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始末(下)

鎩羽而歸

隋大業八年(612年),隋煬帝一徵高句麗,水陸兩路大軍失敗,被寄予厚望的第三路大軍竟然因為吃飯問題而導致徹底失敗。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隋煬帝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他非常重視軍糧的供給問題,因此在瀘河、懷遠兩鎮設立了前線糧倉,並將從全國各地徵調的軍用物資,全部儲存在此,所有大軍在出發前都備足了被服、糧草、甲仗和兵器。路途遙遠,再加上前往平壤的道路非常崎嶇,出發後,後方基地就不可能再運送後勤物資到前線。隋煬帝因此要求各軍帶足100天的糧食用度。

什麼叫幸福的煩惱?就是你明明不需要這麼多軍糧,卻不得不帶這麼多軍糧。隋煬帝是歷史上最大方的皇帝,沒有之一。他給將士們配發了100天的軍糧,可沒成想,卻成了將士們沉重的負擔。

據史料記載,由於軍資過多,平均每個士兵的運輸壓力就是三石(一石=50公斤)。宇文述等將領自然知道糧食的重要性,於是在臨行前就傳下軍令:士兵們絕對不允許在路上丟棄軍備物資,違令者軍法處置。

遺憾的是,很多士兵還是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在他們看來,既然軍隊已經準備了絕對充足的物資,就算把自己的那份丟掉,到時候也可以吃別人的,主帥和同胞兄弟總不能眼睜睜看著自己餓死吧?宇文述既然說不能隨便丟棄糧食,那咱們就在營帳裡挖個坑,將糧食全部埋到地下。

一切做得神不知鬼不覺,可愛的隋軍將士,他們用實際行動給咱們後人詮釋了一條江湖法則:實力挖坑,管殺不管埋。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比誰更聰明,當所有人都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時,災難就已經在慢慢發生了。

到達鴨綠江的時候,宇文述和其他幾路將領突然發現,準備充足的軍糧,突然出現的短缺,許多將士根本就沒飯可吃,更不要說一路打到平壤城了。其中丟棄軍糧最嚴重的是宇文述的大軍,宇文述徹底懵了,準備的100天軍糧呢?你們身上的包袱呢?飯盒呢?怎麼都沒了?接下來你們準備吃土?我們可沒給你們準備盒飯啊。

徹查,把他們徹底查個底兒掉,主管組織紀律的官員很快就展開了調查,結果很明確:宇文將軍啊,士兵們挖了很多坑,把軍糧都給埋了。

宇文述看著這些目光短淺的將士,都要氣瘋了。你們這幫不長腦袋的玩意兒,突然就有了強烈的殺人衝動。可轉念一想,殺了他們有什麼用?對局勢有任何幫助嗎?

沒辦法,宇文述只好厚著臉皮去找其他的大軍“化緣”,可算是對付到地方了。當隋軍在鴨綠江集合之後,高句麗的首席大臣乙支文德前來求見,名義上是代表高句麗國王前來投降,實際上是來探聽隋軍虛實的。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始末(下)

右翊衛大將軍於仲文出發前,隋煬帝給了他一道密旨:只要高元和乙支文德來軍中投降,先拿下再說。

於仲文正準備動手的時候,慰撫使尚書右丞劉士龍卻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皇帝的目的是威服高句麗,不能影響兩國人民的友誼。壞蛋是以高元為首的反動勢力,人民是愛好和平的。

慰撫使是皇帝的特派員,不受任何將領節制,尤其是高句麗投降的相關事務,話語權還是非常大的。

劉士龍仗著隋煬帝給的尚方寶劍,態度極其強勢,那怎麼辦?先抓起來,還是放他離開?

於仲文想抓,可劉士龍是皇帝的特使,得罪了他,以後也不好混。

經歷了一番糾結之後,於仲文還是放走了乙支文德,可沒過多久,於仲文就後悔了,老子貌似被劉士龍這老小子給忽悠了,他急忙派人去追乙支文德,說他還有什麼話沒說完,希望乙支文德能夠再回去一趟。

隋煬帝一徵高句麗,大隋第三路軍總指揮於仲文放走了前來打探訊息的高句麗宰相乙支文德。很快,於仲文就後悔了,追,馬上追,然而,哪裡還有人影?人家乙支文德是來探聽訊息的,當他得知隋軍主力缺少糧食之後,便快馬加鞭,渡過鴨綠江,頭也不曾回過。沒辦法,幹吧,勝敗在此一舉。

談起陸軍的勢力格局,宇文述擁兵10萬,勢力是最大的,可於仲文卻和皇帝私交最好,臨行之前,隋煬帝雖然沒有明說,卻當眾暗示過:如果前線將領們意見不統一,儘量聽於仲文的調遣。

眼下,於仲文放走了乙支文德,心裡惴惴不安,害怕皇帝會找他問責,因此下令:各路兵馬,一同追擊,以求將功補過。

宇文述不幹了,於仲文就嘲諷他,說:“宇文將軍啊,你擁有10萬雄兵,卻連小小的高句麗都收拾不了,還有什麼顏面去見陛下?如今,你們各懷鬼胎,拒不服從我的調遣,回去之後恐怕也要申領罪責啊。”

