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職業又累又苦,但人們卻趨之若鶩——我們為何偏愛自由職業?

自由職業又累又苦,但人們卻趨之若鶩——我們為何偏愛自由職業?

自由職業又累又苦,但人們卻趨之若鶩——我們為何偏愛自由職業?

自由職業10小時or打卡上班8小時

自由職業將近半年,我最大的感觸就是——自由職業既不自由,也不輕鬆。

我的日常工作包括且不限於:寫文章、做影片、寫課程、看書、學習新技能……

而這些工作聽起來並不複雜,但做起來,瑣碎且枯燥。就拿寫文章來說吧,從確定選題到文字出爐,就要經過好幾個小時的構思、搜尋和打磨,更不要說做影片和寫課程了。

可以說,我從事的自由職業,並不輕鬆,而且還頗有危機感,稍有不慎便會被優秀同行碾壓。朋友每每羨慕我時,我都會告訴她們:

自從我辭職後,就沒真正休息過一天

。這個悖論是怎麼來的?——

一來,生活、工作無法切割,睡覺前要翻看社群資訊,坐地鐵要記錄素材,甚至看個電影都要畫重點、記細節,以便獲得一篇不錯的影評。

二來,工作時間被嚴重拉長,幾乎除了睡覺、吃飯、做家務以外的所有時間都用來工作了。以前期待的“躺床上刷劇吃零食”,更是連試都沒試過。

但,即便是這樣,我還是要說:

自由職業工作10個小時的幸福感,遠遠大於給公司打工8小時的幸福感。

而且,即便後者的8個小時,包含大量的水分,前者的10個小時要集中精力、絞盡腦汁。

並且,我身邊的那些自由職業者,也都幾乎和我持相同的觀點。

是因為個人發展和收益嗎?

——不是,最起碼這不是主要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是——

自由職業滿足了人們的[自我決定]的需求。

自由職業又累又苦,但人們卻趨之若鶩——我們為何偏愛自由職業?

自由職業又累又苦,但人們卻趨之若鶩——我們為何偏愛自由職業?

[自我決定]與工作的關係

[自我決定]理論是一個心理學概念,由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提出,指的是:

個體對自己的行動做出的自由選擇。

通俗點講就是——

“我想做”和“不得不做”的理論。

舉個例子:

同樣是閱讀,讀你自己喜歡的,就是“我想做”,而完成老師佈置的閱讀作業就是“不得不做”。

在這一基礎上,心理學家又提出:

1.人人都有一種天性:願意憑自己的意志力來活動。

2.自我決定的心理標誌在於靈活地控制自己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

第一個理論的意思是說

我們都願意做那些“我想做”的工作,而不是我“不得不做”的工作。

根據這一理論,我們很容易得出:坐班式工作要遵守各種制度,而且很多工作內容不是我們真心想做,也不容我們決策和選擇,因此,它很難滿足我們的自我決定需求。

自由職業又累又苦,但人們卻趨之若鶩——我們為何偏愛自由職業?

相對而言,自由職業則恰恰相反,一來它是我們自主選擇的,並且沒有公司裡的條條框框;二來,所有的決策權都在我們手裡,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去決定如何工作。

再來看第二個理論

——靈活地控制自己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一點除了我們上面分析的,可以根據意願去決定如何工作以外,我對它最大的感觸是:

儘管自由職業的工作時長也很長,但當我有要事時,我可以把工作往後推一推,哪怕在深夜完成都無妨。

而非自由職業沒有這麼大的靈活性和彈性空間,我們必須按照規定、按部就班地交付工作,沒有任何商量餘地。

基於以上原因,我才說“自由職業工作10小時的幸福感,遠遠大於給公司打工8小時的幸福感”。

因為,

那10個小時是我主動選擇的,而後者的8個小時是我不情願而為之的。

自由職業又累又苦,但人們卻趨之若鶩——我們為何偏愛自由職業?

[自我決定]需求無法被滿足,對一個人的工作狀態有什麼樣的影響?

