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廉恥的人不會太壞

有廉恥的人不會太壞

【論語為政篇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譯:孔子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罰來制約百姓,百姓可暫時免於犯罪,但不會有恥辱心;如果用道德來統治百姓,用禮教來約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做事會有分寸。

以政令和刑罰約束人,人永遠會覺得有空子可鑽,做事不會有底線,因為他有僥倖心理,只要沒人知道就有可能不受罰。如果人們都有道德,則無需刑罰,無需法治,人們自然就不會去違背天理倫常和道德準則。

老子講: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法,失法而後亂。

老子這裡講的“道”與“道之以政”、“道之以德”不是一個意思,老子講的“道”是大自然的規律,是全宇宙的法則,也是純粹的人的規律……而“道之以政、道之以德”的“道”是指方法。

再說明一下,“道、德、仁、義、禮、法”不同地方意思和意義就不同。在“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法,失法而後亂。 ”這一句中,“道”是指自然規律,“德”是因有道而產生的發自內心的規範;“仁”是指善與愛,愛一切;“義”是為你認可的人事物去守規則去做事。“道、德、仁、義”都是自發、自願、由內而發的。“禮”是指禮法,由倫理道德而演變的規範制度,這取決於大眾認知。比如古代女人未婚先孕,會被倫理道德綁架,無論是誰的錯,很多女人自己受不了這份恥辱而結束生命。那個使女人結束生命的就是內心中“禮法”的羈絆。雖然這個“禮”也出自於內心,但他並不一定是自願的,它是多數人的認知綁架了個人認知。而“法”純粹是外在制定的約束條例。

能夠以“道、德、仁、義、禮”治國,犯了錯就算沒人管,也會過不了自己的心理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