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國門,朱棣五徵漠北有多提氣?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明朝有一場十分提氣的戰爭,它前後出兵百萬,行程近千里,大軍主帥更是九五之尊皇帝本人。更重要的是,明軍在此戰中屢戰屢勝,一仗打出十年和平,捍衛了民族尊嚴。這便是為後人津津樂道的“天子守國門”,青史留名的朱棣五次親征漠北。

永樂八年三月,大明50萬大軍、20萬石軍糧列隊沙場,馬上就要和大明最大的敵人北元決戰了。蒙古騎兵令人膽寒,但明軍眼裡沒有恐懼,因為這次,他們的主帥是大明皇帝朱棣。

天子守國門,朱棣五徵漠北有多提氣?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用如此高的配置來打仗,究竟是為何?其實,這場仗大明本不想打,可奈何蒙古欺人太甚。自從洪武年老爹朱元璋滅了元朝後,這些蒙古貴族就退出了中原地區。他們沒有完全被消滅,而是來到了蒙古草原和東北地區活動,史稱北元。

值得一提的是,北元要是鐵板一塊,他們還是有資本和明朝碰一碰的。但因為對地盤和資源的分贓不均,北元內部分裂成了三部分:瓦剌、韃靼、兀良哈。其中,瓦剌和兀良哈雖然是蒙古族,但是血統已經不是那麼正了,鐵木真也只能算是他們的老祖先。但韃靼可就不一樣了,雖然此時韃靼的統治者鬼力赤也不算黃金家族的嫡系,但還有點血統。

所以他們一直以黃金家族和正統自居,一來瞧不上其他兩個沒骨氣的部落,二來更是瞧不上滅了他們祖先的大明。不過,大明更是看他們不順眼,“你祖先還不是搶了我們祖先的地盤”。看不順眼怎麼辦?打嗎?韃靼還真沒有實力打過大明。

再看大明這邊,朱棣正忙著靖難呢,沒空。這樣的局面,大明這邊還好受些。但是韃靼心裡憋屈啊,他們心裡憋著壞,想遲早反明覆元。憋著憋著,就把想法付諸實踐了。

天子守國門,朱棣五徵漠北有多提氣?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永樂七年,他們殺害了使者郭驥。郭驥是洪武年被派去給韃靼送青花瓷的,結果韃靼把他扣留了十三年之久,後來甚至直接提刀把他給砍了。兩國交戰還不斬來使呢,朱棣可是沒仗打就手癢的角色,而且現在靖難早已成功,手下的虎狼之師正紅眼呢,他發誓,一定要讓韃靼付出血的代價。

當月,朱棣籌集十萬大軍,親自制定作戰計劃,選用淇國公邱福出征,還配備了四五個經驗豐富的侯爵做副手。朱棣當燕王的時候,就和北元交過幾次手。他很瞭解敵人,所以臨走時再三提醒邱福不要輕敵。

結果,邱福輕信一個韃靼俘虜的話,執意孤軍深入,企圖一舉拿下韃靼大本營,結果導致全軍覆沒。訊息傳到京城,朱棣氣得眼珠子都凸出來了。他直接剝奪了邱福世襲爵位,將他全家流放海南。

可是懲罰歸懲罰,敗局已經成了敗局,現在要儘快想出解決方案。打肯定是要打,而且是要狠狠地報仇。但是派誰去呢?這個問題很嚴重。選主將不是菜市場選菜,再選個憨憨去,丟臉白費錢不說,大明也會被他給玩完。想來想去,朱棣也想不出合適的人選,因為那些能打的大將都在靖難中死得差不多了。那就自己上吧,老將出馬,一個頂倆。

天子守國門,朱棣五徵漠北有多提氣?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永樂七年十月開始,全國開始籌備軍糧軍隊。次年三月,二十萬石軍糧,五十萬大軍集結完畢。主將朱棣,目標韃靼,不破敵軍,誓不回還。

其實,這場戰鬥實在沒什麼好說的。一句話總結,明軍吊打韃靼。朱棣親自上馬,揮刀嘶吼著砍殺。士兵們一看,跟著皇帝衝,死了也血賺。就這樣,在明軍虎狼之師的傾軋下,韃靼大敗。

雖然戰鬥過程簡單,但是戰鬥意義非凡。因為兩軍的戰鬥地點在斡難河,這個地方是黃金家族的老家。鐵木真在統一蒙古各部過程中有過幾次失敗,但最終都重新從斡難河站了起來。而當年,漢代大將霍去病一路將匈奴打到了斡難河源頭,也就是現在的蒙古肯特山,並在這裡封狼居胥山。

如今,一千多年後的今天,大明皇帝朱棣御駕親征,並在這裡大破敵軍,他做到了一千多年來沒人做到的事情。最終,韃靼可汗本雅失裡帶著七個人跑了,丞相阿魯臺也被砍得落荒而逃。永樂八年,韃靼臣服於明朝,向大明進貢。

天子守國門,朱棣五徵漠北有多提氣?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然而,就在朱棣大敗韃靼的時候,另一個敵人卻趁機壯大了起來,這個敵人就是瓦剌。其實剛開始的時候,朱棣對瓦剌還不錯,這個不錯說的是給他錢支援他打擊韃靼。而現在瓦剌新首領馬哈木是個野心十足的人,他見韃靼被明朝收拾了還沒緩過勁,就開始趁火打劫,侵佔韃靼的地盤。