首先宣告,我不是說給人打工不好,而是幸福感相對較低(但除了幸福感我們還需要別的,比如金錢)。

如果我們所在的公司,束縛重重,而我們做的工作又不是真心喜歡的,這必然會對我們的工作狀態產生影響:

1.自控資源嚴重損耗

所謂自控資源指的就是:意志力、精力、專注力等一切帶有控制和思考特質的心智資源。

心理學家們曾經做過一項實驗:讓兩組被試者將一些卡片進行排列。

自主組

的被試者可以

按照自己的理解

進行排序,但是如果不符合規律,工作人員會進行糾正。而

受控組

的被試者則

必須按照規定的順序

排列好,如果順序不對,工作人員會進行糾正。

自由職業又累又苦,但人們卻趨之若鶩——我們為何偏愛自由職業?

實驗過後,自主組被試者的能量資料,並未出現顯著變化;而受控組被試者的能量資料相較於任務之前,出現了顯著的下降。

這說明,自我決定度小的任務和工作,會嚴重損耗人們的身心能量——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內耗]

工作環境越受限,工作內容越受控,我們的內耗就越嚴重,

當然,這種工作不包括擰螺絲之類的機械性工作。

反之,工作環境、方式、內容的自由度越高,我們的工作質量就越高,內耗就越輕微,而工作倖福感也就越高。

2.創造力被削弱

作家三毛是一個特別喜歡追求自由的人,因此才會定居撒哈拉,開創流浪文學。

上中學時,她在《我的理想》這篇作文中寫道:“我長大了,要做一個拾破爛的人……”,老師看到後,一個黑板擦飛了過去。

於是,三毛只好違心地把“拾荒”的理想,改成了“當醫生”。

後來,因為受不了老師的嚴苛和學校的約束,三毛經常逃學,到了初二,索性直接退了學。

然而,退學這種“不著調”的行為,卻成就了三毛的寫作事業。

因為寫作需要創造力,而學校就是要統一化教學和管理,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學生們的創造力,尤其對三毛這種思想飛揚的女孩。

而她後來的文學成就,其實全部都

建立在相對自由的成長和生活環境之上

自由職業又累又苦,但人們卻趨之若鶩——我們為何偏愛自由職業?

無論是脫離學校的自學,還是成年後的四處旅行,亦或是撒哈拉的廣闊和包容,都讓三毛的創造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釋放,因此,她才能寫出那些直抵內心的文章。

而在束縛的學校和職場環境中,我們的創造力多多少少都會受到限制,這就直接影響了到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與創作相關的能力。

比如,我在上一家公司工作時,外行老闆非要求我每天釋出8條小紅書,而且連時間段和字數都有嚴格規定。這樣嚴苛又刻板的要求,讓我根本無心改善釋出內容,只是機械性地換湯不換藥。自然,那個賬號沒多久就做不下去了。

而後來,我自己在運營抖音賬號時,雖然很長時間也沒有粉絲,但是,自我決定度讓我一邊堅持一邊改善,不久後便做出了爆款影片。

這就是創造力對工作的影響。

當然,我們分析這些,並不是鼓動大家從事自由職業,而是幫助大家在工作中,創造更多的條件,以滿足自我決定的需求。

那麼具體要怎麼做呢?

自由職業又累又苦,但人們卻趨之若鶩——我們為何偏愛自由職業?

從三方面入手,滿足自我決定需求:

心理學家德西對[自我決定]理論進行了深入剖析,發現只要滿足這個理論背後的深層需求,就能提升我們的內在動力,這三個需求分別是:

自主感

勝任感

歸屬感

也就是說,從這三個方面入手,就能滿足自我決定的需求。

1.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重新定義選擇和工作之間的關係

所謂自主就是自願、主動的意思。

之所以我們在工作中缺乏熱情,其實是因為我們在意識裡,

認為自己是不情願而為之

,有被迫、不得已的成分,就好像是被鞭打的毛驢,為了生存圍著磨臺轉。

如果我們總是這麼想,那確實很難有工作動力。

但如果,我們換一種思維,讓自己意識到“

我並非毫無選擇,這份工作是我自願去做的

”,就能重新定義選擇和工作之間的關係,那麼我們也就沒有那麼多“被迫感”了。

那麼如何才能重新整理固有的認知呢?

