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託了冰箱》的“七年之癢”

《拜託了冰箱》的“七年之癢”

文丨映象娛樂(ID:jingxiangyule),作者丨郝澤宇,編輯丨李芊雪

擺脫冰箱之後,《拜託了冰箱》的豆瓣評分出現大斷層,一檔已經走過六個年頭的生活觀察類慢綜藝,如今不得不面對它的七年之癢。

《拜託了冰箱》的“七年之癢”

(截至發稿前,《拜託了冰箱》第七季豆瓣評分3。7分,在此之前,該系列的平均分為7。35)

爭議來自節目模式和嘉賓。《拜託了冰箱》以往的重頭戲:“開箱環節”被嚴重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在三層室內空間展開的多個遊戲環節;新加入的常駐嘉賓不僅未能凸顯各自在節目中的價值,反而因為語言不通、侮辱女性的劣跡史等問題成為眾矢之的。

這不得不讓人重新回到綜N代的改版話題,當《極限挑戰》《奔跑吧兄弟》《中國好聲音》等快綜在近兩年的改版之路中逐漸找到新方向時,在無數聚光燈的照射下,以《拜託了冰箱》為代表的慢綜藝還能給出自己的創新之法嗎?

從《拜託了冰箱》到“拜託了轟趴”

早在《拜託了冰箱》節目組釋出物料資訊時,“顛覆式升級”一詞就已經透露出大改版的跡象。美食、訪談讓位於社交、轟趴等“年輕人最潮最in的生活方式”,高卿塵、劉彰、陳梓銘等選秀新人被邀請成為常駐嘉賓。

《拜託了冰箱》的“七年之癢”

但直至首播之前,熟悉節目的觀眾可能還沒有意識到這種改版意味著什麼。

在新一季的播出內容中,訪談、美食,節目的兩大核心環節幾乎沒有了存在感。

飛行嘉賓帶有生活氣息的冰箱被贊助商的冰箱所取代,其內食材則透過遊戲盲盒的方式獲取。

最為關鍵的是,透過冰箱外型、裝飾、內部食材來講故事的訪談內容不見蹤跡,這對於六年以來靠“美食+訪談“聚攏一大批重視受眾的節目組而言,無異於一場冒險。

倘若轟趴效果尚可,或許節目組還不會受到如此多的爭議,但事實證明,在萬物皆可遊戲的綜藝節目裡,不透過遊戲去把握深度話題、文化核心,觀眾是不買賬的。

在第一期節目裡,三場爭奪食材的遊戲:

健身單車、說數字、捉迷藏佔據了絕大部分的時長,在一陣嘻嘻哈哈後,贏家獲得美味獎勵,輸家則在違背規則的情況下點了外賣(按照節目組設計,輸家需要自己烹飪食物)。

很難想象,一檔堅持六年間不斷邀請龐大廚師陣容的美食節目,在新一季裡不僅大幅縮減廚藝展示環節,甚至點上了外賣。

以上種種,或許還可以歸結為綜N代改版中的試錯成本,但嘉賓挑選的失誤則成為壓垮節目品牌形象的最後一根稻草。

播出資訊顯示,高卿塵、劉彰、陳梓銘分別來自選秀節目《創造營2021》和《國風美少年》。引入流量愛豆並不稀奇,第六季節目新加入的明星小鮮廚就是一種嘗試,其中的董巖磊、銘亮林渝植同樣來自選秀節目,這或許體現了從第六季就開始接手製作人一職的王鑫璇所希望探索的新玩法。

但相比上季,轟趴季的年輕嘉賓顯然未能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一方面,過多的常駐嘉賓分散了飛行嘉賓趙麗穎的話題聚焦度,當網友紛紛盛讚吳磊在節目中照顧趙麗穎的時候,節目在嘉賓配置上的問題其實已經暴露出來。

《拜託了冰箱》的“七年之癢”

(在《拜託了冰箱》轟趴季的豆瓣評分中,差評佔比高達60%)

