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理性看待“西妥昔單抗面板不良反應”那些事兒

科普文|理性看待“西妥昔單抗面板不良反應”那些事兒

隨著靶向精準治療的發展,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單抗已成為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使得結直腸癌的治療方式得以升級,給晚期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帶來更大的臨床獲益。提到為結直腸癌患者帶來最大獲益的精準靶向藥物,莫過於西妥昔單抗(cetuximab,愛必妥),這款藥物2004年2月於美國FDA批准用於晚期結直腸癌,2006年7月登陸中國,為成千上萬的結直腸癌患者帶來了希望。2019年9月18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批准西妥昔單抗用於RAS基因野生型轉移性結直腸癌一線治療。

但部分結直腸癌患者出現使用抗EGFR單抗藥物治療後,腫瘤負荷明顯減小的同時卻出現了面板不良反應——如丘疹膿皰型皮疹、面板乾燥瘙癢、甲溝炎、毛髮異常和粘膜炎等,這些症狀可能給部分患者的生活帶來了一些影響,影響了患者治療的依從性。那麼面板不良反應與療效是否有相關性呢?今天,小編結合FIRE-3臨床試驗結果,為大家揭曉這一謎底。

01

面板相關不良反應與治療療效相關

FIRE-3臨床試驗,研究者將治療3個療程內觀察到的西妥昔單抗相關面板毒性(Cet-ST)患者(181例)分為兩組——0-1級和2-3級。透過研究資料,我們對西妥昔單抗組發生不同級別面板不良反應的患者療效進行對比。發生2-3級面板不良反應與發生0-1級面板不良反應的mCRC相比,2-3級mCRC患者的PFS和OS分別可多獲益

3.3月和14.7月

(表1)。這表明,治療3個療程內發生2-3級面板不良反應的mCRC或許能有更長時間的生存獲益。

科普文|理性看待“西妥昔單抗面板不良反應”那些事兒

表1 化療+西妥昔單抗治療後面板不良反應嚴重程度組別間的療效結果

02

抗EGFR單抗藥物治療導致

面板不良反應的原因

抗EGFR單抗可透過“精準”定位發生突變的EGFR基因,來“遏制”腫瘤細胞生長。但靶向藥再“精準”,也會不小心誤傷正常的EGFR基因。這就好比一個“神射手”,就算次次都能“正中靶心”,總免不了有幾次失手,這就導致一些毒副作用,主要反應為面板不良反應,臨床上的發生率約80%。但事實上,大部分發生的面板不良反應都屬於級別比較輕的。如果在發生不良反應之前做好保溼防曬則可以有效預防面板不良反應的發生。在接受抗EGFR單抗治療的mCRC中,面板不良反應(尤其是丘疹膿皰型皮疹)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與腫瘤靶向治療的臨床療效和生存率有關。

03

面板不良反應具體都有哪些

皮疹

皮疹是最常見的面板反應。主要為出現在頭面部、上胸部和背部的瘡樣皮疹(又稱丘疹膿皰型皮疹)。發生率約為 60%-90%,其嚴重程度與抗EGFR 單抗的用藥劑量有關。

科普文|理性看待“西妥昔單抗面板不良反應”那些事兒

表2 抗EGFR單抗治療相關的丘疹膿皰型皮疹的嚴重度分級

面板乾燥及瘙癢

接受抗EGFR單抗治療的患者中,約35%的患者會出現面板的頑固性乾燥,往往在治療後期出現,尤其在原有丘疹膿皰型皮疹的部位,表現為面板的乾燥、瘙癢和脫屑,可逐漸演變成慢性乏脂性溼疹,可伴疼痛性的手足皸裂。

甲及毛髮改變

治療數週至數月後,10%-20%的患者可出現甲及甲周的改變,可表現為急性甲溝炎(甲襞的紅腫壓痛)、甲周的滲液和出血,可出現類似化膿性肉芽腫的皮損;伴有甲板的點狀凹陷、變色和甲缺失等。毛髮的異常相對少見,多出現在治療2-5個月後,主要表現為睫毛粗長和頭髮細軟蜷曲等。

西妥昔單抗獨特的作用機制,不但給結腸癌患者帶來很好的治療效果,同樣也引起常見面板毒性的發生,在應用3個療程內的面板毒性或能預測其療效和預後。患者朋友們需要了解,西妥昔單抗引起的皮疹發生率高,八成以上患者都會出現,但這一現象和療效改善相關,因此只要堅持用藥,同時做好面板毒性管理,就能在不影響生活質量的情況下收益療效。當然,面板毒性只是與群體療效相關的一個指標,不出現皮疹並不代表沒有療效,隨訪過程中的臨床影像學和症狀緩解情況,是確定最終療效的客觀標準。

總而言之,面板不良反應的發生往往預示著抗EGFR單抗治療的有效性,我們要重視它,但不必懼怕它。隨著《共識》的釋出,希望腫瘤患者們在接受抗腫瘤治療時也能保持更佳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