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暑假計劃實施三天後,我發現了一個問題

文/書研

孩子放暑假有五天了,花了兩天時間做了一份學習計劃,旨在夯實小學階段的基礎知識。

在孩子的暑假計劃實施三天後,我發現了一個問題

計劃是做好了,可從近三天的實施情況來看,效果很不理想。

首先是作息問題,規劃的是晚9點半休息,早6點起床,可實際上每天都在23點過後才睡,7點左右起床。

其次是孩子在按計劃行動的過程中,時不時地出現一些消極情緒,嫌要做的事情過多,拖延著不想做,而內心又等不起想要玩耍去。

看到孩子內心此起彼伏的浮躁與不定,我偶爾也會感到焦慮。

焦慮並不能幫忙解決現實問題

,甚至一不小心還會成為我們親子關係的“殺手”。

在孩子的暑假計劃實施三天後,我發現了一個問題

愛迪生說:“任何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無法可想的事是沒有的”。

遇到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就是。

在仔細回想和覆盤了這三天的具體情況後,我發現

孩子的自主能力太差,沒有內在驅動力,而我的陪伴也稱不上高質量。

但最最重要的一個點還是在於孩子本身,孩子對學習興趣不大,他沒有一種來自自身內在的驅動力,也就很難去自主地學習。

這讓我想起了一本書——心理學家德西和哲學家瑞安合著的《內在動機》。

在孩子的暑假計劃實施三天後,我發現了一個問題

第一次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是在去年,為的就是想要知道

“為什麼孩子天生對世界感到好奇,卻逐漸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

”這個問題的答案。

後來,答案是知道了,

讓孩子喪失學習興趣的是社會環境、人際關係和父母的信念。

可哪怕是知道,卻依舊用不到現實生活中。

於是,在機緣巧合下,我又讀了第二遍。

這一遍,我

奔著解決實際的問題而讀

或許,讀書有時就需要功利些,圍繞著怎樣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而讀,感覺對書中知識的領悟也似乎變強了。

在孩子的暑假計劃實施三天後,我發現了一個問題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成年人將自己世界中的模式,理所當然地遷移到孩子的世界中來:只有寫完家庭作業才可以玩遊戲,看電視或課外書。孩子喜歡的娛樂,就像是成年人的領導給他們的獎金,是獎賞”。

寫完作業才可以玩遊戲或者看電視

,這可能是大部分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

吧!

放暑假這幾天,我也是這麼對孩子的。

“想要玩遊戲,你拿成果來”,每當孩子跟我說要玩遊戲時,這句話便會脫口而出。

其實我知道,這句話帶著威脅和控制的意味。從《內在動機》的角度來講,雖然表達的是獎賞,可是

獎賞是會傷人的

換句話說就是,

外部的獎賞、威脅和控制都會破壞孩子的內在動機。

這在《內在動機》一書裡是有諸多實驗已證實了的,感興趣的父母們可以去看看。

在孩子的暑假計劃實施三天後,我發現了一個問題

【樊登推薦】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

34

京東

月銷8

購買

內在動機是一個人自我激勵的原動力。

有了內在動機,便擁有了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既然知道了是什麼傷害了孩子的內在動機,那又該如何保護和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呢?

自我決定論開創者德西說道,激發內在動機有三個心理需要,即自主、勝任和聯結。

自主:我是有選擇地,支援孩子自主選擇。

勝任:我能夠做到,我可以面對人生的挑戰。

聯結:關係的和諧,認識自我,我要發展內在的力量。

自主、勝任和聯結是人類的基本心理需求。

在孩子的暑假計劃實施三天後,我發現了一個問題

正如馬斯洛需求層次一樣,一個人要想發展,

首先要滿足其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比如生存、睡眠。

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也是如此,只有先滿足孩子對選擇的自由,能夠勝任的能力和與人順暢和善溝通及交往的要求,方才能夠發展其它的能力。

孩子的暑假計劃實施三天便見許多問題,雖然這也在情理之中,畢竟不是一做計劃就能百分百地達到的。

在孩子的暑假計劃實施三天後,我發現了一個問題

但本質問題還是在於孩子的內在動力不足。

鑑於此,接下來,我將會對孩子的暑假計劃再做調整。同時,也將與孩子進行更深度的聯結。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書研聊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