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善良不是棉花糖,可惜十人九不知!

最近看了一篇有關父與子的故事,內中情節也不復雜,卻道出了一個善與惡的大命題,頗為耐人尋味。

因此,便有了把內心的感觸寫出來的想法,希望與朋友們共同商榷探討,看看到底孰是孰非?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善良不是棉花糖,可惜十人九不知!

有這樣一個父親,年輕時就染上了許多惡習,養家的責任與擔當全然拋置腦後,整日裡只顧自己吃喝玩樂,妻兒老小的生計從不放在心上。

妻子也是命苦,遇人不淑,嫁了個這麼個廢柴男人,生活的重擔全落在了她的肩上,每天只能以淚洗面,硬撐著拉扯著三個孩子艱難度日。

本指望孩子大一點了,男人會漸漸變得成熟一些,浪蕩不羈的性格也會有所收斂,盼望著苦巴巴的裡的日子總會熬出頭的。

就連旁人也勸她,男人在外面玩累了,早喚還是要回到這個家的,忍一忍也就過去了。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善良不是棉花糖,可惜十人九不知!

沒有想到,早晚要回家是說中了,可這一忍竟然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跨度。

當這個男人真的回到曾經的家時,已是六十歲的花甲老人了。

當年,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他突然就象一陣風般的消失不見了。據鎮子上的人說,是跟一個南方的髮廊女私奔了。

最讓人不能接受的是,家裡的母子四人竟然矇在鼓裡,事前一點風聲也沒有聽到。

這些年來,他音信全無,從沒有給家裡打過一次電話,匯過一分錢。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善良不是棉花糖,可惜十人九不知!

隨著歲月的緩緩流逝,起初的憤怒仇恨也披上了一層蛛網,沒有人願意去輕易地驚動。

在家人的記憶裡,全然忘卻了還有這麼一個人存在過。

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家還是那個家,只是飽受磨難的妻子早已撒手人寰,陰陽兩隔。

三個兒子兩個業已成家單過,唯有三十好幾仍然打著光棍的小兒子,孤零零地守著老屋過日子。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善良不是棉花糖,可惜十人九不知!

今天,這個曾經是丈夫和父親的男人,又象他當年突然消失的情形一樣,再次毫無徵兆地出現了。

只是他真的老了,形容枯槁,身無分文,一副可憐兮兮的慘象,等著兒子們盡孝道和瞻養責任。

對此,搬出去另過的兩個大兒子明確表示,不認他這個父親,生不養死不葬,不讓他進自己的家門,全當是沒有這麼一個人。

街道辦人員上門做思想工作,親戚鄰舍也來勸說,血脈親情的大道理講了一大堆,可這兩個兒子鐵了心,多餘的話一句也不多說,就是不鬆口。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善良不是棉花糖,可惜十人九不知!

無奈之下,只能寄希望於尚未成家的小兒子,許諾給其辦理低保待遇,並申請醫療救助為其治病,這才勉強答應。

當看到躺在民政部門福利院的父親後,木枘的小兒子沉默半晌,才憋出來一句冷冰冰的話:

“多少年了,你還知道有這個家嗎?我們都還以為你死了呢?”

說罷,這個五尺高的漢子,扭過身來蹲在地上,雙手捂住臉發出了嗚嗚的哽咽聲。

那種哭泣不象是從喉嚨裡發出的聲音,感覺象是心在滴血在顫抖。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善良不是棉花糖,可惜十人九不知!

見此情景,社群工作人員也不知如何是好,有個女同志趕緊走了出去。小小的房間裡,沉悶的有種讓人喘不過氣來的難受。

那一刻,小兒子二十多年的委屈和怨恨彷彿一下子全部噴瀉而出了。

再看躺在床上的這位父親,蠟黃暗沉的臉上,雙目緊閉,嘴角哆嗦著,最後連一個字也沒有蹦出,唯有兩隻青筋暴露的手在死命地抓摳著床板,發出㗭㗹嗦嗦的摩挲聲。

許多網友看完後,紛紛留言,其中有百分之八十的人,認為這個父親咎由自取,活該被拋棄不管。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善良不是棉花糖,可惜十人九不知!

也有人說應該管,以德報怨是一種美德,何況還是自己的親生父親,有血脈親情的關係。

而我比較傾向多數人的選擇。

俗話說得好,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自己醞的苦酒,讓別人喝,這同樣也是一種作惡,更是對善良者的一種褻瀆。

想想看,三十多年來,被拋棄的母子所受的苦難,誰又能承受?

若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俯瞰別人,卻對人家的內心傷痛視而不見,這種所謂的善意又有幾分真實?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善良不是棉花糖,可惜十人九不知!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網路流行語,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善惡之間,皆是有因有果。

善良不是“棉花糖”。正如佛教所言:我佛慈悲,但也有金剛一怒,只可惜十人卻是九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