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名臣公然違抗聖旨二三事

在皇權時代,皇帝掌握有生殺大權,他的旨意那是金口玉言,說一不二,一言九鼎,如果違抗聖旨,那是殺頭大罪,甚至會抄家滅門。朝廷大臣接旨時,不管是皇帝口諭還是書面聖旨,都的跪下聽宣。所以幾千年的王朝歷史,敢公然違抗聖旨的少之又少。但也不是沒有,在北宋神宗一朝,就出現了好幾位敢於違抗皇帝旨意的大臣。

王安石

大宋名臣公然違抗聖旨二三事

王安石從22歲中進士後,被派往地方工作。他在基層連續工作了十幾年,期間朝廷多次想調他入京任職,但他每次都拒絕了。直到1059年,王安石38歲時又一次從基層被調回京城,朝廷命王安石與司馬光同修《起居注》,待在皇帝身邊,記錄天子的言行。這相當於皇帝的貼身生活秘書,整天圍在領導身邊為領導服務,升職加薪那還不容易的很!這天大的恩寵,一般官員求之不得,可“怪人”王安石就是堅決不接受。他連上了七次辭狀,隔了幾月,又遞交了五次辭狀。

皇帝真生氣了,派差官把任命書直接送到王安石家裡。差官到了卻四下裡找不到王安石,左等右等始終不見人,沒辦法只得將檔案放在桌上,回去覆命。剛要走出王家大院,就聽到後面傳來了急匆匆的腳步聲,王安石鐵青著臉追了上來。原來,他一直悄悄躲在廁所裡,看差官留下檔案要走,他追出來硬是將任命檔案塞到了差官手中。

司馬光

大宋名臣公然違抗聖旨二三事

司馬光

1005年澶淵之盟後,宋朝和遼國大體上和平共處,百餘年間無戰事。這期間,宋遼兩國常常互派使者禮尚往來,於是對宋朝來說,出使遼國就成了一項重要的外交活動,不過,這在當時卻是一個苦差事。

為何?一是路途遙遠,遼國都城上京(位於今內蒙古巴林左旗)距離宋朝都城開封足有好幾千裡,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即便是乘坐最快的交通工具馬車,一去一返半年就過去了。離家太久又長路漫漫,馬車遠端顛簸加上身處異鄉的水土不服,很多人都不堪忍受。二是氣候太冷,春節前宋遼兩國都要互相派出恭賀新春佳節的使臣 ,稱之為“賀正旦使”。春節前後正是北國千里冰封,數九嚴寒的時節,來自中原的宋朝使臣對東北地區的極寒天氣根本適應不了,凍傷輕一些都算是幸運的。

總之,出使遼國真不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許多人都不願主動前往。但在當時,出使遼國的頻率卻相當之高,但凡重大節日、重大事件,皇帝登基、駕崩,皇帝、皇后、太后生辰等等,兩國都要互派使節。都不願去怎麼辦?就由皇帝指派官員們輪流去,當時的名士包拯、王安石、歐陽修等人都幹過這個苦差事。

輪到司馬光時,他也不想去,但是不想去得有理由啊!總不能抗旨吧!司馬光的理由是:我不適合去,因為我的名字叫司馬光。於是,皇帝就批准他的請求,另派別人去了。

這怎麼回事?名字叫司馬光就可以不去?原來,當時的遼國皇帝叫耶律德光,司馬光的名字裡有個“光”字,犯了遼國皇帝名諱(“名犯北朝諱”《司馬溫公年譜》),他去人家能高興嗎?所以,因為名字取得好,司馬光就不用去幹這個苦差事了。據說,司馬光是父親司馬池在光山當縣令時出生的,所以取名叫“光”,不得不說他爹真會取名。

大宋名臣公然違抗聖旨二三事

蔡確、章惇

公元1081年,宋神宗發五路大軍攻打西夏。雙方戰於陝西、蘭州一帶。 但宋軍接連失利,神宗非常生氣,一怒之下作出批示,要殺一個負責漕運的官員。

第二天,宰相蔡確就來跟皇帝彙報。神宗不高興地問他:“昨天我批示你去殺一個人,事情辦了嗎?”

蔡確不慌不忙地對曰:“我正要跟陛下說這事兒呢。”神宗問:“你對這事難道還有什麼疑問嗎?”

蔡確看了看神宗,理直氣壯地說:“祖宗以來都沒有殺過士大夫啊,我不想讓陛下開這個不好的先例。”

神宗聽了,沉默了很長時間,確實太祖時立下了規矩,不能隨便殺害士大夫。

最後,神宗說:“不殺可以,那就刺面吧,把他發配到最荒涼的地方去!”

這時,蔡確沒說話,旁邊的另一個歷史上著名的大臣副宰相章惇說話了。

他說:“如果這樣刺配的話,還不如殺了他呢!”

神宗說:“為什麼呢?”

章惇說:“士可殺,不可辱。”因為在官員臉上刺字,以後就永遠磨不掉了,是恥辱。

神宗一聽就惱了,聲色俱厲地嚷道(也不顧皇帝儀表了):“快意事便做不得一件!”翻譯成現代語就是:“我靠!他孃的朕就不能做件痛快事嗎?你們就不能按朕的意思辦一件利索事嗎?!”

面對暴怒的龍顏,換哪個朝代也難以找出敢頂嘴的大臣來。

章惇做到了,他軟不軟硬不硬,說的好聽點就是剛柔相濟地頂了皇帝的嘴:“如此快意事,不做也好。”

最後,兩個忠於祖宗家法的重臣贏了想殺人的皇帝,神宗收回了聖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