“得,你是皇帝的親信,你說了算吧。”

宇文述無奈之下只能帶著面黃肌瘦的將士硬著頭皮,繼續追擊。

乙支文德心裡都樂開花了,軍糧都沒有,要什麼牛肉乾啊。“來人吶,傳下將令,咱們且戰且走,絕對不要和他們糾纏。”

據說,宇文述等人一日之內七戰七捷,勝利的喜悅慢慢驅逐了缺糧的煩惱。

“兄弟們,勝利就在眼前,再堅持一下。”

隋軍繼續行進,最終在離平壤城30裡的地方安營紮寨,就在此時,厚顏無恥的乙支文德又派使者來了。

“大將軍威武神勇,如果隋軍能夠撤退,高句麗國王將會親自前往大隋陛下的駕前請罪。”

於仲文如何抉擇?宇文述又該如何抉擇?隋煬帝已經再三宣告,隋軍是來弔民伐罪,不是來建功立業的,領導的心思不難猜,讓高元帶著部下心甘情願地跪倒在地,高呼幾聲萬歲,順便讓西突厥和高昌的貴族們漲漲見識。如果宇文述等人接受投降就能兵不血刃,建立征伐高句麗的第一步。如果他們拒絕高元的投降,皇帝冒起火來,他們只能是吃不了兜著走。

宇文述等人想了又想,平壤城易守難攻,軍中又缺糧,實在耗不起,還是先組織撤軍,回遼東交旨吧。

誰料想,隋軍剛剛撤退,乙支文德就用實際行動重新整理了大家對厚顏無恥這個詞的認知。當時,乙支文德率領大軍四面包抄,隋軍且戰且走。

到了薩水,軍隊剛剛渡過一半,後軍就遭到了敵軍的重創。

左屯衛大將軍辛世雄當場戰死,

隋軍軍心渙散,猶如喪家之犬,撤退起來又毫無章法,狂奔了一天一夜,到了鴨綠江,在大將軍王仁恭的支援下,這才穩住陣腳。

來護兒之前打了敗仗,一直躺在海灣裡觀望,就連隋軍主力打到平壤城,他也沒有任何表示。聽說宇文述等人潰敗,來護兒也偷偷摸摸回到了中原,直到此時,

隋煬帝安排的三路大軍,全線失利。第一次高句麗戰爭宣告結束。

如果說隋煬帝有收穫,那就是在遼水的西邊

設立了通定鎮,

就是今天遼寧省新民市遼濱塔村附近,作為大隋管理遼東地區的橋頭堡,地盤雖小,卻也取了個很唬人的名字,遼東郡。

這樣一來遼水東邊有個遼東城,遼水西邊有個遼東郡。大隋和高句麗註定要在遼東半島爭個你死我活。

據《資治通鑑》記載,深入到高句麗腹地的有

30萬大軍,回來的只有2700餘人

,但是這個資料的真實性是存疑的。隋軍雖然兵敗如山倒,但是真正在戰場上被殺的人少之又少。來護兒的海軍死損失慘重,最後依然有上萬人順利返回。其餘將領也帶著部分人順利返回。還有70萬將士駐守在大後方,根本就沒有上戰場,因此,事實上,隋軍並未傷及根本。即便如此,隋煬帝還是在隋大業八年7月25日,下達了撤軍的命令。

隋煬帝調動了100萬百姓為前線將士服務,以至於大後方出現騷亂,到頭來卻換了個無功而返的結局,原本還打算讓西突厥和高昌國王看一場棒打落水狗的年度好戲,宣誓一下天子神威,卻因為手下戰將無能,讓他顏面大失。隋煬帝糟糕的心情可想而知。“哎,怎麼向天下人和各國使者交待呢?”

回到洛陽之後,隋煬帝下令誅殺了拿雞毛當令箭的慰撫使劉世龍,緝拿了於仲文、宇文述等大批戰將。

不過,隋煬帝並沒有在盛怒之下誅殺他們,他派人調查了前線兵敗的真實原因,得知是於仲文剛愎自用,率軍輕率出擊,隋煬帝這才做出了判決:釋放所有主將,將罪魁禍首

於仲文貶為庶民。

失敗小結

首戰遼東折戟沉沙,隋煬帝灰心喪氣了嗎?暴跳如雷了嗎?

沒有,不僅沒有,鬥志還更加昂揚。

前線將士讓他顏面盡失,隋煬帝暴跳如雷了嗎?

