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練技術看哈姆雷特的延宕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經典戲劇之一,戲劇的同名主人公哈姆雷特,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經典的形象之一。哈姆雷特是丹麥的王子,接受了當時最先進的人文主義思想的教育,本人有著出色的才華。但是有一天風雲突變,他的父親突然去世,他的叔叔繼承了王位,而哈姆雷特的母親,不久之後又嫁給了這位新的國王,這一切讓哈姆雷特陷入悲觀苦悶之中。

後來哈姆雷特父親的鬼魂顯靈,告訴他,自己是被現任國王謀殺的。知道了事情真相的哈姆雷特打算報仇,但是卻陷入深深的遲疑當中,並沒有迅速的展開復仇行動,而這他這種猶豫和拖延,被稱為哈姆雷特的延宕,在文學史上被後人從不同角度分析、解讀了幾百年。

文學是人學,一切偉大的文學作品通常都和人性或者人的生存狀態有關,教練技術也是把人當做物件的,那麼如果用教練技術中的邏輯層次來對哈姆雷特的延宕進行分析的話,我們可以得出非常有意思的結論。

從教練技術看哈姆雷特的延宕

價值邏輯層次包括上三層和下三層共六個層面,由上向下分別是願景、身份、價值觀、能力、行動、環境。下三層出現的問題,常需要在上三層找到答案,而哈姆雷特之所以猶豫不決,遲遲不採取行動,這很明顯是下三層的問題,而問題的根源則來自哈姆雷特的上三層。

首先來看願景,在劇本中我們知道哈姆雷特是一位接受了人文主義思想教育的王子,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他的願景和所有的人文主義者是一樣的,在莎士比亞那個時期,人文主義者通常都有這樣的願景,那就是相信人,肯定人的力量,認為人可以克服一切的不完美,最終創造出一個美麗的世界。其次是身份,哈姆雷特作為一位有人文主義思想的王子,他自然期待著能夠成為像父親一樣的英明君主,帶領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創造出人文主義者所想象的美好社會。而在價值觀層面上,人文主義所普遍的價值觀——人性美好,追求善良,正義,也同樣是哈姆雷特的價值觀。

從教練技術看哈姆雷特的延宕

願景、身份,價值觀直接影響到了哈姆雷特接下來的行動,因為他的願景不僅僅是報仇,而是如何在復仇的同時實現自己的最高願景,他思考的不僅僅是復仇本身,也就是說,殺死殺父仇人是一回事,按照自己的願景和價值觀殺死自己的殺父仇人又是另一回事。正是這種衝突,讓他錯過了幾個在我們常人看來非常好的復仇機會。比如在克勞狄斯做懺悔的時候,哈姆雷特曾經試圖殺死他,但是他認為如果在這一刻殺死了克勞狄斯,會讓他的靈魂進入天堂,所以他就沒有動手。而這種拖延,這種猶豫,並不是因為他膽怯,而是因為他沒有辦法把這個行為融合到自己的價值邏輯體系當中。所以哈姆雷特的復仇行為需要拖到最後,直到他發現自己已經中毒,知道自己的願景已經不可能實現的時候,才果斷出手殺死了克勞狄斯,而這時候的復仇行為就僅僅只是為了復仇,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好猶豫的了。

從教練技術看哈姆雷特的延宕

如果我們把腦洞放大一些,假設哈姆雷特去接受教練的話,那麼,他有兩條路可以走,第一條就是從自己的環境、行為和能力出發,重新明確自己的價值、身份和願景。從一個天真樂觀,對人性充滿美好願望的人文主義者變成一個冷酷、精於計算,對人性充滿鄙視的人。第二條路就是繼續堅持他的願景身份和價值,調整他的復仇策略、採取迂迴的方法,暫時委屈自己的行為,利用未必見光的手段,來達到光明的目標。

在哈姆雷特之後,依舊有許多文學主人公面臨著和他一樣相同的困境,和他不同的是,後來的主人公都選擇了適合自己的道路。《高老頭》中的拉斯蒂涅選擇了第1條路,而《琅琊榜》裡的梅長蘇,則選擇了第2條道路。

事實上,現實與夢想的衝突,道路與目標的撕裂,永遠是我們作為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一念成佛,一念成魔,而哈姆雷特就是那個因為猶豫不決,而在天堂與地獄之間徘徊的,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