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當教練 帶出更多人才以技能報國

未來當教練 帶出更多人才以技能報國

未來當教練 帶出更多人才以技能報國

未來當教練 帶出更多人才以技能報國

未來當教練 帶出更多人才以技能報國

來自浙江建設技師學院的“00後”馬宏達近日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法國賽區獲得“抹灰與隔牆系統”專案金牌,實現中國隊在該專案金牌上“零”的突破,被網友讚歎“任何事情做到極致都很了不起!”

11月18日,是馬宏達獲獎後第一次回學校的日子。走在校園中,他猶如一枚行走的金牌,學子們紛紛表示為馬宏達學長感到驕傲,更被他的奮鬥精神激勵和鼓舞。母校杭州第十中學啟動成立了馬宏達匠心工作室,他在和同學們講座分享時,專門展示並講述了他使用的工具,讓學弟學妹們真切地感受到榜樣的力量。

11月18日下午,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時,馬宏達坦言,金牌的獲得不僅是選手一個人戰鬥的結果,背後是祖國的強大支撐和老師們的奉獻與鼓勵,才讓自己站在賽場上信心滿滿更好地完賽,為國爭光。他今後將不遺餘力傳承技藝,吸引更多的青年人透過努力拼搏,走上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比賽還沒開始就遇到了考驗 6毫米的石膏板帶來挑戰

世界技能大賽是最高層級的世界性職業技能賽事,每兩年舉辦一次,其競技水平代表了當今職業技能發展的世界先進水平,被譽為“世界技能奧林匹克”。作為我國該項賽事的開路人,馬宏達的教練、浙江建設技師學院抹灰與隔牆系統專案主教練、世界技能大賽中國技術指導專家徐震介紹,2017年,我國從第44屆開始參加世賽,並在2019年第45屆拿到了銀牌,“目前來看,從裝置到訓練體系,我們的國家隊穩居第一梯隊,賽前出發時我就對馬宏達奪金充滿了希望。”

回憶起奪冠現場,徐震依然激動,“當時冠軍是最後一個報出,我架著手機拍攝宣佈的過程,越到後面心裡越緊張。聽到China那一刻,我們不由自主地起身歡呼,太激動了!大家都覺得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工藝工法,終於拿了金牌,能為國而戰,為榮譽而戰,非常自豪。”

振奮之餘,馬宏達更多沉浸在對比賽的總結與思考之中。組委會是根據算圖發耗材,因此比賽前一天,每個隊都要去賽場裡算圖,對比賽而言,那張圖紙至關重要,一旦開賽,所有的計算、施作順序都根據算圖走,“只有算得清楚、明白,才能更精確地完成四個模組的比賽。”

然而,比賽還沒開始就遇到了考驗:以往比賽用的石膏板都是12毫米,這次的石膏板只有6毫米。馬宏達說:“比賽一開始的輕質隔牆階段就需要用石膏板,6毫米的板子和龍骨搭建起來會怎樣,我確實沒有做過。”隨行的專家團安慰他,“先不用管這個,先進去把圖紙算清楚,我們回去好好商量。”

當天晚上,馬宏達與專家團隊一起憑藉豐富的經驗和計算,透過平面圖、俯檢視、剖面圖,迅速在腦子裡清晰建立起建築的立體結構,龍骨怎麼搭、框架怎麼做、全都胸有成竹。比賽時的馬宏達一路保持著順暢的節奏和手感,越做越自信。他對自己在模組三的競速狀態比較滿意,“以往訓練中不會那麼拼盡全力,這次在5。5小時裡完成,算是發揮超常了。”

賽程中還有個有趣的現象:在正方形的賽場外是一條過道,比賽期間來場館參觀的人特別多,中國賽區選手的施作工藝行雲流水,吸引了很多觀眾駐足欣賞。被人圍觀會不會影響比賽發揮?馬宏達表現得十分淡定,“看的人越多,對自己越是一種肯定”,受此激發,他做得更加出色。有一天,場館來的人非常多,後來隔壁的法國選手也跑過來看,雖然賽場人聲嘈雜,但馬宏達覺得那種開放而融洽的氛圍令人難忘,“我們跟各個國家的選手都會聊兩句,除了交流工藝工法,大家像朋友一樣相處。”比賽進入最後的自由創意階段,中國隊呈現的作品平整、潔淨、細滑,洋溢著和平、浪漫的氣息,白藍紅三色主體牆面上裝飾著石膏製作的雲朵、白鴿、羽毛浮雕,其精細度和藝術美令眾多觀者讚不絕口。