沒有。不僅沒有,他還很寬容。

回到洛陽之後,隋煬帝組織了一場高層軍官的閉門大會,對第一次征伐高句麗失敗的原因進行了深入靈魂的總結。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始末(下)

得出的結論如下:雖然原因很多,比如高句麗面對強敵同仇敵愾。比如遼東地區和隋朝內地還相隔太遠,物資運輸不暢。再比如東北地區的軍事戰爭受到天氣制約,只能是在3、4月份寒凍結束,到6、7月份雨季來臨之前進行。比如地形問題,無法發揮隋朝人多的優勢打持久戰。

還有幾個原因至關重要:

1。隋煬帝自己的心態不端正。太好面子,楊廣發起戰爭的核心目的是讓大隋國威傳揚四海,讓高元心甘情願地舉國投降,俯首稱臣。基於這樣的戰爭宗旨,隋煬帝徹底改變了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軍事規則,

剝奪了前線主帥的軍事指揮權,犯了兵家大忌。

在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隋煬帝卻反其道而行之,非得讓高句麗將士有無數次滿血復活的機會,這才導致遼東城下的屢次慘敗,錯失了無數次擒獲敵軍首領的機會,隋煬帝應該為第一次高句麗戰爭的失敗負一半責任。

2。糧食供給出現了系統性的問題。隋朝確實不缺糧草、被服和兵器,隋煬帝也是做了充分的準備,在瀘河、懷遠兩鎮設立了糧倉,而他則直接站在了百萬雄師之後,親自上陣督戰,力保前線將士沒有後顧之憂。然而誰又能想到,前線的將士竟然會因為一己之私,將糧食偷偷掩埋,以至於關鍵時刻只能喝西北風。主力大軍正是在缺糧的情況下,這才沒有堅定對平壤的進攻策略,致使高句麗守軍鑽了空子,隋煬帝為這件事也該負責。

3。約好的東突厥盟軍沒來,因為啟民可汗死了,他的兒子始畢可汗對於幹這種唇亡齒寒的事情,熱情不大。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始末(下)

4。軍隊人數很多,可士兵的戰鬥值堪憂。此次征戰,隋煬帝一共調集了113萬大軍,可深入到高句麗腹地的只有30萬人左右。至於其他軍隊,悉數留在了遼東城。問題的關鍵在於隋朝實行的是府兵制,缺陷也太明顯,朝廷需要打仗時,地方官員才前往他們的家中做動員,讓他們暫時放下鋤頭將身價轉變為軍人。可在府兵制度下,農民絕大多數時間都獻給了自己的家庭,賺錢養家掙產業,生孩子納小妾,才是他們人生的終極追求。當軍人只是他們的業餘生活而已。沒有長時間的專業軍事訓練,如何保障軍隊的作戰能力?沒有頻繁的戰爭和實戰經驗,如何能鍛造軍人最可貴的堅韌和毅力?

在前線看到的是什麼?宇文述等人在平壤城下稍微遇到點挫折,數十萬大軍就直接惶惶如喪家之犬,這就是府兵制度的缺陷。

當然,坑隋煬帝的不僅僅是農民兄弟,朝廷的中高層將領也是半吊子水平,需要為兵敗承擔一部分責任。

大隋的兩代帝王費盡苦心,想要削弱門閥士族的政治影響力,可歷史的現狀,卻跟不上他們改革的節奏,在當時的情況下,朝廷的大將軍幾乎都是清一色的貴胄子弟。不是說貴胄子弟就不能出人才,而是人才梯隊的建設,有點跟不上。搞來搞去,朝廷就那麼幾個大將軍,沒有新鮮血液,在這樣的體制下如何能培養出具有統帥能力,可以睥睨群雄的高階將領,超級帥才?

隋軍在遼東城兵敗之後,隋煬帝氣急敗壞,親自前往前線將所有將領喊來訓了一頓話,指責他們是一幫不懂軍事,只知道享樂的紈絝子弟,遺憾的是,隋煬帝還必須得靠他們完成征伐高句麗的大業。楊廣鬱悶的心情隔著歷史的長河都能感受得到。

隋煬帝從遼東回來後便立即著手準備第二次高句麗戰爭。

關於糧食供給和戰鬥力的問題,隋煬帝對症下藥,保證不會再出錯。

隋大業九年正月初二,隋煬帝下詔,讓天下精兵再度集結在涿郡,並在遼東古城設定糧倉,同時招募了大批的驍果衛。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始末(下)

遼東古城位於遼寧省丹東市境內,靠近鴨綠江,隋煬帝此舉直接將糧倉轉移到高句麗的國境線上,徹底解決了前線缺糧的問題。

在軍力佈置上,隋煬帝除了徵調府兵外,還特地組建了一支名為驍果衛的特種作戰部隊。這支部隊不是府兵,而是採用募兵制,都是專業軍人。

據史料記載:驍果衛將士主要來自關中地區,他們身強力壯,驍勇善戰,裝備騎槍和馬刀,身穿血色的明光鎧甲,頭戴赤金豹頭盔,左臂上刺有血鷹,在後世聲名鵲起,神秘異常,令人聞風喪膽。這是支什麼隊伍?有名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論武力,驍果軍天下第一,而且改變了整個隋末的歷史走向。

