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話黃河鯉魚

雜話黃河鯉魚

過年的菜餚都講意頭,大家都想年年有餘,魚便是過年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菜之一。於是,在廣東,清蒸後再以佐蔥絲和醬油的蒸魚便是年夜飯上的主角。

廣東用作年飯的魚的品種很多,但卻很少用鯉魚。鯉魚在廣東不太受歡迎,大約是因為 廣東有一種說法認為鯉魚是發物,廣東天氣又多是悶熱潮溼,一些身體有傷口和生瘡的人吃鯉魚創面不易癒合,所以廣東人很少吃鯉魚。但冬天,做個姜蔥燜鯉魚吃還是有人願意一試的。

鯉魚用作菜餚,自古以來即為民間喜慶各種宴席所不可缺少的原料, 早在三千年前《詩經》有云“豈其食魚,必河之鯉”,又有“洛鯉伊魴,貴如牛羊”之說,向為食之上品。

春秋戰國時代,黃河鯉魚就被當作貴重的饋贈禮品。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得子,魯昭公送鯉魚作為賀禮。因此,孔子為其子取名曰孔鯉,山東孔府歷史上因此有不吃鯉魚的禁忌。

鯉魚在我國分佈很廣,獨以河南黃河鯉魚最為名貴, 是河南的名產之一。 黃河鯉同淞江鱸魚,興凱湖魚、松花江鮭魚被共譽為我國四大名魚。

雜話黃河鯉魚

產自黃河的鯉魚鱗片金黃閃光, 體型梭長 ,各鰭尖部鮮紅,脊有厚肉,內臟少,骨骼小,尤以色澤鮮麗、肉質細嫩、氣味清香而著稱。辨黃河鯉與非黃河鯉,只須看鯉魚剖開後內膜是白的還是黑的。白色者是真黃河鯉,黑色者是假貨。

鯉魚要吃三斤左右的,價也最貴。《水滸傳·吳學究說三阮撞籌》中吳用說他“在一個大財主家做門館教學,今來要對付十數尾金色鯉魚,要重十四五斤的”。汪曾祺說:“鯉魚大到十四五斤,不好吃了,寫《水滸》的施耐庵對吃鯉魚外行。”

《水滸》裡也寫了鯉魚的幾種吃法:第三十八回“及時雨會神行太保”一節中:“張順選了四尾大的,把柳條穿了,先教李逵將來亭上整理。再叫酒保討兩樽玉壺春上色酒來,並些海鮮按酒果品之類。四人正飲酒間,張順分付酒保,把一尾魚做辣湯,用酒蒸一尾,教酒保切鱠。”

也就是辣湯、酒蒸和切鱠。鱠同今膾,杜詩注:“鱠,即今之魚、肉生。”更多指魚生。宋代切膾之風盛,《東京夢華錄》:“多垂釣之士,必於池苑所買牌子,方許捕魚。遊人得魚,倍其價買之。臨水斫膾,以薦芳樽,乃一時佳味也。”

如今,河南開封的鯉魚做的傳統名餚有“龍鬚麵溜鯉魚”和“糖醋溜鯉魚”這兩道菜譜。

龍鬚麵溜鯉魚”原是宋朝皇宮舉辦大型喜慶宴席或招待外國使節才烹製的菜餚。此菜由龍鬚麵及魚組成,連魚帶汁澆在面上,成品色澤金黃,絲面蓬鬆,酥酸脆口,微有鹹味,面魚合吃,老少咸宜,妙不可言。

雜話黃河鯉魚

“糖醋溜鯉魚”則有一段故事:清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為逃避八國聯軍,取道開封返回北京的時候,開封官員遣人制作了此菜。菜餚色澤鮮紅而明亮,甜中透酸,微帶鹹味,十分可口。光緒皇帝和慈禧食用後,光緒帝贊為“古汴一佳餚”,慈禧則說“膳後忘返”,起駕行前書寫了“溜魚出何處,中原古汴州”題匾,御賜給開封府。從此便廣為流傳。

我不愛吃鯉魚,因為肉粗,且有土腥氣,但黃河鯉魚可以一試。近年由於主河道汙染等原因而產量大減,純野生的黃河鯉魚非常罕見了。有在黃河上工作的說:“在我們險工段打魚的漁船一個月也撈不上兩條1斤以上的鯉魚,一般都只是幾兩重的雜魚。”

但據聞在邙山遊覽區桃花峪險工進水閘附近有靠水裡天然餌料養殖的黃河鯉魚,味道不亞於野生魚。不過因數量太少,估計一年也就3、5千條,還只對內供應,據聞價格昂貴,但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