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天才科學家掌舵,三年半累虧30億,第四正規化衝刺港股IPO

38歲天才科學家掌舵,三年半累虧30億,第四正規化衝刺港股IPO

繼曠視之後,又一家AI獨角獸企業衝刺港股IPO,背後則是一個80後科學家的創業之路。

北京時間8月13日晚,企業級AI PaaS平臺研發商、人工智慧(AI)平臺公司“第四正規化”正式向港交所主機板提交上市

申請

,衝擊港股IPO,高盛、中金公司為聯席保薦人。

此次港股IPO,所籌集的資金所得淨額將在未來三年圍繞其AI平臺展開,具體包括加強基礎研究、技術能力和產品開發,擴充套件產品、建立品牌及進入新的行業領域,以及尋求戰略投資和收購機會等。

事實上,在AI行業以外,很多人可能鮮有聽過“第四正規化”。其實,這家11輪融資近百億的AI獨角獸公司,主要為企業端服務,更聚焦決策型AI領域,為零售、金融等行業提供以平臺為中心的AI解決方案。以金融、零售等行業為例,第四正規化研發的AI技術解決方案成功幫助銀行提高反欺詐識別準確率,幫助零售商預測銷量並制定精準營銷策略,幫助製造商最佳化質量控制,及幫助能源公司檢測和預防裝置異常和故障。

第四正規化能夠成立七年衝刺IPO,都要歸功於一位曾獲計算機程式設計界“奧林匹克”ACM世界冠軍的80後天才科學家掌舵。2014年,戴文淵從百度、華為辭職後,與其導師、國際AI界華人學者楊強博士,其妻子,同時也是紅杉資本中國基金投資合夥人吳茗(Phairy Wu)等人成立了“第四正規化”。如今,作為控股股東,戴文淵與僱員激勵平臺等共同控制已發行股本總額約41。18%。

此後幾年,隨著AI技術這一概念從高光走到低谷,第四正規化選擇的是所有創業AI公司中最難的一種商業模式,並且最近三年半依然累計虧損高達30。27億元人民幣,2021年上半年營收則達到7。88億元。

如今,38歲的戴文淵即將迎來人生第一個IPO。

三年累虧30。27億元,研發費用佔七成

招股書中第四正規化對2018年至今的財務業績資料進行了詳細披露。

招股書顯示,第四正規化營收規模逐年增長

,在2018年、2019年及2020年的營收分別為1.28億元、4.60億元、9.42億元;2021年上半年,該公司收入為7.88億元,已接近2020年全年水平。2019年及2020年的全年營收同比增幅分別為259.7%、105.0%。公司稱營收增加主要是由使用者群擴大和使用者支出增加。

然而,第四正規化依然沒逃離AI行業的“虧損魔咒”。

招股書顯示,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以及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第四正規化分別產生虧損淨額人民幣3。72億元、7。18億元、7。50億元及人民幣11。87億元,

三年半累計虧損30.27億元。

招股書還顯示,報告期內第四正規化經營虧損分別為3。36億元、5。51億元、5。60億元及8。57億元。而扣除以股份為基礎的非現金薪酬影響後,公司經調整經營虧損在同期分別為人民幣2。13億元、3。18億元、3。86億元及2。53億元。

第四正規化表示,虧損淨額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產生:“1、用作開發並提升我們解決方案及技術能力方面的研發開支;2、用作增加品牌知名度及擴大使用者群的銷售及營銷開支;3、一般及行政開支,主要歸因於向僱員支付的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4、與授予投資者若干優先權有關的贖回負債利息開支。由於其仍然處於商業化的相對初期階段,一直專注於持續最佳化我們的解決方案及擴大我們的客戶群。”

