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區明代石翁仲現存情況概述

西漢以降,歷代帝王、貴胃勳戚的陵墓前常有作為墓主等級標識而陳列於神道兩側的石刻群,包括石柱、石碑、石像生等等,它們是墓主人生前儀衛的象徵。有明一代,自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之時,即以永珍更新之勢對都城進行大規模的營造,陵寢建築亦不例外。

明初定都南京達十餘年之久,除太祖朱元璋之孝陵外,該區域內亦存有大量開國功臣及高官勳戚的墓葬。綜而觀之,明代帝王陵墓神道石刻在恢復“唐宋之制”的基礎上,對神道石刻的種類與組合進行了明顯的調整。

彼時,伴隨明代帝陵石刻制度的確立,明代勳戚乃至品官墓前神道組合亦趨定式,喪葬等級與禮制明確,而神道石刻中石翁仲的數量與類別亦決定了官員等級之高低。

故本章將詳述南京地區明代墓葬前所置神道石刻,尤以石翁仲的現存情況為主,以期為後續之討論做一鋪墊。

南京地區明代石翁仲現存情況概述

皇陵前石翁仲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開國至思宗朱由檢殉國,先後傳十二世,歷十六位皇帝,計皇陵十九座。洪武期間以南京為中心的京襲地區即營造有三處皇陵,其他,有位於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是自明成祖伊始至明毅宗十三位明代皇帝的陵寢總稱,其中長陵前所設神道石刻為十三陵所共用。又有位於北京海淀的景泰陵,為明英宗弟代宗朱祁鈕之陵園。位於湖北鍾祥的明顯陵,為明世宗朱厚熄為其父母所建合葬陵。因本文研究物件所限,本節僅著重討論南京地區明孝陵神道石翁仲的現存情況。

明孝陵,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與皇后馬氏的陵寢,位於今南京鐘山西南麓獨龍阜下。有必要說明的是,孝陵陵域以東亦有朱元璋長子朱標之東陵川,總體佈局與孝陵相似,但規模與之較小。由於受傳統歷史觀唸的影響,加之建國以來東陵陵寢建築早己湮滅無際,東陵的歷史地位長期為人們所忽略。實際上,自明迄清,朱標曾三獲“帝號”,東陵具備“帝陵”的文化地位毋庸置疑。而據考古發現,東陵前未設有單獨的神道石刻,又因東陵與孝陵位於同一陵域內,故其當與孝陵共享主神道一組,這也為後來的明十三陵所效仿。

王侯墓前石翁仲

明初定都南京十餘年之久,此間開國功臣除少數歸葬故里外,餘下大都賜葬於南京城郊,與孝陵、東陵一同構成了明初帝王陵寢的宏大體系。其中屬王一級別者有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寧河王鄧愈、黔寧王沐英、淳泥國王麻乃惹加那乃等。南京地區也是明初公侯的重要集葬地。

目前來看,段後封公且墓葬前遺存神道石翁仲者有海國公吳禎、江國公吳良、薪國公康茂才、皖國公仇成等。明代公侯品秩視同一品《大明會典》對於公侯墓前神道石刻組合型別亦有定製。

南京地區明代石翁仲現存情況概述

歷經數百年的歲月剝蝕與人為毀損,這些墓葬雖己不可觀全貌,然墓前神道石刻至今仍儲存相對完好,皆有跡可循。今就明代王公侯墓前神道石刻予以介紹,尤以石翁仲為甚。

封王者,如明魏國公贈中山王徐達墓神道石刻,明鄂國公贈開平王常遇春墓神道石刻,明曹國公贈岐陽王李文忠墓神道石刻,明衛國公贈寧河王鄧愈墓神道石刻,明西平侯贈黔寧王沐英家族成員墓神道石刻,明西平侯贈黔寧王沐英家族成員墓神道石刻,悖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乃墓神道石刻。封公侯者,如明江陰侯贈江國公吳良墓神道石刻,明靖海侯贈海國公吳禎墓神道石刻,明安慶侯贈皖國公仇成墓神道石刻,明贈薪國公康茂才神道石刻。

品官墓前石翁仲

其他品官墓前神道石刻在南京發現的有贈中軍都督金事李傑墓神道石刻、戶部尚書周金家族墓神道石刻、兵部尚書兼右金都御史王以肪墓神道石刻、南京刑部尚書張煊墓神道石刻。

時代變遷,歲月銷蝕,這些墓葬的地面建築或多或少己湮沒無跡,但部分神道石刻至今仍儲存相對完好,成為探究明代石刻藝術、禮制變遷的重要實物憑證。以下將對這些品官墓前仍存有的明代神道石刻尤其石翁仲情況予以介紹。