另一方面,新常駐嘉賓的選取也值得商榷。高卿塵來自泰國,儘管其在《創造營2021》中能夠完成基本的中文對話,但到了《拜託了冰箱》裡,卻不得不“聘請”王嘉爾作為其中文翻譯。

能否在接下來的節目中理解具有中國語境的美食文化和生活觀念尚未可知,但有一點可以明確,如果整季節目都需要王嘉爾不斷轉述嘉賓之間的對話,那麼觀眾不僅要“拜託轟趴”,還要“拜託”。

最致命的問題或許來自劉彰。從豆瓣網友的評分來看,節目的問題集中在改版面目全非、高卿塵語言不通以及節目組邀請劣跡藝人上。最後一個問題直接指向劉彰。因為被網友扒出不尊重女性的黑歷史,劉彰此前已經在代言茶裡王一事上翻車,“女人越重,地位越輕,胖子只有胃,沒有未來”充滿男性凝視的味道。

節目內容失去靈魂,嘉賓陣容引來非議,當《拜託了冰箱》逐漸擺脫冰箱,它還是從前那個“少年”嗎?

根據《拜託了冰箱》七季以來發布的官方資訊,改變不是從今年才開始的。

比如不斷調整的節目slogan,從“全世界的美食都在你的冰箱裡”,到“開啟冰箱,料理生活”,再到“做飯是我們熱愛生活的方式”,冰箱這一物體的象徵意義逐漸從美食延伸到生活、熱愛等具有人文情懷和情感共鳴的關鍵詞;

比如節目節奏,最早的廚師陣容只需要進行1V1比拼,在15分鐘內呈現創意美食。但從第四季開始,原先的個人戰變為嘉賓帶隊的3v3團戰;

《拜託了冰箱》的“七年之癢”

無論何種,改版後的內容總是圍繞冰箱展開,其節目評分也僅限於小幅度內的起伏。而一旦脫離這一核心理念,由內容向流量傾斜,創作方就不得不面對開播即垮的負面反饋。

慢綜改版:“以快帶慢”不是好辦法

從《拜託了冰箱》看近些年不斷出現爆款的慢綜藝,改版是無法繞開的話題。

一方面,綜N代要形成良性的商業運作,就必須要透過形式、內容的創新向資本講新故事,比如《拜託了冰箱》就專門在物料投放中提及了節目的商業增值,“以美食為切入口,覆蓋吃穿行。遊購娛的全線生活方式的沉浸式營銷……”。

《拜託了冰箱》的“七年之癢”

另一方面,面對臺網兩端迅速增長的綜藝數量和日趨同質化的節目內容,節目創作者不得不更新手段和理念,滿足年輕受眾的更高期待。

以《嚮往的生活》為例,儘管缺少同類型的競爭對手,但節目組仍努力在每一季融入新鮮元素,比如兌換食物的標準就參考了不同地域下的農耕場景。也因此,儘管“幹活-吃飯-聊人生”已經成為每季常在的流程,但種水稻、摘菠蘿、植樹甚至逛倉庫等不同內容都讓這檔節目保持了一定的新鮮度和創作張力。

上述情況表明,手握爆款慢綜IP的創作者並非可以一勞永逸地吃“老本”,只要節目有播出下一季的機會和計劃,就必須把改版、創新納入創作考量中來,也就不得不面臨改版存在的風險。

《拜託了冰箱》的“七年之癢”

細數大多數邁入系列化的慢綜藝,“以快帶慢”成為新選擇。

所謂“以快帶慢”指的是慢綜藝有意識地加快節奏或是借鑑快綜藝的玩法。比賽機制是慢綜藝常見的一種改版手段,除《拜託了冰箱》中廚藝比拼的賽制升級,《親愛的客棧》第三季直接表明要打破慢綜藝的模式,轉型為反映現實的職場綜藝,具體來說,嘉賓需要完成個人創收的KPI,否則將面臨淘汰危機。