這畢竟是蒙古內部的事,但問題在於,這人一有點錢就容易膨脹,就敢於嘗試以前不敢做的事。而瓦剌嘗試的,就是佔據臚朐河。臚朐河的位置很敏感,它是北元和明朝的邊界。這下朱棣可不幹了。於是,在永樂十二年二月,明朝五十萬大軍再次舉兵北伐,主將依然是永樂大帝朱棣。

但是這次朱棣似乎是失算了,他在擊敗了三峽口的小股瓦剌軍後,預測瓦剌大軍就在忽蘭忽失溫。殺敵心切的他,立馬指揮軍隊前往,殊不知這正是瓦剌設下的圈套。

天子守國門,朱棣五徵漠北有多提氣?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忽蘭忽失溫的地形多山,利於衝鋒,這簡直就是蒙古騎兵的天堂。就在明軍進入地形之後,瓦剌鐵騎一聲令下奔襲而下,明軍眼看就要被砍成肉餡。然而就在騎兵即將抵達之時,明軍迅速調換陣型,陣型調換完畢,瓦剌騎兵的血都涼了。因為擺在他們面前的,不是刀也不是盾,而是火銃和大炮。

火銃和大炮是騎兵的天敵,更何況,面對正面無腦衝鋒的騎兵,那就是量身定製的殺手鐧。朱棣並不是失算,而是將計就計,掌管火器的神機營也因此立下大功。此戰明軍戰果豐厚,瓦剌主力遭受重創,而這一戰也使得他們多年不敢進犯。

但是,瓦剌被打擊了,韃靼那邊又開始坐不住了。這些年,明朝沒打他們,他們就透過侵略土地搶奪財富逐漸發展了起來,又開始嚮明朝挑釁。不僅不遵守朝貢政策,還時不時來邊境搶一波。

永樂十九年冬,韃靼圍攻北方重鎮興和所,還殺死了明軍指揮官。忍無可忍無需再忍,次年三月,朱棣再次率軍從北京出發。此時的他已經六十多歲高齡,然而當他騎上戰馬緊握鋼刀的時候,卻絲毫感覺不到蒼老和疲倦。相反,他感受到的是興奮和激情,因為他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國家。

可是,韃靼實在是個慫貨,聽說朱棣又來親征,直接連夜逃走。朱棣只好俘獲了一些逃亡的部下,順手收拾了一下不太安穩的兀良哈三衛,然後就班師回朝了。

天子守國門,朱棣五徵漠北有多提氣?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永樂二十一年,韃靼首領阿魯臺再次率部滋擾明朝邊境,朱棣聞悉後決定再次親征。大軍剛到河北,阿魯臺的部下阿失帖木兒就率部投降明軍,並得知阿魯臺已被瓦剌打敗,其部已潰散,這是內部又搞起來了。鑑於此,明軍決定暫時駐紮不前。

但是來都來了,肯定不能空手回去。到了十月,明軍繼續北上,在黃河以北擊敗韃靼西部的軍隊。韃靼王子也先土幹率部眾前來投降,朱棣隨即封他為忠勇王,為明朝納貢。十一月,朱棣率領明軍班師回京。

四次北征,屢戰屢勝。但歲月不饒人,此時的朱棣已經六十四歲了,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建文的困擾也一天天折磨著他,統治國家更是耗幹了他的心血。他想休息休息安度晚年,但是,永樂二十二年,韃靼部落首領阿魯臺又開始作亂,這次甚至率軍進犯山西大同,來到了中原境內。

最後一次了,朱棣決定再次御駕親征。縱然自己已經六十五了,但是死之前一定要給子孫一個太平江山。

天子守國門,朱棣五徵漠北有多提氣?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永樂二十二年正月,朱棣調集山西、山東、河南、陝西、遼東所有兵力來到北京待命。四月,命兩個公爵、五個侯爵、四個伯爵、一個忠勇王出征。二十天後,大軍從北京到達河北。然而,得知訊息的阿魯臺又開始跑。

朱棣知道,這次可能是自己最後一次出征了,不能空手而歸。於是,他下令全軍極速追擊。但是到了六月十七號,追到答蘭納木兒河(今蒙古境內之哈喇哈河下游)依然不見阿魯臺的蹤跡,太能跑了。糧草不足,不能再繼續追下去了。無奈,朱棣只能下令班師回京。

歲月已經拿走了朱棣太多的精力,七月十八日,朱棣渾身患病。遺憾,他覺得自己好像回不到京城了。於是他召集了大臣,安排繼位事宜。結束之後,他好想再騎馬馳騁,環顧江山。七月十八日,榆木川,朱棣病逝於回京途中。這位馬上天子,最後在第五次北征途中結束了他的生命。或許這就是上天安排的宿命吧。

可能有人會說,朱棣北征耗空了大明財力。但這裡,我想用《大明風華》中朱棣的一句臺詞結尾:

“年輕的時候,我跟隨徐達大將軍北征。兩淮之地、洪澤湖一帶,本是魚米之鄉。敵人們把當地圈了當馬場,人殺了埋在地下做肥料,那草長得才好。再這樣搞十幾年,我們的孩子估計連唐詩宋詞都不知道了。年年戰爭,財政赤字,可我不能看著敵人做大沖進來。我老頭子單刀匹馬,也不能讓敵人跨進長城一步。”

不和親,不割地,天子守國門。這是一個皇帝的尊嚴,更是一個民族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