南京地區明代石翁仲現存情況概述

明贈鎮國上將軍、都指揮使李傑墓神道石刻,原位於南京中華門外雨花村,今移至雨花臺風景區東北角,與二忠祠相鄰。尚存石龜跌神道碑一通、石馬二、石羊二、石虎二、石武將二。兩尊石武將造型、衣冠相似,高2。 3米。皆無須。頭戴獸首兜鑑,兜體在眉心處呈銳角,用帶自耳後垂於領下呈“八”字形繫結虛懸,頂插長纓,字尾頓項,左右兩側嵌護耳。內著盤領寬袖袍衣,外著山紋甲衣。肩部系以分隔頓項與肩甲的雙層披肩,肩巾呈“八”字形繫結於胸前,披肩後部飾散答花紋。

明南京刑部尚書張煊墓神道石刻張暄,字廷璽,江浦(今南京浦口)人。正統七年進士,授刑部四川司主事,先後任吉安知府、廣東右、左佈政史、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南京刑部左侍郎、南京刑部尚書等職。弘治七年九月卒,南京工部營造其墓域於江寧縣安德鄉唐家山,弘治九年六月啟張煊妻劉智墓獷,將二人合葬。張煊墓今位於南京雨花臺區鐵心橋街道馬家店社群中心附近。2019年為配合京滬鐵路建設而發掘,墓前有其後人於2010年所立新碑,碑中刻“大明刑部尚書煊公暨夫人神座”。

20世紀30年代朱鍥先生在《金陵古蹟圖考》中將張暄墓列為佚名墓。時至今日張煊墓神道石刻僅存石文臣、石馬、石龜跌各兩件。早在1999年這組石刻便己遷移至太平門外白馬石刻公園內,但長期以來被定為宋代失考墓石刻予以展示。

失考墓前石翁仲

南京近郊散佚著大量明代無主墳墓與零散石刻,其中亦有儲存較為完好的神道石翁仲,如吉山失考墓神道石刻、姚南村失考墓神道石刻、五塘村失考墓神道石刻、泥塘村失考墓神道石刻等。

南京地區明代石翁仲現存情況概述

板倉苗圃失考墓神道石刻位於南京紫金山北麓、太平門外板倉村附近。由於年代久遠損壞較為嚴重,現僅存一對石馬、一對與石馬相連的控馬官、一對石武將。該組石刻位於農戶院落附近,儲存環境較差,石武將下肢埋於土中。

苗圃失考墓目前並無確切墓主及相關資料記載,因其石翁仲造型與明初功臣墓前神道石刻頗為相似,至少當為公侯一級。姚南村失考墓神道石刻今位於南京雨花臺區西善橋街道岱山姚南石刻公園內,神道石刻後部為一帶低矮的連綿小山丘,自南向北依次存有石羊、石虎、石麒麟、石馬、石武將、石文臣各一對。關於姚南村失考墓的墓主,有學者認為是常遇春的八世孫常玄振抑或常遇春的次子開國公常升。

然而也有學者認為姚南失考墓墓主當為武宗時期的一群南京宦官。吉山明代失考墓神道石刻,今位於南京市江寧區谷裡街道吉山社群左墅村一農戶後院。現存石武將一對,石馬一個,皆高大華麗。吉山失考墓神道石武將儲存較好,其服飾、配飾、面目、神態等雕工精美極致,為南京地區神道石翁仲之佼佼者。

五塘村失考墓即朱楔先生在書中標註其地點位於“幕府山陽磚塘”,但今天幕府山南面並無叫磚塘的地方。據南京市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邵磊先生推測,五塘村位於幕府山南麓,該墓位於五塘村一個叫磚塘的地方。古代地名或村名多以其地所有的物象來命名,就“磚塘”來看,這應該是一個用磚圍砌的水塘,但古人用磚圍砌水塘顯然是難以想象的,很有可能此“磚塘”乃古墓被盜或坍塌後地勢不平蓄水而成。

南京地區明代石翁仲現存情況概述

結語

本文即以南京地區明代墓葬前的石翁仲作為研究物件。透過蒐集並整理南京地區明代石翁仲材料,參照《大明會典》、《明史》等文獻對南京地區明代石翁仲的使用及形制、雕鐫藝術、服飾紋飾等特點進行了綜合研究,學習相關知識,可以幫助後人對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有一個更深的瞭解。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