二徵高句麗

隋朝末年,哪一支軍隊的武力值最強?瓦崗軍?玄甲軍?可以這麼說隋末驍果衛雖然只存在了短短6年,但是,卻是最精銳的部隊,號稱戰力天下第一。

隋大業十三年,驍果衛江都兵變,弒殺隋煬帝,隨即西歸。

宇文化及率領大軍及一萬多驍果精銳,與瓦崗主力大戰於童山,兩強相鬥,兩敗俱傷。瓦崗軍多名大將在與驍果軍的激戰中身負重傷,此役,瓦崗軍首領李密身中流矢,被秦叔寶拼死救出,險些喪命。這也是最後導致瓦崗軍實力大損,被王世充在邙山之戰中一戰擊潰的根本原因。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始末(下)

有了精銳的部隊,將領也是個大問題,隋煬帝很難去改變什麼。軍中高階將領都是官二代、官三代,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既得利益者,可能他們的爺爺,父親都是當年的名將,他們也接受過系統的軍事教育。但是,老子英雄未必兒子就是好漢,隋煬帝也沒別的辦法,在沒培養出好的接班人之前,不可能將他們都一擼到底。不過,隋煬帝特地下了一道詔命:要求只要是大隋的勳略就不能兼任朝廷的文武實職,如果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御史應該馬上彈劾。

至少隋煬帝已經意識到朝中人才凋敝的嚴重問題。隋煬帝思來想去,最終還是決定提拔宇文述為大軍主帥。

隋大業九年二月,他特地下詔:宇文述在前線兵敗主要是因為糧食問題,並非他作戰能力存在缺陷。因此,重新啟用宇文述並加封他為開府儀同三司。

隨後,隋煬帝再次下詔:越王楊桐和戶部尚書樊子蓋留守東都洛陽。代王楊侑和刑部尚書衛文升留守西京長安。

至於隋煬帝本尊則帶著宇文述和楊義臣兩位主力大將輕裝前往遼東。

楊義臣是鮮卑人,父親尉遲崇後來被隋文帝賜楊姓。據史料記載,楊義臣曾經參加過隋朝對突厥,鎮壓漢王楊諒以及隋煬帝西征吐谷渾的戰爭,是隋朝不可多得的英勇善戰的將軍之一。

隋大業九年4月27日,隋煬帝一行渡過遼水,逼近遼東城。

為保險起見,隋煬帝採取了兵分四路的策略。他率領驍果衛進攻和牽制遼東城;宇文述和楊義臣帶兵前往平壤:左光祿大夫王仁恭出扶余道、右驍衛大將軍來護兒率領水軍,從海上登陸,趁機謀奪平壤城。

隋煬帝二徵高句麗,具體發兵多少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但可以肯定,和第一次相比陣仗肯定小了很多,也低調了很多。但是令人欣慰的是隋煬帝二徵高句麗帶著明顯的復仇心理,他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拿下高句麗,一血前恥。

遼東城外,隋煬帝下達了最重要的一道軍令:此次征伐高句麗,

諸位將領可見機行事,不必受任何束縛。

言外之意,單兵作戰,什麼孤軍深入、屠城、斬盡殺絕,看你們的心情,朕只要最後的結果,讓高元跪在朕的面前告罪。

這樣一來,前線主帥的能力得到了完全釋放,為了拿下遼東城,隋煬帝發動了雲梯攻城,挖掘地道,衝車破城等兇猛的攻城手段,並親自坐鎮監督。

大軍攻城時,隋煬帝特別關注了新募的驍果軍將士,看著他們登上雲梯,賣命衝殺 ,隋煬帝倍感欣慰。

城破之後,隋煬帝下令嘉獎了驍果軍,並提拔了一批作戰勇猛的將士充當自己的親兵。與此同時,另外一路也傳來了好訊息,王仁恭帶著屬下出扶余道,在新城遭遇到高句麗的數萬大軍,王仁恭毫不示弱,只用了一千多人便將對方打得不敢出門。

此次征伐高句麗,大隋是佔盡優勢,拿下平壤只不過是時間問題,悲劇的是老天爺卻和這個悲劇的帝王開了一個致命的玩笑,這玩笑開得實在是太大了,可以說隋朝滅亡的喪鐘就是此時敲響的。這件事情不是出自高句麗,而是出自國內,不是出自於農民起義,而是出自於自己人。如果沒有這件事情的出現,高句麗肯定會指日而下,然而,歷史沒有如果,那麼到底是什麼事呢?

楊玄感叛亂

隋大業九年四月,隋煬帝再接再厲,二徵高句麗,這是東征高句麗最接近勝利的一次,因為按照這次的準備和規劃,沒有任何可以失敗的理由和原因,然而,因為一個人和一件事的出現,一切都出現了變數,大隋王朝的喪鐘也被此人敲響,他的名字叫做楊玄感。

隋大業九年6月,洛陽傳來了噩耗,楚國公楊玄感造反了。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始末(下)

說起楊玄感,隋煬帝再熟悉不過了 ,他是楊素的長子,官至禮部尚書,襲封楚國公,大隋的超級貴族,也是隋朝的既得利益者。

那麼,問題來了,隋煬帝雖然發動了第一次高句麗戰爭,也打了敗仗,可在隋朝國力的支援下,不管是皇室還是百姓,都可以接受這樣的結局,更何況,朝廷雖然吃了敗仗,隋煬帝卻並沒有濫殺無辜,皇帝和朝臣沒有要死要活的矛盾。河北和山東等地確實有起義軍鬧事,可超級戰將張須陀正在當地平叛,而且很快就鎮壓了起義軍的囂張氣焰,王薄等人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得過且過,對朝廷構不成太大的威脅。

至於隋朝的軍力和糧食儲備,謙虛點說,那還真是有點富餘,不管怎麼說,局勢還都沒有到豪門貴族跳出來搞事情的地步,那楊玄感究竟造的是哪門子反?

