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土晚年悽苦,作為摯友的魯迅,為何不拉閏土一把?

不因幸運而故步自封,不因厄運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強者,善於從困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校準自己前進的目標。

很多人把自身的困境歸結於不幸和無人幫助上,卻鮮少有人願意從自身出發找到因。

就如易卜生那句話中所提到的那樣,無法自省的人生註定是缺少幸福的,成功不是透過貴人相助和幸運就可以得到的,它需要找到目標並在此之後持之以久的為之努力。

閏土晚年悽苦,作為摯友的魯迅,為何不拉閏土一把?

魯迅筆下的閏土到了晚年十分悽苦,然而作為有能力相助的魯迅先生卻並沒有伸出援手。

在我看來,其背後原因只是閏土即使受到了幫助也已經無濟於事,失去動力把生活寄託在別人身上的人,最後只能淪為社會的殘次品失去成就幸福的能力。

一、時代弊病難除

魯迅和閏土兩人所處的年代,正位於滿清王朝被推翻後,各大軍閥混亂割據統治的黑暗動盪年代,以三大派系為首的軍閥妄想統治中國,互相傾虯的軍事力量在外憂內患下使得百姓的生存愈發艱難。

閏土晚年悽苦,作為摯友的魯迅,為何不拉閏土一把?

雖然封建的舊王朝已經被推翻,但層出不窮的苛捐雜稅,貪匪暴斂仍舊深深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廣大人民群眾在換了一張面孔的階級統治下被無情剝削,失去官方政府的各地,更是混亂不堪。

農民最為最底層的基層百姓構成,遭受到的壓迫尤為嚴重。此後由於袁世凱復闢帝制,簽署二十一條,喪權失尊更是成為普通百姓的常態愈演愈烈。

封建思想餘孽和破舊的政治弊端在日益見長的歲月裡成為了厚厚的重負幾乎壓垮了閏土,

被歲月磨平稜角的他幾乎失去了生氣,也毫無企圖前進的想法,可以說在飽受壓迫下的閏土是近乎失神的,他僅僅作為人,以渴求飽腹,溫飽問題的存在便足以壓垮他。

閏土晚年悽苦,作為摯友的魯迅,為何不拉閏土一把?

逆來順受的提線布偶,這短短九個字便可概括閏土,乃至和閏土一樣的千千萬萬的基層農民百姓。

魯迅先生在那個軍閥割據這個時代,作為我國思想先進的知識分子,思想家,文學家,絕不可能投靠“人吃人”的軍閥勢力,也不可能在其背後有渾厚的資金支撐生活,所以說魯迅先生的日常生活雖然還算過得去,但也絕對沒有足夠的能力,能夠跨越階級去兼濟他人。

或許在當時魯迅先生可以透過自己的稿費和在文學界的影響能力,在返回故鄉時接濟閏土一番,促使閏土度過缺錢時的難關。

但是最終魯迅不可能接濟閏土一輩子,在失去魯迅幫助之後,閏土仍然會陷入一個又一個新的困境和挑戰。

閏土晚年悽苦,作為摯友的魯迅,為何不拉閏土一把?

由於舊社會的腐敗的社會制度和階級不平等,要是無法改變,那麼無論基層人民如何掙扎想要實現生活富足,美滿幸福,終究不過是都是水中泡影,湖中鏡月。

時代的弊病無法被根治,舊社會的弊政無法被根除,廣大類似於閏土的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本質就永遠不會得到改善,更何況是無權無勢的魯迅先生。

即便是大文豪,思想家,先進的進步知識分子,面對社會大環境的壓迫下,所能給予農民閏土的幫助,無非也就是微薄的物質財富。

要知道,假設舊社會本質的腐爛不被剔除,再多的物質救援也不過都是杯水車薪,治標不治本罷了。

二、精神麻木,無力迴天

魯迅先生曾經在《故鄉》的描述中,將閏土塑造成一個活潑的少年,這個渾身充斥著對於周遭環境不符的朝氣的閏土,是少年魯迅沒有被封建殘孽荼毒的重要原因之一。

閏土晚年悽苦,作為摯友的魯迅,為何不拉閏土一把?

然而在時間和命運雙重的無情操縱下,人到中年仍舊明辨是非的魯迅遇到了那個已經不再活潑的少年閏土,突然發現當年心中光芒的所在,已然物是人非。

與魯迅先生再度重逢之時,閏土已經是人到中年,閏土成為了一個寡言沉默、麻木不仁的提線布偶。

閏土晚年悽苦,作為摯友的魯迅,為何不拉閏土一把?

魯迅先生在文中曾經用這樣的句子形容閏土給他的印象:“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然而,他在《故鄉》前文中對閏土的形容,卻是他年少時分的所想所感所悟;可為什麼年到中年閏土,卻又無法被形容呢?

因為“那時是孩子,不懂事”。然而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卻是身處於這個封建年代裡最能夠感受得到幸福的人,這未免令人唏噓。

其實這個“事”,實際是舊中國傳統封建禮法制度觀念,以及它所支撐的舊社會等級制度觀念。

中年的閏土在時間的打磨下,死了心,變成了木偶人。麻木不仁的“行屍走肉”可以說是他的代名詞。

在封建制度和階級等級壓迫下的閏土,閏土不僅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和動力,也逐漸不再為“活著”而活著,而是因為活著而“活著”。

閏土晚年悽苦,作為摯友的魯迅,為何不拉閏土一把?

閏土已經失去了能夠產生自信的能力,不再相信自己有實力能夠克服問題,並且不再對自己的人生抱有希望。閏土已經將希望寄託在虛無縹緲的,沒有科學依據的神仙身上,甚至在見到了昔日摯友的魯迅先生之後,也只是討求了香爐燭臺這等祭祀神明的神學用器皿。

在不瞭解為什麼魯迅先生不願意對人到晚年十分悽苦的閏土伸出援手之前,我們一定會認定,這是由於魯迅自身原因不願幫助。

相反,深入瞭解時代背景和兩者心態之後,我們才會發覺大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的,以及失去動力之後人的脆弱和單薄。

閏土晚年悽苦,作為摯友的魯迅,為何不拉閏土一把?

從朝氣少年到晚年清苦,階級壓迫下的閏土逐漸失去了生機,再也沒有當年的活力和衝勁。在魯迅先生的慧眼看來,失去原動力的人一旦在社會的催化下變成了聽話的提線布偶,便會無力迴天。

切莫覺得易卜生話中提到的前進目標離我們很遙遠,

事實上,大社會環境背景是我們無法反抗的,我們只能夠改變自己,所以不要被社會的黑暗所淹沒,只有自己努力發出光亮才能照耀出屬於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