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妝盲盒氾濫,究竟是創新還是蹭熱度?

盲盒的歷史可能要考古到日本明治末期的福袋,現在是指消費者不能提前得知具體產品款式的玩具盒子。說得淺顯一點,九零後學生時代的小浣熊水滸卡大概也算我國盲盒鼻祖。

小編最近非常忙。進入新的盲盒圈後,為了收集自己心愛的款式,我忙於蹲下泡泡瑪特盲盒的補貨資訊,忙於排隊購買盲盒,忙於向朋友抱怨。泡泡瑪特的密林古堡系列已經開始銷售一段時間,由於其高度的普及,仍然很難購買。

例如,泡泡瑪特玩家的微博超話社群,消費者會在超話中交流分享購買資訊、交換手辦款式、收入或賣出爆款或雷款,形成了其特有的社交圈。

線下排隊難購買,線上得加價購,已拆盒確認的款式更是溢價嚴重,特別隱藏款甚至能賣到千元。由此可見泡泡瑪特自2017年走紅到2020年掛牌上市,颳起的盲盒消費潮至今熱度不減。

簡單來說,泡泡瑪特的二級市場也是這麼產生的。但區別於正常的機率產品,有資料顯示泡泡瑪特最暢銷的Molly,每144個普通款才會有一個隱藏款,1/144的極低機率直接衝擊到玩家開盒的刺激感。於是,交換變成了交易,集齊款式的慾望被明碼標價,二級市場不斷開發,玩家們開始止損,不是脫坑,就是主動或被迫加入炒盒,普通盲盒款日趨白菜價,在官方購買的需求不斷降低,圈裡一片亂象。

企業在運用盲盒營銷時,可以有不同的產品設計模式,例如同時銷售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產品。消費者在購買泡泡瑪特時,他並不知道會得到哪一款玩具,但泡泡瑪特公司其實是知道每種款式推向市場的機率的。它既可以把產品隨機銷售給消費者,也可以把受歡迎的款式單獨拿出來賣,同時銷售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產品。

當你並不清楚你的消費者型別和產品需求時,可以利用不確定性銷售去嘗試市場。看起來,泡泡瑪特的盲盒是在一夜之間走紅的,但實際上,泡泡瑪特早在2010年就在北京開了第一家店。它其實是在透過盲盒營銷不斷摸索、迭代自己的產品,找到最受歡迎的款式,設計適合自己的產品組合模式,從而更符合市場需求。

比如服裝品牌每季度都要推出一個全新系列,但企業其實無法確定哪一款會是爆款,因而很難精確地安排生產,容易造成庫存積壓。如果利用盲盒模式來銷售,透過市場反饋,可以幫助品牌瞭解哪些款式更受歡迎,從而相應地調節生產計劃,減少庫存浪費。這也有利於品牌獲得更高的利潤,如果品牌並不知道哪款產品會是爆款,他們會傾向於把相似型別的服裝統一定價,但透過盲盒銷售瞭解市場資訊後,企業可以針對爆款和一般款更精準地差異化定價,從而為品牌創造更高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