比賽尾聲,還發生了驚險一幕。當時馬宏達在幹活,牆體上貼上的一隻鴿子因為天氣潮溼而脫落掉在地上。起初,他戴著耳機並不知道,但聽到場外觀眾一齊“哇”了一聲,才反應過來趕緊去看。馬上就到完賽時間了,所有觀眾都很關切地注視著他,馬宏達很鎮定,先把手頭的活做完,再去把鴿子重新用502膠水粘好復原,壓著時間線完成了比賽。現場觀眾都不由鼓起掌來。馬宏達笑言,“我訓練的時候出現過類似斷裂的小問題。對我來說,最關鍵的是立刻要預判出修補的時間,如果主體找不見的話,就會非常耗時間。所以我一看鴿子在地上摔了四瓣,主體都還在,就沒有特別慌張。”

榮譽和激動過後,馬宏達有個很深的體會,他明顯感覺到國外選手近兩屆用的還是跟以前一模一樣的工藝,但我們的工藝工法都是不斷更新不斷完善的,非常獨特。“比如一直以來,國外選手的工法是先做龍骨結構,再去上石膏板封裝。但我們現在研究出來的工藝工法是一邊做石膏板一邊做龍骨,這個工藝的優勢在於它所有的精度、所有的垂直、水平都可以邊做邊調整,哪怕是快做完了,依然可以進行微調,而且我們這個工藝工法做起來很流暢,有一種觀賞性。”

在馬宏達看來,這樣的傳承創新主要得益於前輩老師的探索,“中國第一次參加世賽是第44屆,我的教練徐老師就是其中一員,他們當時參加比賽主要是抱著學習的目的,回來後跟專家再一起研究,開闢一些更好的工藝工法。”

比賽前曾經歷起伏 走出來後整個人有了“質”的飛躍

馬宏達在比賽現場鎮定自若,發揮出色,而少為人知的是,他在賽前曾經經歷了一番波折。

就在馬宏達摩拳擦掌,準備迎接大賽時,卻等來組委會發布比賽延期的訊息,他無奈地結束訓練回了家。一想到努力了五年不能代表國家出去比賽,這個打擊令他特別難過,吃不好,睡不好,幾乎不想跟外人交流。家人朋友、教練學長紛紛安慰他,“然而那段時間就像做夢一樣,我其實很難走出來,因為我真的覺得遺憾,很不甘心。”

驚喜的是,兩個月後傳來重新開賽的訊息,比賽地從上海變到了巴黎。馬宏達立刻打點行裝,回到學校集訓,可是到實訓場地一上手,他痛苦地發現,完全放手兩個月後,體力、腦力都跟不上了,“幹了兩三個小時就累得不行,而且識圖算量下降得特別快。我回來的第一套圖算了將近三個小時,而且還算錯了,按照我以前的速度,那套圖我一個多小時就算完了。”

這時馬宏達的心態有點崩了,教練們也看到他暴露的問題,每天都來開導他,幫他想辦法。他特別感念的是,“徐老師特別瞭解我,他很懂選手的心理,也很有方法。我一直都是那種在幹活上比較強勁的選手,第一次感覺自己有點跟不上節奏。他生活中也很關心我,經常鼓勵我,給我一些建議。”兩週過後,馬宏達慢慢找回感覺。

馬宏達和教練亦師亦友,他感嘆地說:“好的選手更需要一個好的教練。尤其是這次去世賽,徐老師一直在我身邊,給我特別大的幫助,不光是技術方面,很多方面他都會給我一些經驗和方向,讓我在賽場裡不會沒有思路。如果徐老師沒來的話,我可能會拿不到這個成績,也沒有這塊金牌。”