此外,第四正規化還在2021年上半年進行了大筆投資業務,收購廣州健新、收購上海伊颯海及理想科技增資,總金額高達3.98億元——上半年公司營收的一半。

2021年3月29日,第四正規化以總價人民幣1。98億元收購廣州健新剩餘66%的股權。並且已經取得了所有適用監管批准。目前,第四正規化北京已向健新賣方支付約人民幣1。56億元,餘下的將按購股協議分期支付,購股協議訂明最後一期付款時間為廣州健新2023財政年度發出合併財務報告後20個營業日內。

2021年6月20日,第四正規化以對價2億元人民幣,透過齊連旭、邢翠霞及上海炳火明處購買伊颯海的100%股權,最終透過三方購買理想科技的股權,因為伊颯海持有理想科技的49。38%股權。收購及增資完成時,第四正規化將合共持有理想科技54。44%股權。根據收購協議,目前已於6月23日向相關市場監督管理局辦妥登記手續,還有8000萬元需分期支付,預計將在理想科技2024財政年度發出合併財務報告後15個營業日內到賬。

那麼,為何第四正規化要買這兩家公司?

招股書顯示,廣州健新是一家能源及電力行業智慧平臺及解決方案商,而理想科技是提供IT運維管理產品及解決方案商,都是垂直賽道的企業代表,最終其希望實現IT運維管理與AI應用的深度結合。

毛利率方面,

第四正規化整體毛利率從2018年的42。7%增至2019年的43。5%,並於2020年進一步增至45。6%,在AI行業處於平均水平。

在研發費用投入上,

在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第四正規化研發費用分別為1。93億元、4。16億元、5。66億元及5。78億元,

佔同期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51.2%、90.6%、60.0%及73.4%。

對此,第四正規化在招股書中表示:“我們經營的行業受到快速技術變革的影響,在技術創新方面一直快速發展。我們需要在研發方面投入大量資源(包括財務資源)以引領技術進步,從而使我們的解決方案保持市場創新力及競爭力。因此,我們預計我們的研發費用將持續增加(以絕對金額計)。我們過去曾產生虧損,且可能無法實現或隨後維持盈利,而此部份乃由於在研發作出的重大投資。”

陰差陽錯與AI結緣,支柱業務收入佔比超6成

戴文淵與AI的結緣故事要起源於16年前,最初有點像陰差陽錯。

2005年,戴文淵獲得了ACM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世界冠軍——這項大賽號稱彙集了全球智商最高的人、由美國計算機協會(ACM)主辦、被稱為計算機界“奧林匹克”。一般描述是“入門之後基本拿獎靠智商,拿到銀牌就能成為offer收割機”。

那會,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繫有一個實驗班,學生大三就可以按個人喜好選擇實驗室。戴文淵在外備賽,等結束時,像圖形學(即CG)等熱門方向都選完了,只剩下冷門的AI技術沒有人選。“那個年代,沒有人相信AI能做成。畢業以後,成績好的能當個老師,成績不好那就算白學了。”戴文淵曾這樣調侃當時的選擇。

因禍得福,他因此結識了AI領域內一位頂尖的華人學者——當時,在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並無與此相關的師資,系裡便將戴文淵作為訪問學生推薦到了中國香港科技大學,師從計算機系教授、華人界首位國際AI協會院士楊強。

翻開戴文淵經歷可以發現,如果繼續留在學術界發展,他應該會是持續登頂學術高峰的科學家:全世界首個提出“非監督遷移學習”概念的人,開創了“非監督遷移學習”這一重要研究方向,獲得過中國智慧科技界最高榮譽“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而在機器學習子領域遷移學習,他更被認為是該領域的全球領軍學者,單篇論文被引用次數全球排名第三。

楊強教授曾這樣形容他: “戴文淵是全世界最優秀的青年學者之一,是產業界、特別是中國產業界AI落地的傑出代表,對AI領域的發展幫助極大。”