另一種“加速”趨勢是聚焦矛盾。《中餐廳》第三季的“明言明語”,《花兒與少年》第二季的“互懟大戲”都曾幫助節目迅速出圈,收穫熱度。骨朵資料顯示,《中餐廳》第三季累計播放量達到19。6億,其中“黃曉明迴應明學”“王俊凱楊紫模仿黃曉明”等全網熱搜多達103次,而《花兒與少年》第二季的播放量(12。1億)則是第一季的十餘倍(9335萬)。

《拜託了冰箱》的“七年之癢”

需要注意的是,《中餐廳》希望透過明星經營傳遞中華美食文化,《花兒與少年》第二季定位於“人文”,但節目實際播出情況表明,文化定位已經成為嘉賓矛盾的陪襯。

以上種種,透過“以快帶慢”的方式改版綜藝,最終的結果是“越快越慢”,《拜託了冰箱》轟趴季的改版爭議意味著節目組需要用更長時間填補內容與需求之間的代溝;繼“明學”之後,開啟長江之旅的《中餐廳》第四季正在緩慢恢復上一季跌落的口碑,黃曉明本人也沒有足夠的“好感資本”去支撐他繼續維持霸道總裁的人設;而《花兒與少年》則已停播。

改版何從:尋找節目的文化核心更關鍵

固然,流量、IP、爆點是帶動綜藝話題度和播放量的催化劑,但對於一檔希望延續品牌,保持口碑的節目而言,尋找並堅守自身的文化核心更關鍵。

“我們一直在研究可綜藝化的垂直品類。當一個內容產品有屬於自己的文化核心,便有了大眾認同,它的生命力會變得非常強大。”《奇遇人生》製片人白洪羽的話或許能給所有慢綜藝的創作者一個啟發。

《奇遇人生》以“紀錄片+真人秀”的形式開啟嘉賓的探索之旅,與其他旅行類節目所不同的是,明星的旅行沒有停留在走馬觀花式的綜藝表演,而是緊扣“人生奇遇”這一主題,在時間無痕與歲月有痕、山川無垠與個體侷限的強烈反差之中迸發真實情緒。

《拜託了冰箱》的“七年之癢”

徐熙娣在拜訪非洲象孤兒院時當場撞見了生靈被肆意殺害、曝屍草原的場景,無需多言,鏡頭已經傳遞出“保護生靈”的責任觀;竇驍反覆嘗試登頂查亞峰而不得的情緒特寫,緩慢而有力地道出過程與結果之間的辯證法;諸如此類的節目特質,讓旅行背後的人文情懷進一步凸顯。

事實上,具有文化核心的綜藝節目完全可以從自身的文化定位出發,去探討創新的邊界和尺度。以“訪談+朗讀+輕解析”為主要模式的《朗讀者》就對每一季進行了規模不小的調整和升級,第二季加入了朗讀難度更大的文言文、書信等體裁,並解鎖多人朗讀、多地朗讀的新模式、新場景;第三季不僅搭建起“一平米”的朗讀亭,讓文字的解讀權迴歸大眾,還走出“一萬公里”,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聆聽朗讀的聲音,尋找朗讀的力量。

回到用冰箱開啟生活的《拜託了冰箱》,一方面,冰箱本身是承載時間和空間場景的重要載體,從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到早中晚三餐,冰箱被中國人賦予了不同場景下的多種功能;另一方面,對於生活節奏更快,飲食觀念更加不同的Z世代而言,冰箱中的食材顯然擁有講述更多潮流故事、個性價值和新消費品牌的潛力。

《拜託了冰箱》的“七年之癢”

換言之,從冰箱出發,節目組同樣可以拓展嘉賓型別的邊界、探討話題的邊界以及冰箱自帶的消費價值。以此關照更多面臨改版、創新問題的慢綜藝,不妨以余光中在《逍遙遊》中的一句話來思考更多:“科學向太空看,看人類的未來,看月球的新殖民地,看地球人與火星人不可思議的星際戰爭。我向太空看,看人類的過去,看占星學與天宮圖,祭司的夢,酋長的迷信。”

對於“坐而論道”的慢綜藝來說,想要聊得更久,聊得出彩,總須從過去的文化基因中發掘故事,釋放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