提到愛徒,徐震教練總會滿臉開心,在他看來,經歷大起大落對馬宏達的改變非常大,“他以前性格有點兒小莽撞,但是一番磨練之後,他的意志力、心態都有了變化。他走出來後,我覺得他整個人有了‘質’的飛躍,我當時就有種直覺,這個金牌八九不離十了。”

從小就很獨立 能吃苦還特別自律

2000年出生的馬宏達生長在普通人家,爸爸是木工,從事裝修行業,媽媽是家庭主婦。2016年,初中畢業成績不理想,家人決定讓馬宏達去學習一門技術有一技之長,便考了浙江建設技師學院。入學不久,他看到學校關於世賽招募的訊息心中一動,後來老師到班裡招人,馬宏達毫不猶豫報了名,自己選擇了抹灰與隔牆專業,想的是多學一些技術。

成為世賽選手,需要經過嚴苛訓練和層層選拔,從最初的200多人,到70人,再到30人,馬宏達一直保持著優秀的成績。2017年,馬宏達進入學院實訓隊,2018年獲得全國住房城鄉建設部比賽第一名,順利拿到了國賽入場券,同年他獲得全國比賽第三名的好成績。2019年,馬宏達進入國家隊強化集訓,漸漸地,想要站到世界舞臺為國爭光的信念感在他心中不斷升騰。那一年,隨隊去俄羅斯觀摩第45屆世賽的馬宏達,看到師兄高宇宙勇獲銀牌,披著國旗振臂高呼那一刻,心裡產生了衝擊,種下一顆“代表國家出征”的種子。

爸爸馬碎忠能清晰感受到馬宏達身上發生的變化。他感觸很深,自從進入世訓隊之後,馬宏達一直很能吃苦,感到欣慰的同時,他也從心裡支援兒子站到世界舞臺去試一試,“我能感到學長摘牌給了他很大激勵,他那次看完比賽回來再訓練,各方面要更努力一點。他住校,其實離家不遠,但為了訓練,他基本上兩三個月才回來一次。”

馬碎忠深知那塊金牌背後付出的汗水,“我自己是幹這個的,知道這個活兒很辛苦,他從來沒有叫過苦。有時候我聽他講,夏天很熱,他們訓練時候幹活有灰,不能開電扇,像蒸桑拿一樣,一天好幾套衣服都是溼的。刮膩子打隔斷我也比較專業,之前他學這個專業我還想也許我可以幫他一下,可是有時候看他傳來的圖,我還得問他這個作品怎麼做的。”

看到兒子在世界舞臺展現專業實力,馬碎忠的話語裡透出暖意,“他參加世賽時,我們每天都聯絡,他做完了作品,晚上會發照片給我們看。我當時看到那隻鴿子、羽毛的造型,特別精緻漂亮,我還想這肯定能得金牌了吧?因為時差,我們是晚上快12點知道他拿金牌的訊息,從來都沒有過的激動!他媽媽一晚上都沒有睡覺。”

問及培養世界冠軍的“秘笈”,馬碎忠坦言馬宏達從小就很獨立,“他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就從老家溫州出來謀生,不在他身邊,他的學習、生活幾乎都是自己弄。”爸爸印象很深,馬宏達13歲小學畢業那年,因為辦轉學要到杭州面試,當時起早貪黑忙於打拼的馬碎忠,託了一個親戚把馬宏達送到長途站,馬宏達自己一個人坐汽車來的杭州。“他那時個子還很小,從來沒出過遠門,那次我真的很佩服他。”

有一次,馬宏達回家看到爸爸在搬家,“他就搶著幫我搬,”知道他在學校訓練很累,爸爸讓他去休息他也不去。懂事的馬宏達讓爸爸感到驕傲,“他很自律,我看他偶爾玩一下游戲,晚上也很早睡覺。他也很節約,每次我給他生活費,或者問他要不要買衣服買鞋,他都說不要,我們真的是沒給他花多少錢。他拿了好幾個比賽的獎,廣州、重慶,去了很多地方參賽。他的行李箱貼滿了託運的貼紙,有一次我問他怎麼還貼著這些,他說那些貼紙是他比賽的記錄,捨不得撕掉。”