但最終,戴文淵走上了創業之路。2015年,戴文淵創立了第四正規化。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及執行合夥人沈南鵬在第一輪就投了第四正規化。那是在2015年,當戴文淵把所有要幹什麼都說完之後,沈南鵬問,“你有什麼問題想問我的?”戴文淵就問,你怎麼看待我們做的這個事情。現在回憶起來,戴文淵依然記得當時沈南鵬說,“我其實不太關心你們做的是什麼。在創業的初期階段,相較於具體的業務,我更關心你的團隊。”

紅杉投資看人。因為沈南鵬和戴文淵是校友,二人都曾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並且,戴文淵還有帶領網際網路公司團隊的經歷。2009年,戴文淵加入百度,擔任廣告變現演算法核心負責人、百度鳳巢系統總架構師,幫助百度建立機器學習驅動業務的能力。2014年,他轉戰華為,擔任諾亞方舟實驗室主任科學家,讓AI技術應用於電信、金融等產業。

創立第四正規化之初,戴文淵和團隊希望做一個更高效的工具級產品,讓AI技術工具幫客戶在一兩個月內快速建立大資料分析能力,但很快發現這並不可行。“拜訪金融行業客戶,發現它們的需求特別分散,一個企業內就有好幾百個場景。”戴文淵發現,AI所能覆蓋到的應用比他們想象的要多好幾個數量級,不可能由一家公司去做。

隨後,團隊便進行了思路的轉變,2016年7月開發了一個能夠讓非專業人士使用的機器學習平臺——先知。用戴文淵的話說,就是一個完全不懂技術的小白,透過運用此資料架構平臺,大概經歷2周的時間,就可以成為一個AI專家。

2020年,第四正規化釋出了企業級AI作業系統Sage AIOS、自動化AI生產力平臺Sage HyperCycle ML、線上化智慧運營系統天樞、以及全新AI算力平臺SageOne。戴文淵想透過這些產品,構建一個AI時代的“Windows作業系統”,讓人人都可以在該系統上便捷的調動AI能力。

2021年6月,第四正規化推出了企業級人工智慧應用商店,亦推出了開源資料庫OpenMLDB,旨在為機器學習推動的應用實現資料正確性和效率。

如今,第四正規化旗下產品包括Sage AIOS、配備無程式碼開發工具的HyperCycle系列、以及配備低程式碼及無程式碼開發工具的Sage Studio系列等,覆蓋了從算力、作業系統、生產平臺到業務系統的全棧AI產品矩陣。

招股書顯示,其先知平臺及應用產品產生的收入在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分別為523萬元、2.54億元、6.19億元;2021年上半年為3.76億元,較2020年上半年同比增長91.5%。2020年該業務收入佔比達到65.7%。

此外,

公司還提供即用型AI應用,使用者可直接部署並用於最佳化他們的營銷、風控、運營等業務環節。亦幫助使用者在先知平臺上開發定製化的AI應用,以滿足他們的特定業務需求。

38歲天才科學家掌舵,三年半累虧30億,第四正規化衝刺港股IPO

根據灼識諮詢報告統計,在以平臺為中心的決策型中國AI市場份額中,第四正規化排名第一(以2020年收入計)。

客戶方面,

第四正規化服務的代表行業包括金融、零售、製造、能源電力、電信及醫療。在2020年為47家財富世界500強企業及上市公司(即標杆客戶)提供服務。根據招股書,透過建立深入的合作及有效地解決其需求,標杆使用者的淨收入擴張率在2019年及2020年分別高達250%和167%。

在能源製造業,第四正規化與寧德時代達成戰略合作。其中,寧德時代正尋求升級工廠並以AI技術確保產品的安全性,藉此保持競爭優勢。第四正規化提供先知平臺作為其大規模AI應用的主要基礎設施、支援多項AI應用場景,此外還對產品安全進行以AI驅動的預測性分析。

剛募資7億美元,紅杉與創新工場為股東

2021年1月,第四正規化公佈了D輪7億美元融資,為2020年來AI技術領域披露的最大單筆融資。

第四正規化股權架構(來源:招股書)

第四正規化股權架構(來源:招股書)