自由職業又累又苦,但人們卻趨之若鶩——我們為何偏愛自由職業?

我們可以借鑑《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作者的方法:寫在紙上,讓認知過程清晰可見。

列出所有不得不做的事

例如,我不得不工作。

用“選擇做”替代“不得不”

例如,我選擇去工作,這一步一定有抗拒感,不用在意,繼續寫。

寫出選擇背後的理由

例如,我選擇去工作,因為沒有工作我就掙不到錢,就無法保證家人的生活。

雖然這些想法早就存在於我們的大腦中了,但當我們這樣一步步地寫下來時,我們就能意識到“我們可以選擇不工作,但不工作我們就要承擔不工作的後果”,這樣一來,我們就能認識到“工作是我自願選擇的,因為比起不工作、生活沒保障,我更願意接受工作辛苦,但是吃穿不愁這個結果。”

一旦我們看清了“我選擇、我承擔”的因果關係,我們就有了更多的自主感。

02.巧用[勝利者效應],提升你的勝任感

勝任的意思是有能力、可承擔。

很多人認為勝任感是公司給的,它和你的工作表現有關。

但其實勝任感是可以透過努力來提升的。

[勝利者效應]告訴我們,

前續的成功會激發後續的成功。而成功就是勝任感的主要來源。

因此,我們成功的次數越多,勝任感就越強。

自由職業又累又苦,但人們卻趨之若鶩——我們為何偏愛自由職業?

利用[勝利者效應]我們可以“炮製”多次的小成功,並在此過程中提升工作能力,以獲得滿滿的勝任感。

方法很簡單——給自己設定一些

踮著腳就能夠的到的目標。

比如:

跳槽時,找一個比原來職位高一級的工作。

演講時,給自己提一個比上次演講高一點的要求。

承接專案時,給自己定一個比上次高一點點的專案價格。

俄羅斯撐杆跳女皇伊辛巴耶娃的“一釐米哲學”,就是[勝利者效應]的最佳應用。

截至目前,伊辛巴耶娃打破了28個世界紀錄,但每次只突破一釐米。

為何每次提高一丁點?對此她做出瞭如下解釋:

“如果我一下子把紀錄提高了20釐米,那我往後就很難再破紀錄了。人們只會在那一段時間裡驚歎你的成績,但很快會把你忘記,不再去重視這個專案。”

每次都進步一點點,不僅能讓我們持續獲得勝任感,還能逐步提升我們的能力,讓我們勝任更多。

03.經營一份接近友誼的關係,以獲得歸屬感

人們都說工作中沒有真正的友誼,確實如此。因為牽扯的利益關係太多,人們無法真心換真心。

但,如果所在的公司無法給我們以歸屬感,我們也要試著去爭取,這會讓我們工作中更加放鬆。

既然職場無友誼,那麼我們就試著經營一份接近友誼的關係。

自由職業又累又苦,但人們卻趨之若鶩——我們為何偏愛自由職業?

想獲得這樣的關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類人中挑選:

和自己同批進公司的

和自己競爭最少的

和自己的直屬領導

之所以選擇這些人,是因為他們與我們的互動最多,利益牽扯相對較少,更便於我們發展關係。

如果你和我一樣從事自由職業,那麼建議你找到同頻的社群,和同行夥伴一起成長。千萬不要長期隔離,把自由職業玩兒成孤獨遊戲。

〖寫在最後〗想滿足自我決定的需求,就要滿足自主感、勝任感和歸屬感這三個深層需求。當這些深層需求被滿足,我們才更有動力和熱情,去做好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