高強度訓練五年如一日 兩個月就穿壞一雙訓練鞋

在世界競技領域,每個施作的垂直或水平,誤差都不能超過1毫米,要達到這樣的精確度,除了不停地訓練變成一種肌肉記憶,還需要經驗和體力的支撐。馬宏達坦言,那是一種高強度、每天如一的訓練狀態,“那個體力強度一般人可能一個早上都堅持不下來,比如一張石膏板就有四五十斤,每天都要做很多活,需要一次一次地不停搬運。”

金牌背後是五年如一日的行程表:每天早上7點起床,先去跑步。8點到場館開始訓練做活。中午12點吃完午飯可以回寢室休息一下,可是為了節省體力和時間,馬宏達就在場地稍事休息,下午1點又開始訓練。傍晚他偶爾會打打籃球,放鬆一下。晚上繼續去教室學專業英語,“五年都是這樣過來的,只不過不是國手之前,沒有去集中學英語。”

幾乎每兩個月馬宏達就穿壞一雙訓練鞋,他笑言,“幹我們這一行首先要保證施工安全,平時訓練中也要遵守安全規則,不但要戴口罩、護目鏡、耳塞,還要穿耐磨的衣褲。我們穿一種叫‘鋼頭鞋’的勞保鞋——鞋頭是鋼頭,起到保護腳趾的作用;鞋底防刺,地上有釘子的話,一腳踩上去,釘子穿不透。”平時施作時,站著、蹲著、跪著,除了趴著,差不多什麼動作都會用到,“做這一行,除了肌肉勞損,多半都是腰會吃不消。而且我們其實走的路比較多,來回來去搬板子、拿龍骨等,這也是我比較費鞋的原因。”

在教練徐震看來,馬宏達很努力,幹活非常腳踏實地,而且會時刻想著如何去更標準地做完一套圖紙,如何做得更好。馬宏達覺得做這項工作除了勤奮,還需要具備的素質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需要自己不斷地鑽研、提升工藝工法”。他在訓練中養成了一個習慣,白天出現的問題,等到一天的訓練結束之後,晚上會獨自再去實訓場地裡琢磨,直到這個難題解開為止。教練和師哥常常會在實訓場地看到他,“有時候他們講的一句話,或者大家商討一下,就會有一個好的解決方法。”

以技能報國 推動複合型技能工匠在行業裡生根發芽

不少網友感到好奇,“刮膩子”也能得金牌?馬宏達直言,“抹灰與隔牆系統”專案,不僅僅是“刮膩子”一個工種,而是“多工種融合”的一項比賽,這個專案相當於綜合了施工單位裡的很多工種,比如抹灰是泥工,輕質隔牆、貼線條是木工,創意是油漆工。“抹灰隔牆系統專案,需要會很多工種的技能,培養的是複合型技能工匠。”

站在聚光燈下的馬宏達,受到社會層面的廣泛認可,而他體會最深的是,隨著國家政策的扶持,如今的職業教育也迎來喜人的變化。“我們學校的招生形勢越來越好,走出去的學生也越來越受歡迎。尤其是近兩年,學校特別重視對技能人才的培養,我感覺從財力、物力、人力,各方面都非常支援,比如每年會聘請世賽的國際專家來學校交流技藝,和世界各國展開相互交流、學習之後,學生的視野變得開闊了。而且現在社會上對技能人才需求蠻大的,每年來我們學校招聘的單位都有幾十家甚至上百家,臨近畢業季,都有大企業和建築公司來預訂學生,挖人才。”

馬宏達求學的經歷也使他親歷了社會上對技能人才看法的轉變,“以前上技校大家會覺得這個學生學習很差,沒什麼出息。但是近幾年報考我們學院的學生素質都很好,學生都很有禮貌。我們學院的規章制度一向比較嚴格,住校的學生也都很遵守管理制度。”

摘得金牌只是前行途中的光環,來日方長,馬宏達坦言未來他會以教練的身份繼續走在世賽的道路上,傳承工匠精神,發掘新一代技能人才。“可能有我在這裡,大家會更加用功,拿更多獎牌。我希望自己能帶動好的工藝工法,不斷融合、創新,培養出更多的選手,這些選手像種子一樣播撒,推動複合型技能工匠在行業裡生根發芽,以技能成才,以技能報國。”

本版文/本報記者 李喆

供圖/馬宏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