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談文化:夏從何來

我們知道,古有三代:夏商周,中國人稱自己為華夏子孫,中華民族也稱華夏民族,

歷史上,關於夏的文獻資料主要存在於《尚書》《史記·夏本紀》《竹書紀年》中。現在有些人仍然認為夏仍舊是一個傳說,因為《尚書》是一部偽書,而《史記·夏本紀》又多摘自《尚書》,《竹書紀年》流傳到現在只有今本,其記載的內容也與《史記》不同,比如舜囚堯於陽城奪了帝位,就不是禪讓了。又比如伊尹放逐太甲,欲自立為王,後被太甲殺掉。而不是伊尹因太甲不行王道被幽禁,改正後又被接回來繼續做王。況且上述這些文獻資料裡,也有神話傳說的成份。另外,至今沒有發現夏朝的文字,另外甲骨文中也沒有關於夏朝的有力證據,所說的夏字是作為貞人名字存在的。

說文解字談文化:夏從何來

在這裡我們不想做過多的學術爭論,我們認為可以疑古,但是不能懷疑一切,古史辨派的根本出發點是尊重客觀事實,而走出疑古時代也並非單純為了民族感情認同,重建中國文明史的源頭之路是漫長的,不要輕易肯定,更不要輕易否定。關鍵是不要隨便下結論,有多少材料就說多少話。

關於夏,這裡再補充這樣幾則材料:

1。夏代有名為夏籥(後稱大夏)的大型樂舞,在祭祀山川時舉行,表現大禹治水的情景。

(1)(禹)於是命皋陶為《夏籥》九成,以昭其功。(《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篇》)

(2)(夏后氏)其樂《夏籥》九成。(《淮南子·齊俗訓》)

(3)(季札)見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修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2。先秦早期的文獻中出現夏,特別是墨子提出了夏書的說法。

(1)《墨子·明鬼下》“故尚書夏書,其次商周之書”。

(2)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詩經·大雅·蕩》)

3。《詩經》中有大雅、小雅,也即大夏,小夏。雅與夏音近義通。雅,就是正。雅,就是王畿之地的音樂。

(1)《墨子·天志下》引《詩經》中《大雅》作《大夏》。

(2)郭店楚簡《孔子詩論》也稱“大雅”、“小雅”作“大夏”、“小夏”。

4。 《尚書》和出土竹簡的照應,其中有“西邑夏”一詞,甲骨文文中也出現西邑,儘管沒有夏字,兩者之間可能存在聯絡。

(1)惟尹躬先見於西邑夏,自周有終。(惟尹躬先見於西邑夏,自周有終。(《尚書·商書·太甲上》)

(2)尹念天之敗西邑夏。(《清華大學藏竹簡》)

(3)甲骨文中的“西邑”。

說文解字談文化:夏從何來

之,我認為夏商周稱三代古來已久,並且我們一向成為華夏民族,中國人都是華夏子孫。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漢字,一個夏字如同一個徽號(圖騰),將夏民族和其他民族區別開來,我們只就文字學角度,對夏做一番追溯探索。

《說文解字》:“夏,中國之人也。從夊、從頁、從。,兩手;夊,兩足也。,古文(夏)。”

說文解字談文化:夏從何來

夏字系列有兩類,我們分別作一探究,先看第一類。

說文解字談文化:夏從何來

此類的特點是上為日,下為一突出眼睛的跪坐人形。一般認為這個夏字義為日光在頭頂直射,會意炎熱的先天。第二個金文字形還突出了揮動的手臂。當然也有與此類似的看法,一種認為此下字突出了人的眼部形象,表示陽光刺眼。另外一種認為,夏天白晝時間長,日中空中就還是白晝漫長質疑。不過也有認為這是一種祭祀太陽的儀式,也就是太陽崇拜。還有認為,該字與監測天象,授時有關。總之,依這種觀點,就是認為夏與季節有關,但是甲骨文中並沒有夏季的說法,用季節去表示一個族群,作為標誌,似乎不大可能。

夏字的第二系列,來自秦公簋,一般認為這是秦景公時的器物,銘文中有“虩事蠻夏”四字,虩,據《說文解字》意為恐懼。意思是小心翼翼的侍奉蠻橫的夏族,這裡明確提到了夏字。並且,在銘文的開頭還有“鼏宅禹責,十有二公”的句子,出現了夏代始祖大禹的名字,指出從秦襄公起,受封列為諸侯,十二代輔佐周王的歷史。這個夏字寫作

說文解字談文化:夏從何來

。這個字正是《說文解字》篆文的源頭。字形突出了一個大頭,有手腳的人形。我認為這個字是表現農耕的。表現的是手持播種的尖木棒點種,腳踏耒耜翻地之形。夏民族之所以能夠統一各部落,就在於夏民族提前進入了農耕文明,能夠種植農作物,糧食生產的技能保證了種族的繁衍生息。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而已。要了解夏字的真正含義,還需要更多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