自2015年開始,第四正規化共完成11輪融資,投資方為國開、國新、中國建投、國壽、中信、三峽、保利、光大、西城區母基金等國有資本;紅杉中國、博裕、春華、厚朴、松禾、高盛、創新工場、思科、聯想等均參與其中,堪稱豪華。

此外,第四正規化也是第一家由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五大國有銀行投資的創業公司。

2015年8月,第四正規化完成由紅杉中國180萬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

2016年11月,第四正規化完成A-2輪數百萬美元融資,由創新工場、紅杉中國、峰尚資本參與投資;

2017年12月,公司完成B輪融資,元生資本、眾為資本領投,光控眾盈資本、昊翔資本、領渢資本跟投;

2018年1月,公司完成B+輪融資,由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參與投資;

2018年12月,第四正規化完成10億元人民幣的C輪融資,由國新啟迪,保利資本,三峽鑫泰基金,中信證券,紅杉中國,中國農業銀行,交通銀行,渤海中盛等參與投資;

2019年4月,第四正規化完成一輪戰略投資,由廣州越秀產業基金,金石投資,睿浤投資等

2019年7月、12月,第四正規化完成C-1、C-2輪融資,引入思科中國、信銀(香港)投資有限公司、農灣投資、松禾資本等;

2021年1月,第四正規化宣佈完成7億美元D輪融資,由博裕資本、春華資本、厚朴投資領投,並引入國家制造業轉型基金、國開、國新、中國建投、中信建投、海通證券等戰略股東,紅杉中國、中信產業基金、高盛、金鎰資本和方源資本等財務投資機構。

2021年4月、6月,第四正規化引入中移股權基金以及海南元風尚兩個股東,所認購/購買註冊資本分別為44。69萬元和3。44萬元。

不過,儘管第四正規化引入了超過23家投資機構,但其中未有控股股東,甚至五大銀行也未在第四正規化中擔任董事和管理職務,戴文淵妻子吳茗也不在這一名單中。根據招股書顯示,戴文淵是持股比例最高的控股股東,與僱員激勵平臺等共同控制已發行股本總額約41。18%。

目前,第四正規化的董事會上由11名董事組成,包括三名執行董事、四名非執行董事及四名獨立非執行董事。其中,執行董事包括戴文淵,首席研究科學家陳雨強,公司CFO兼副總裁於中灝;非執行董事包括公司聯合創始人楊強,紅杉中國沈南鵬,博裕資本顧問的竇帥,春華資本合夥人張晶;獨立非執行董事包括小米集團戰略投資部管理合夥人李建濱,廈門泛泰創業投資管理董事劉持金,圖森未來聯合創始人侯曉迪,IEEE終身院士倪明選。

其他高階管理層包括:戴文淵,總裁裴沵思,陳雨強,公司首席架構師胡時偉,於中灝,主任科學家兼副總裁塗威威,副總裁鄭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招股書中,第四正規化特別提及了即將在9月1日起施行的《資料安全法》對其的影響。

作為中國第一部有關資料安全的專門法律,《資料安全法》規定進行資料處理活動的實體及個人的資料安全義務。第四正規化表示,由於該等意見為新頒佈,且概無就該等意見作進一步解釋或提供詳細規則及法規,可能影響公司如何設計資訊科技系統、如何營運業務及其業務合作伙伴如何處理資料,並可能會對其解決方案的需求產生負面影響。為遵守該等法律法規、滿足客戶有關自身遵守適用法律法規的需求及建立和維持內部合規政策,第四正規化可能會產生龐大的開支。

第四正規化強調,目前該公司已採取多項措施以確保法律合規,然而有關隱私及資料保護的法律法規通常複雜且不斷變化,存在不確定因素。若無法遵守當時適用的法律法規,或解決任何隱私及資料保護問題,有可能會損害公司聲譽、阻礙現有及潛在客戶使用公司解決方案,並可能使其承擔重大法律、財務及營運後果。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林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