣”,是說丟掉了儉僕,講求奢華,鋪張浪費,貪圖享受,那就是失去儉德,所想所見所得,只能是眼前的物利,看不見宇宙大真理,也不知人生命運的真諦。此種世人稱為“鼠目寸光”,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不儉之廣”。不儉之廣,謂之虛假之廣,舍其儉樸,失去儉德,追求享受,乃至貪汙盜竊,腐敗墮落,此皆是失去儉德的惡果。

“舍其後且先,死矣”,即舍其後己,必為人先;爭於人先,必失其先。人都喜歡追逐名利,在物質利益面前,往往爭先恐後,不肯處於人後。其結果往往是得點眼前蠅頭小利,丟失了謙虛美德。而且所得是暫時的,所失卻是長遠的。爭名奪利之人,多是以自高自大為先,凡事要強於人,恃才傲人,逞能顯露。此種人不肯處下,總想先於人,其結果必遭人厭惡,終不能成其先。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聖人的慈德廣大無邊,能與天地合一,能與百姓親附,能與萬物合意,故戰則能勝,守則能固。細想天地以五行運御,以乾坤生育,造化之機,可成就萬物之妙,此皆是天地仁慈之心的化生。觀天地之仁心,未嘗不是一個“慈”字而已。

所謂“戰”,聖人本不以戰為心。但為了衛護天下眾生的利益,有時也有不得已而應之戰。世人之戰,都是動以武力;世人之守,皆是守之以兵器。聖人之“戰”,戰之以慈;聖人之“守”,守之以慈。故不求勝而自勝。世人以強暴外力而戰而守,終不能勝聖人的慈力。慈德不僅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黃,而且它是實實在在的強大物質力量。以慈勇之“力”,不但能勝人心,而且能勝物力。這便是聖人不以兵勝,而以德勝之戰。

世人只知外力可以勝人,而不知道德的無窮偉力。天下一切物力,皆是道之所能;天下所有物器,都是道所成。道德既能生物,也能制物;既能造器,也能毀器。無論多麼強大的武器,即使現代威力巨大的核武器,在道的力量面前,也實是微不足道。

所謂“天將救之,以慈衛之”,“救”者,拯救也。“衛”者,護衛也。聖人用事,無論戰與守,皆為不得已而用。天道無親,惟與善人。天有好生之心,故不以殺命害生之戰為戰,而是以不戰為戰,以德而救治天下。

聖人與天地同心,故能得天地之助,輔天好生之德,以慈護衛天下萬民。無論戰與守,只要出以慈善之心,必得天之救助,必得聖人之慈衛。可見大道貴仁慈,貴儉樸,貴無為,貴謙退,唯保持三寶者能如此。故知能慈愛者,所以必能勇;能節儉者,其寶用之不盡;不敢為天下先者,所以能成就萬物之長。反之,若舍慈而勇,棄節儉而競奢侈,拋謙退而強爭先,則大不合道。其結果必然是取死之道,是背道逆理的自取滅亡。可見“三寶”是立性之本,立命之根,是做人處世的基本準則。

「67」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