家裡沒飯吃了?沒錢花了?皇帝讓你上陣打仗了?還是讓你做苦力了?

遺憾的是這些都不存在,楊玄感造反純屬以激情造反的方式來解決楊家和皇室的政治恩怨。

據史料記載:楊玄感是楊素的嫡長子,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貴族教育。楊玄感平日裡愛好文學,才華橫溢,平日裡也結交了不少有志之士。他似乎對兵法和武藝也感興趣,會點傳統武術功夫,出身背景好,長相氣質佳,出口能成章,又擅長武藝,說白了楊玄感就是鶴立雞群般的存在,深得長安貴族子弟的追捧,這也造就了他驕傲跋扈的個性。像楊玄感這樣的公子哥,標準配置就是一顆騷動不安的心,他的名言就是有錢沒錢不重要,反正都沒有我有錢。

不過要把楊玄感說清楚,必須介紹另外一位公子哥——李密。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始末(下)

眾所周知,李密後來成了瓦崗軍的首領,大隋王朝的掘墓人。他的身份可不是什麼普通農民,和楊玄感一樣,他也是隋末的超級貴族。

什麼是超級貴族?那得好幾代都是國家重臣,我們經常在說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這個集團最原始的大股東就八個,號稱“八大柱國”。就連楊堅他爹楊忠都不算,那是下一個檔次的“十二大將軍”之一。八大股東中,有北周太祖宇文泰、李淵他爺爺李虎、還有楊廣李淵他倆的外公獨孤信、還有一個猛人就是李密的曾祖父李弼。

這可是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開創者之一,之後,李密的祖父李曜是北周的邢國公,父親李寬是隋朝的上柱國,蒲山郡公,這家庭算不算超級貴族?

李寬去世後,李密承襲了父爵,但爵位是爵位,上班是上班,於是,李密上班了,左親衛府大都督,東宮千牛備身,意思就是你可以手持鋼刀,貼身保護皇帝,只要你有興趣也有膽量,可以隨時剁了隋煬帝。至於大都督,其實就是禁衛軍的領導。在隋朝,只有貴族後裔才配享有這樣的殊榮。

李密和楊玄感一樣,含著金鑰匙出生,享受著最好的貴族教育,身上帶著無與倫比的領袖氣質,再加上沒有物質的負擔,人生所有的追求,就只有保持內心的騷動不安,隨時找機會尋求刺激。這樣的一個人,又如何會甘心情願為皇帝站一輩子崗?

有一次,隋煬帝在宮內散步,看到軍姿挺拔,威武不凡的禁衛軍將士,心情十分愉快,可沒走幾步,前面一個年輕人突然就吸引了他的目光,隋煬帝很好奇,於是上前檢視,發現此人眼瞳黑白分明,精神十足,第一感覺十分不舒服,這人是誰?有相當大的問題,堅決不能用。

這就有點尷尬了,領導想要開除你,又不好意思明說。宇文述找到李密,委婉地說:蒲山公啊,你年輕有為,才為世出,應該入朝為官,輔佐陛下才是,禁衛軍那是粗人待的地方,讓你在這裡發展實在太屈才了。

宇文述可能不知道對李密來說,繼承父親的爵位和按部就班的上班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情,他就是想要一個狂放自由的靈魂,僅此而已,因此,宇文述覺得難以啟齒,可對於李密來說就是幫助他逃離了苦海。

“宇文兄啊,你實在是我李密的人生知己呀,委實當與你浮一大白。”

此事過後,李密乾脆稱病不出,在家裡抱著《史記》和《漢書》閉門苦讀,不問是非。

有一次,李密穿著素雅,騎跨著一頭大黃牛,準備外出尋訪著名學者包愷,那是隋朝專門研究《漢書》的宗師級人物,學徒多達一千多人,不曾想在路上居然偶遇了權臣楊素。

楊素如獲至寶,當即將李密邀請到府中做客,並將他介紹給了自己的兒子楊玄感。

據史料記載:李密和楊玄感興趣相投,很快便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李密曾經說過,若論帶兵打仗,縱橫天下,使敵人震懾,他不如楊玄感。可若論驅使天下英雄豪傑為己所用,楊玄感卻不如他李密。

李密的這番話頗有一些曹操和劉備煮酒論英雄的意思,這就非常有趣了。楊素身為宰相,位高權重,為何會親自攔下牛車邀請默默無聞的李密前往府中商談,難道真是為了給自己的兒子楊玄感培養知己?

