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味中藥——白蘚皮

白蘚皮為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蘚的根皮。主產於遼寧、河北、四川、江蘇等地。春秋兩季均可採挖,洗淨,除去細根及外表糙皮,縱向剖開,抽取木心,曬乾。切片生用。

【處方用名】

白蘚皮。

【性味歸經】

苦,寒。歸脾、胃經。

【功效主治】

本品苦寒能燥溼清熱瀉火解毒。入脾胃經走肌肉,能祛風除溼止癢。兼利小便,可使溼熱之邪從小便排出,為祛溼熱之品。

1、清熱解毒,燥溼止癢:用於溼熱瘡毒、溼疹、風疹疥癬,面板瘙癢。治溼熱瘡毒,遍身膿窠,黃水淋漓,肌膚潰爛,配伍金銀花、苦參、連翹、荊芥、防風、生生首烏等同用。治溼疹作癢,常與金銀花、黃芩、黃柏、苦參、連翹、蒼朮、薏苡仁、車前子等同用。治風疹疥癬,多配伍苦參、地膚子等藥同用。治面板瘙癢,常與蟬蛻、防風、地膚子、赤芍等同用。

2、清熱燥溼:用於溼熱黃疸、溼熱痺痛。治溼熱黃疸尿赤,常與茵陳同用。治風溼熱痺,常與蒼朮、黃柏、牛膝、防己等同用。

【用量用法】

5~10克,煎服。外用適量,煎湯洗患處。

【參考資料】

《神農本草經》:“主頭風,黃疸,咳逆,淋漓,女子陰中腫痛,溼痺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藥性論》:“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疥癬赤爛……壯熱惡寒,主解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勞黃等良。”

《本草綱目》:“白蘚皮氣寒善行,味苦性燥,足太陰、陽明經去溼熱藥也。”又云“為諸黃風痺要藥。”

藥物成分:含白蘚皮鹼、白蘚內酯、谷甾醇、葫蘆巴鹼、膽鹼、梣(chen)皮酮等。

藥理:本品有解熱強心、收縮血管和增加子宮收縮作用。對多種治病菌有抑制作用。

(內容摘自楊永良主編的《中藥學》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