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文化有什麼不同?一個開拓進取,另一個守成心態明顯

文·段宏剛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多有趣的文化型別,比如,北方的秦隴文化、齊魯文化,南方的吳越文化,它們因為同根同源,以至於後人喜歡把它們放在一起來討論。

吳越文化是對長江以南的吳地文化和越地文化的統稱,以太湖流域為中心,包括今天的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等地。吳文化和越文化具有

“同俗並土、同氣共俗”

的特點,在歷史上經過長期交融,差異性已經越來越小。

吳地以今天的蘇南為中心,早在西周時期,就由周文王的伯父吳太伯在這裡建立了吳國,國都起初建在無錫梅村,後來遷至蘇州,吳國是以周王室的諸侯國而存在的。

吳越文化有什麼不同?一個開拓進取,另一個守成心態明顯

越地以今天的浙北為中心,歷史比吳地更古老,早在夏朝時期,就由大禹的後代以會稽(今紹興)為都城,建立了越國,是夏朝的諸侯國。

吳國和越國因為是鄰居,歷史上,他們之間經常磕磕絆絆、分分合合,有時,他們如同穿一條褲子的親兄弟,情同骨肉。有時,他們琴瑟不調,大動干戈,非要把對方置於死地不可。

著名典故“臥薪嚐膽”,恰恰就是吳國和越國反目成仇後的歷史見證。

公元496年夏,吳王闔閭仗著自己兵強馬壯,打敗其它幾個國家後,又對南方的越國產生非分之想,隨即率領大軍攻打越國。沒想到,這次他出師不利,不但沒有佔到半點便宜,還在跟越國大夫靈姑浮的作戰中身負重傷,不久後一命嗚呼。

吳越文化有什麼不同?一個開拓進取,另一個守成心態明顯

臨終前,闔閭對兒子夫差說:兒子啊,是越王勾踐殺了你的父親,你一定要報仇雪恨,要不然我會死不瞑目。

夫差牢記父親的遺囑,開始晝夜不停地練兵。兩年後,夫差率領精兵強將揮師南下,把越國打得落花流水,並且活捉了勾踐。

勾踐是一個非常有心機的人,他先假裝投降,然後給吳王夫差獻上越國的國寶,並且承諾:只要吳王能饒我一命,今後我給你做牛做馬也在所不辭。

吳國大夫伍子胥勸告夫差:要小心勾踐、范蠡、文種這些人,他們可不是省油的燈,還是把他們全部殺掉,斬草除根為好。

吳越文化有什麼不同?一個開拓進取,另一個守成心態明顯

夫差不以為然,認為越國現在是國強民富,怕他們作甚?並且認定這些人已經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了,就同意了勾踐的請求。

吳國從越國撤兵後,勾踐帶著妻子、范蠡以及其他隨從,到吳國“細緻入微”地伺候夫差,每天包攬許多髒活累活。這樣幹了三年,夫差很滿意,認為勾踐對他完全心悅誠服了,就把勾踐放回了越國。

回到越國的勾踐,無法忍受這樣的奇恥大辱,就制定了一個長遠的報復計劃。他每晚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還在房梁掛了一隻苦膽懸在眼前。每天天剛亮,他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嘗一口苦膽,以此來激勵自己要奮發圖強。

吳越文化有什麼不同?一個開拓進取,另一個守成心態明顯

另一方面,勾踐以身作則,號召越國全體軍民艱苦奮鬥、自力更生,一定要讓越國重振雄風。

就這樣過了10年,越國變得非常強大,而北方的吳國因為連年爭霸,實力折損不少。勾踐乘機北上,親率大軍,經過兩次征討,最終消滅了吳國。夫差看到大勢已去,羞愧難當,悔恨交加,只能拔劍自刎。

透過分析“臥薪嚐膽”的故事,以及梳理吳地和越地千百年來形成的生活風俗,就能對吳文化和越文化,或多或少地總結出一些特點。

總體來說,吳文化和越文化呈現出

“大同小異”

的特點,他們的共同點主要有三個。

吳越文化有什麼不同?一個開拓進取,另一個守成心態明顯

第一,海納百川,相容幷蓄。

吳地和越地的東邊都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境內又有長江、錢塘江、甌江、太湖、洪澤湖這樣優良的水運通道,所以,吳越兩地的水運十分發達,許多城鎮傍水而建,有利於跟外地產生頻繁的貿易活動,也很容易接觸到外來文化。

廣博的水域,催生了他們博大的胸懷,也造就了吳越兩地“海納百川,相容幷蓄”的地域文化特色。

到今天,吳越兩地依然是國內文化興盛、經濟繁榮的地區之一,這跟他們善於學習優秀的外來文化有直接關係。

吳越文化有什麼不同?一個開拓進取,另一個守成心態明顯

第二,善於創造,勇於創新。

吳越兩地人骨子裡都有強烈的創新意識,他們觀念開放,頭腦靈活,敢於嘗試新鮮事物,敢於超越自我,並且擁有很強的求真務實的精神。

吳越人的這些精神個性,促使吳越兩地在華夏大地上率先形成了市民階層和商品經濟,有力地推進了當地經濟、文化、商貿的繁榮。

“歷史悠久,人數最多,分佈最廣,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浙商群體,無疑是對吳越人“善於創造,勇於創新”的精神的最好詮釋。

吳越文化有什麼不同?一個開拓進取,另一個守成心態明顯

第三,尊師重教,愛惜人才。

從春秋戰國到當代,吳地和越地誕生的人才數不勝數,僅僅民國時期,就出現了吳昌碩、黃賓虹、章太炎、王國維、魯迅、蔡元培、范文瀾、李叔同、潘天壽、沙孟海、竺可楨、馬寅初、梁實秋、郁達夫、朱自清、巴金、茅以升、華羅庚、余光中、錢鍾書、徐悲鴻、吳冠中、金庸等名人,他們撐起了中國文化教育的半壁江山。

兩地之所以各行各業的人才層出不窮,跟兩地尊師重教,愛惜人才的傳統有很大關係,這個傳統從3000年前一直延續到了當代。

吳文化和越文化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

吳越文化有什麼不同?一個開拓進取,另一個守成心態明顯

其一,不同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吳人和越人不同的文化心理,在思想性格上有一定差異,吳人以精打細過好自己的小日子為目標,“守成心態”比較明顯,越人身上的進取精神、冒險精神、隱忍性格更為突出。

吳地處在太湖流域的平原地帶,自古以來就是有名的“魚米之鄉”,農業發達、經濟富足,人們生活安定,再加上距離中原較近,受中原文化的影響較深,所以,吳人骨子裡推崇偏安一隅,不習慣背井離鄉去闖蕩,求穩、守成的心態佔據了主流。

越地山區多,平原少,自然環境較差,人們需要從山區和大海來爭取生存空間,所以,越人自古養成了具有海洋文明特色的冒險精神、進取精神和隱忍性格。他們喜歡不斷向外拓展,哪裡有機會,就喜歡去哪裡大展身手,從而培育出全球聞名的“浙商”。

吳越文化有什麼不同?一個開拓進取,另一個守成心態明顯

其二,不同的地域環境,促使吳文化和越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

相對來說,吳文化的特色以精巧、細膩、典雅、柔美而著稱,像蘇州園林,蘇繡,蘇州絲綢,吳門畫派,南京雲錦,無錫惠山泥人,還有發音綿軟輕柔的吳語,都是吳文化的代表。

越文化的特色以質樸、陽剛、通俗為特色,比如,越窯、甌窯、德清窯的瓷器,紹興柯岩石刻,紹劇,都可以代表越文化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