其實,楊素可能在試圖拉攏朝中的貴族,為日後的大事做準備。

楊廣從晉王一躍成為皇太子,楊素功不可沒,楊堅還在的時候,楊素便利用扶持楊廣的機會打壓朝臣,排除異己,後來引起了楊堅的鎮壓。可就在此時,楊堅位列仙班,大隋的權力完成了過渡。隋煬帝登基後,讓楊素做了隋朝的第一位尚書令,也算給足他面子。古往今來,皇帝給你面子,要的就是你的退步和顧全大局,看看中國歷史上不得好報的權臣,比如霍光、鰲拜、長孫無忌等人,總喜歡把下一任君主當晚輩,為人處事居高臨下,而且喜歡仗著自己的功勞滿口胡柴。遺憾的是楊素也沾染上了這些臭毛病。

據史料記載:楊素每次上朝,三句話不離擁立隋煬帝的功勞,唯恐別人不知道他的那些齷齪事。隋煬帝寬容大度,不想在臣子面前讓楊素難堪,因此總是冷漠相對,置之不理,可在他心裡早就盼著楊素能夠早點上西天。

隋大業四年八月,楊府傳來一個重磅訊息,楚國公楊素身染重病,​難以下床。

楚國公?不是越國公嗎?是啊,原來是,改了。為什麼改了?因為太史官說隋地所屬的分野將有重大的喪事發生,楊廣因而改封楊素為楚國公,因為楚地和隋地屬同一分野,楊廣想借楊素來擋遭喪的運氣。你說這得是多盼他死啊。

楊素確定爬不起床了嗎?這可是天大的喜訊。隋煬帝欣喜若狂,當即派人給楊素送去了湯藥,還說了一番知冷知熱的貼心話。但問題是楊廣壓根兒就不知道楊素生的是什麼病,你說送的什麼藥?估計藥名是不可救藥。你說這藥能吃嗎?楊素也很為難,他思之再三,終於一咬牙,下了一個生死攸關的決定。

最後,隋煬帝和楊素很默契地達成了一致共識。

隋煬帝的意見是:哎呀,你趕緊去死,你死了我才放心了,為了你我今天吃的面,吃的什麼面?不想再見你一面。

楊素的意見呢?治療?放棄治療。輸液?難道輸的是想你的夜嗎?吃飯?我吃的只能是乖乖就範。所以,楊素決定為了家族的利益,後代的存亡,不吃藥,不打針,不輸液,讓自己病重身亡。

公元606年,楊素去世,諡號景武。

縱觀楊素一生,有功有過,他出身名門弘農楊氏,破齊立功,投靠楊堅;南下平陳,百戰百勝;大破突厥,威振漠北;楊廣奪嫡,居功至偉;文采斐然,風韻出眾、而且胸懷寬闊,留下了破鏡重圓、成人之美、紅拂夜奔等千古佳話。

然而,他認人唯親、陷害忠良、智詐妄為、嬌奢淫逸,最終也被後人貼上了奸臣的標籤。千秋功過,且由後人評說吧。

再說楊素去世之後,楊廣感覺神清氣爽,走路帶風,他曾經對身邊的近臣說過:假如楊素不死,按照這種囂張的氣焰繼續下去,遲早也是滅族的大罪。楊玄感作為楊素的嫡長子,自然很清楚父親和大隋兩代帝王之間的恩怨。

客觀的說,父親的去世給他造成了很大的衝擊,至少在他看來,隋文帝疑心病太重,所以在瀕臨死亡的時候,不顧一切地拿楊家開刀,絲毫不講情面。而隋煬帝呢?骨子裡有卸磨殺驢的心思,只不過顧及面子,不好下手而已。總之父親去世,兩代帝王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立場不同,對恩怨的理解自然也會不同,楊玄感繼承父親的爵位之後,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他時刻擔心隋煬帝會對楊家下手,剷除父親的黨羽。

事實上,楊玄感的擔心不無道理,像楊家這種樹大根深的豪門貴族,在中流砥柱去世之後,確實很容易被皇帝秋後算賬。更何況隋煬帝的改革一直就是在動豪門望族的利益。

楊素如果不死,隋煬帝也有可能拿他開刀,為此楊玄感找來了幾個弟弟和楊氏家族的長者,大家索性把話說開了,如今,那大部分朝臣都是楊素的門生故吏,他們遍佈中央和地方,權勢極大,楊家完全可以找機會發動政變,廢黜隋煬帝,擁立已故秦王楊俊的長子楊浩為帝。

這些便是楊氏家族的整體共識,後來隋煬帝出巡西北,大軍在大斗拔谷遇到了極其惡劣的天氣,隋煬帝身邊的守備力量嚴重不足,楊玄感就曾動過發動兵變,殺死隋煬帝的心思。不過楊玄感的族叔楊慎認為,朝臣和隋煬帝還是一條心的,而且國家比較安定,百姓也比較擁護朝廷,下手的時機還是太早,這才使得楊玄感放棄了這次謀殺。

