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幸:“鳳凰”喜棲港務區——從婚嫁看“北三鄉”的前世今生

高五幸:“鳳凰”喜棲港務區——從婚嫁看“北三鄉”的前世今生

新築、新合、水流,原來是西安市灞橋區行政區域的地盤,區領導在安排工作時習慣地會提到“北三鄉”。

記得是1987年前後,我在草擬《灞橋區國家建設用地補償標準暫行辦法》時,地域決定地價。“北三鄉”因地理位置、道路交通和生產水平侷限性,和塬上狄寨鄉,在徵地補償標準地價上基本同等,其價位僅僅是紡織城地區的幾分之一。可見北三鄉地域當年經濟落後之程度。

越是落後的地方,給娃訂媳婦就越難場。“起早貪黑一輩子忙,就為了給娃娶媳婦蓋房”。娶媳婦蓋房幾乎成了北三鄉父輩們一生忙的嚮往和內容。

人往高處走,雁飛南天行。當時本地女娃找物件,是向西安城市的附近走,籍用婚姻來改變前途和命運。使得本地男娃為了成個家,不得不掏高彩禮、或將目光瞟向外縣更窮一點的地方。“一工二幹三教員,沒辦法才找莊稼漢",這是北三鄉當時姑娘擇偶的流行段子。

那時候灞橋娶媳婦的彩禮,按行情,仁義親,不講口,二百四。在現在看來是“毛毛雨”,小菜一碟,不足掛齒。而當年我在成家為了這份彩禮,卻讓父親高富榮熬煎的白了頭,他求爺爺,告奶奶,央四鄰,東拼西湊,還是湊不夠數,後來好在我的岳母楊淑梅是個明白人,只要了一百八。十禮九不全,還回了我家二十,不過有個條件,給我下了牙:"你以後得讓著綵鳳,她性子不好……”

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我沾了出村在外面“捉事”的光,婚姻還算是幸運、幸福的。而對在地裡刨錢的父兄們來說,彩禮無異於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也只能高不成,低處就了。我村那一年在西安冶院做工,隊上年終分紅好,“鐵樹開花”,一下子就從商縣山區“引”回了八個“花不楞登”,這才讓扛過牆的大齡男丁婚姻得以成全,現在這八個當年的小姑娘,都到了兒孫滿堂的古稀年齡。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彩禮如碾盤子似的沉重,壓得父兄們喘不上氣來,但為了頂門立戶,傳宗接代,不得不咬著牙,牙縫縫攢錢,給娃們家來完成這個人生“使命”。

“忽如一夜春風來”。西安國際港務區落戶“北三鄉”,新築、新合、水流剝離灞橋區,交於港務區託管;秉乘依水而居的發展理念,讓昔日名不見經傳的靠河“死三角”地帶,“錦鯉跳龍門",竟成為外來投資建設者的"風水寶地”,“北三鄉”鄉黨的命運由此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沉睡的“三角洲”甦醒了,沸騰了,改革開放的勁風,讓家鄉的建設發展插上了“金翅膀”。過去鄉政府的工作任務是收公糧、農業稅,現在轉型成了徵地拆遷和專案服務。大環境形勢促進了政府管理職能和人們對事情遠近看法的改變。農民在依戀不捨和嚮往明天的複雜情愫中,揮淚告別家園,騰出地來支援國家的園區建設,其識大體、顧全域性、想長遠的奉獻精神,可圈可點,文及這裡,應該為國家建設付出犧牲的當地老百姓們點個大讚!沒有人民群眾的斷腕奉獻,就沒有港務區今天的發展。

周未空閒,我徜徉在港興路、港務大道邊的林蔭小徑上,路邊剛栽時指頭壯的松樹,十餘年功夫己長成合手般粗,鬱鬱蔥蔥,針葉參天。港務區經過這十多年的一步步建設發展,“舊貌換新顏”,過去相對落後的“北三鄉”,平地崛起了一幢幢廣廈、一家家公司、一處處景觀,讓世人注目,也讓我這個當地人歎為觀止。

後發制人,後起之秀,後來者居上,這些美麗的成語,用於此時的灞渭水交匯處的“北三鄉”,恰如其分,一點也不誇張。家鄉變了,其變化讓我這個離鄉“遊子”回家竟找不到北,犯迷瞪,瞠目咋舌之餘,感懷萬千;追昔撫今感覺到的變化:一是腳下的路比過去多了、寬了,交通便利,處處通達;二是園區的景觀綠化、奧體灞河景觀長廊搞得很有忒色。一張白紙,好書最新最美的圖畫。此地景觀以灞河的自然歷史人文資源為依託,突凸水質提升、河道治理、路網連通、城市增綠、生態修復、文化保護特色,重塑工程特色、實行景觀、植被,融合協調,讓新建的園區內呈現“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生態景觀,建設贏人,成績斐然。三是引進、招商的專案多,規格高,具有一定潛質、潛能和幅射力。如奧體中心,西安海口港、中歐班列、長安號貨運車站,華南城等一大批王牌集團大公司在這裡落地生根,為地區的崛起、活躍、繁華髮揮了“引領”、樞紐、橋樑的作用。

“北三鄉”這變化,那變化,我認為變化最大的是當地農民的歸屬感、獲得感和幸福感。港務區建設的快速發展,在人居環境的提升,經濟狀況的改善的同時,也改變人們的婚姻觀念。當年“北三鄉”男丁的“娶媳婦難”,如今世事變成了現實版的“女追男”,有的女方家長看中這裡的環境,嫁女竟然還有倒貼車、倒貼房的。並非是男娃人多麼優秀,而是沾了生在了“金三角”的好地方和沾了村子拆遷政策的光!

一滴水可以咉射太陽的光輝,身邊婚嫁的微妙變化可以窺見時代的變遷。北三鄉農村娶媳婦的前世今生,是西安國際港務區長足發展的見證,是人們衣食住行變化的一個縮影。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傳統與現代、新與舊永遠是孿生兄弟。我們這一輩有了年紀的人,生在新中國,經歷過困難時期、上山下鄉再教育,人民公社、聯產到戶責任制、改革開放和現在的園區建設,半個多世紀的生活閱歷經見,己經對世事相對看開:日月更替,渭河的水依然向東流;冬去春來,社會總是要向前走的,這是人類歷史亙古至今的發展規律。

家鄉的天,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湛藍,家鄉的地,從來沒有象今天紅豔,家鄉的人,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活的舒坦。讓我們為“北三鄉”的明天祈禱,祈願明天的“北三鄉”建設得更加美麗、更加富饒;祈福港務區人民腳蹬樓梯,步步登高,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美好!

作者介紹

高五幸,筆名:高五星,初中文化,西安市灞橋區新築街道新寺村人。自幼酷愛文學,20歲創作的劇本“席筒相親”(與王韶之合著)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省市主流媒體先後發表新聞稿件數百篇,曾經是中共灞橋區委中心通訊組成員,西安晚報通訊員,被西安晩報,中共灞橋區委評為優秀通訊員。“美篇”文學領域優質作者、話題評論員,陝西農村報網專欄鄉村作家、陝西省農民詩歌學會會員,法制文萃西部網特邀作家,灞橋區作協會員、灞橋區詩詞楹聯學會常務理事。著有《灞上煙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文集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