楊玄感見來硬的不行,就想要曲線救國,重新贏得隋煬帝的信任,當時,隋煬帝到處巡幸和征伐,非常崇尚武力,楊玄感因此找到了時任兵部尚書的段文振,掏心掏肺地說道:尚書大人,我楊家世受天恩,無數人因此眼紅,我如果不在邊塞立點功勞,如何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如今邊境戰事頻繁,我楊玄感甘願受朝廷的驅使,您身為兵部尚書應該明白我的拳拳報國之意。

有句話說的很到位,只要馬屁拍得好,沒什麼關係搞不好。

楊玄感又說:段大人,我為什麼只跟您說這麼掏心窩子話?放眼整個朝廷,只有您是最公正耿直,不受阿諛奉承的人。

楊玄感的馬屁頓時讓兵部尚書段文振聞到了一大股清新脫俗的味道,因此他轉身就將此話轉述給了隋煬帝。

有一天上朝,隋煬帝特意提到此事,對楊玄感忠軍報國的行為大為讚賞,並當場誇獎道: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此話真是不假,來人,給楊玄感賜帛千緞。

話說的很清楚,楊玄感很有可能會繼承父親的衣缽,做大隋王朝的宰相,這是多麼高的期許啊。事實上,隋煬帝並不只是說說場面話而已,此事過後,他經常讓楊玄感參與朝政,每逢出行也都喜歡帶著他,可謂給足了鍛鍊機會,頗有提攜後進培養宰相接班人的意思。

第二次高句麗戰爭前夕,隋煬帝命楊玄感在黎陽督運軍糧物資,給予他足夠的信任,

然而,楊玄感根本就沒有打算去,

楊玄感心心念念想的是如何拉楊廣下水,實施楊氏家族的復仇計劃。

隋煬帝二徵高句麗,萬事俱備,高句麗是指日可下,突然後院起火,督運糧草負責人楊素之子楊玄感發動叛亂。楊玄感因為楊素之死,早就處心積慮想要陰了隋煬帝。

據史料記載:隋煬帝到達遼東之後給楊玄感寫信,希望他能夠儘快將軍資送到前線,可楊玄感卻和虎賁郎將王仲伯、汲郡贊治趙懷義等親信暗中密謀,故意拖延發往遼東的軍糧和戰略物資,棄皇命於不顧,也算是欺君大罪了吧。

起初,隋煬帝以為有什麼變故,這才耽擱了運輸,因此只是派人催促。可楊玄感就是找各種藉口推諉責任,要麼是附近盜賊太多,把糧食打劫到了山林湖澤;要麼是河中泥沙淤積,運糧船沒辦法將糧食運出去。

“陛下,情況很客觀,要不您先呼叫其他地方的軍備物資?”

這分明是赤裸裸的挑釁,赤裸裸的推卸責任,隋煬帝非常惱火,可是並沒有追究楊玄感辦事不力的責任,反倒是楊玄感在加緊調派各方力量為己所用,準備發動接下來的軍事政變。

此時,楊玄感的二弟,虎賁郎將楊玄縱跟隨隋煬帝到了遼東,楊玄感派遣心腹之人前去送信,讓他秘密返回黎陽。

與此同時,另外一路使者偷偷潛進長安城,打算將好友李密和三弟楊玄挺也接到黎陽。

做完這一切之後,楊玄感發出最後一道指令:派遣親信前往隋煬帝在遼東的行營,

詐稱海軍主帥來護兒還沒有到平壤便起兵造反。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始末(下)

賊喊捉賊的把戲,雖然拙劣,但很奏效,楊玄感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製造煙幕彈,為自己起兵造反搶奪先機。

既然來護兒謀反了,楊玄感就得為朝廷做點什麼吧,比如封鎖海軍回洛陽的通道,比如招兵買馬保衛黎陽倉。

於是,楊玄感打著為朝廷平叛的名義,大張旗鼓地封鎖了黎陽全境,並公開發布榜文,要求周邊郡縣的官員們加緊招兵買馬的步伐,並讓他們把新招募計程車兵,全部派送到黎陽來。

為了控制黎陽的局勢,楊玄感擅自作主,任命趙懷義為衛州刺史,東光縣尉元務本為黎州刺史,河內郡主簿唐禕為懷州刺史。做好這一切後,那就等著扯旗造反了。

中國歷史上的造反者,但凡覺得自己站在正義的旗幟下,都會請文筆華麗的大文豪幫忙寫一篇“討伐檄文”。目的是很簡單,把討伐物件一黑到底,把自己捧上道德的至高點。

比如袁紹請陳琳寫的討伐曹操的檄文,徐敬業請駱賓王寫的討伐武則天的檄文,都是這個套路。除此之外,還得探究心思發明幾個口號,比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類的。

有趣的是,楊玄感既沒有寫什麼討伐檄文,也沒有整幾個朗朗上口的口號,甚至都沒有批判過隋煬帝的任何毛病,顯得極其隨意和草率。

造反要軍隊,楊玄感的軍隊在哪裡呢?說出來可能都不敢相信,楊玄感的主力部隊是這樣構成的:五千名運送糧食的老百姓,三千名在河邊拉船的縴夫,總共八千人。

很顯然,這幫人的文化層次太低,沒有崇高的理想,楊玄感必須先給他們洗腦,於是,楊玄感搞了一個誓師大會,會上說得義正詞嚴。兄弟們,楊廣不體恤百姓,以致於天下百姓蒙受災難,不堪其苦,你們睜眼瞧瞧,死在遼東的將士有多少,數以萬計啊。如今,本國公帶著你們起兵,拯救黎民百姓於水火,怎麼樣?

自古以來,拯救黎民百姓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給他們發錢發糧,推翻舊政權,建立新政權。如果老百姓前後都是一窮二白,還有掉腦袋的風險,他們怎麼會幹?

面對楊玄感的說辭,百姓的反應很平淡,這就很尷尬了,老百姓不買你的賬,軍隊毫無鬥志,楊玄感才華橫溢,想要寫一篇討伐隋煬帝的檄文,簡直易如反掌,再說楊玄感是隋朝貴族,小道訊息要比別人多很多,隋煬帝謀殺楊堅,暗中使出卑劣手段爭奪太子之位,在父皇病重期間調戲宣華夫人,這些事情無論拎出哪一條都可以讓隋煬帝身敗名裂。有趣的是,楊玄感居然只提了隋煬帝發動高句麗戰爭,導致百姓家破人亡這一件事。

由此可見,後世那些誣陷隋煬帝的罪名是強行加上去的。楊玄感可能沒想到,並不是所有人都閒得沒事幹想跟著他造反,比如懷州刺史唐禕,他聽說楊玄感要造反,立馬就撂挑不幹了。

唐禕是隋朝的現任官員,地方官員代表,他帶頭唱反調,這可不是什麼好兆頭,不過楊玄感並不是很在乎唐禕,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大家各謀前程罷了,最主要的是,他,在等一個很重要的人,只要這個人來到,則大事可成,而這個人,正在從長安城趕來。

隋大業九年六月,楊素之子楊玄感造反,準備趁隋煬帝二徵高句麗之際,一舉拿下楊廣以報家族之仇。

造反開始之後,楊玄感急切地在等待著一個人的到來,而這個人很快就從長安趕過來了,他就是大隋蒲山公李密。

當年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原始股東,西魏八大柱國之一的李弼的曾孫。

李密匆匆趕來,向楊玄感貢獻了三條計策:上計北上擒龍,佔據涿郡,封住皇帝的退路,不過一個月的時間,前線大軍就會崩潰;中計搶佔關中,招攬天下豪傑為己所用,然後安撫士民,以此作為據點,徐圖天下;下計,拿下洛陽,然後號令四方。

楊玄感一拍大腿,李兄,我覺得下計最好。文武百官的家眷都在東都,要能夠攻取洛陽,楊廣身邊的官員就會投鼠忌器,而且經過城池卻不攻取,怎能顯示出我軍的威風呢?你的下策正是我的上策。

楊玄感拉出來的軍隊自然得由他做主,很快,楊玄感就召開了行軍決策會議——向洛陽挺進。然而,楊玄感確實久攻洛陽不下,這時,遠在遼東的隋煬帝下令撤軍,留下了大量的軍械裝備,倉皇率隋軍主力回師,同時命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右侯衛將軍屈突通,馳援東都,而在東萊的來護兒也停止了進攻高句麗,還師西進,對包圍洛陽的楊玄感形成反包圍態勢。楊玄感軍處於四面受敵的不利局面。

7月20日,楊玄感接受李子雄,李密的建議,解除了對東都的包圍,率軍西進,準備奪取關中。至弘農宮的時候,卻被弘谷太守楊智積用計牽制,耽誤了寶貴的三天時間。等到楊玄感軍隊到達閨鄉之後,又被宇文述、衛文升、來護兒,屈突通等各路隋軍追上,楊玄感且戰且退,一日三敗。

八月初一,楊玄感在皇天原列陣與隋軍決戰,楊玄感再次大敗,僅率十餘騎逃往上洛。

楊玄感自知大勢已去,命令弟弟楊積善將自己殺死,起兵徹底宣告失敗。

然而,楊玄感起兵雖以失敗告終,卻標誌著隋朝統治階級的大分裂,動搖了隋朝的統治,並且,更加推波助瀾了隋末農民戰爭的火焰,為隋亡埋下了種子。

歷史證明,楊玄感的叛亂,就是壓死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雖然叛亂很快就被楊廣平定了,但造成的影響卻是巨大的,楊玄感起義後,其餘貴族也不安分起來,李淵、李密等一眾貴族或明或暗都開始為逐鹿中原做準備。

隋朝這一艘巨輪在楊玄感叛亂後開始走向分崩離析。這場僅維持了兩個月的兵變,為什麼會有這麼大影響力?

可以說,楊玄感起兵,可不是一般的農民造反,他是來自統治集團內部的反戈一擊,所以,他的意義也就不僅僅是讓隋煬帝二徵高句麗功敗垂成,還意味著隋朝末年,從內到外動亂的開始。

楊玄感叛亂,標誌著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大分裂的開始,從此,大隋王朝正式走上了滅亡的快車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