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中國

我們本來生活在同一個中國,但很多時候,卻未必。

東京奧運會中國代表隊首金、18歲少女楊倩正在東京為國拼搏時,並不清楚微博上山呼海嘯的謾罵。有好事者從一年前的故紙堆,找出她的幾張球鞋照片,斥她為“跪族”。

事件發酵至今,連俠客島都看不下去了,今天直接在公號頭條發聲:

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中國

你能猜出這些人到底是啥心思嗎?

一場1小時達201。9毫米的降雨,讓鄭州這個一千多萬人口的新一線城市,頓成一片澤國。

7月20日傍晚,當洪水漫過鄭州地鐵5號線的擋雨板之際,微博熱搜上最熱的前3條,卻依然還是吳亦凡的緋聞。

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中國

最誇張的時候,熱搜榜前20名中,有11個都由吳亦凡製造。

在微博上,從來沒有一箇中國人像吳亦凡這個加拿大人獲得如此持久狂熱的關注。

直到7月20日晚間,5號線數百名乘客已經在齊胸深的洪水中熬了幾個小時,#河南大雨#的熱搜條目才姍姍來遲。

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中國

這就是微博上的中國:當越來越多的人為大雨中掙扎求生的同胞揪心時,微博主導的熱搜卻告訴世界,更多人更喜歡在吳亦凡的瓜田裡互相撕扯。

人世間的悲歡並不相通,很多時候,你甚至搞不清楚究竟哪一個才是“真”的中國。

這可能也是輿論場的常態:不同層面、不同維度的“中國”,或真實存在,或僅憑感知,或自我對映,甚至憑空想象……但要說最能折射“情緒中國的”,則非微博莫屬。

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中國

中國存在許多輿論場,微博是最獨特的一個。

正常的社會本應有眾多的輿論場,針對不同的興趣點,不同的人群……

在網際網路互動時代,它們被具現在一個一個的App應用、每一個被細分的話題中。

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中國

抖音、微博、微信、百度……擁有最多活躍使用者,最大的流量,它們也就自然成為最大的輿論場。

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中國

但微博的獨特之處是,它的互動是最直白公開,只有話題設定,而沒有情緒過濾與取捨。一切都那麼赤裸裸、血淋淋。

微博幾乎每一個熱門話題都會伴隨著大鳴大放的辯論,人人都能參與,人人皆可見。

抖音是靠精確的演算法把志趣相投卻可能遠隔千里的人聚攏到一起,微信、QQ天然就是按照遠近親疏來劃圈子,

微博則和它們都不同,對任何一個人而言,它都有著最大的隨機性和自由度

這使得微博的輿論場有以下突出特點:

1,情緒化

前段時間,新華社在微博上報道了86歲高齡的科學家趙煥庭的事蹟:

他每天凌晨4點多起床,每天工作10至12個小時,沒有節假日和週末。

官方報道推崇的是老一輩科學家的敬業,但在評論區收到點贊最多的評論卻是:

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中國

對微博網友來說,不需要什麼邏輯,只需要有什麼人可以用來恨,便可以蔑視任何價值。

2,圈層化。

5月30日,#俞敏洪稱年輕人不能躺平#上了熱搜,起因是,俞敏洪在青年企業家峰會上提到,要激起奮鬥精神,不能佛系,要不國家未來靠誰?

評論區是這樣一種風景:

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中國

沒有傾聽、辨析,更沒有論證,情緒爆表的人,觀點往往出其一致。

3,極端化

比如,在開放三孩的討論中,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小強發表言論稱,現在的家長對孩子要求太高,和“把希望寄託在一個孩子身上”有很大關係。如果有三個孩子,恐怕家長的心態會好很多,也許三胎真的能拯救家長們的教育焦慮。

然後留言區赫然是:

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中國

和抖音、微信的評論區往往要經過甄別篩選不同,微博的評論區或許是最直抒胸臆,恣意放浪的。

這種更加隨心卻不用負責任的輿論場,難免淪為最分裂、極化的無主之地。

在這裡噴、噴、噴是最容易的事。

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中國

是什麼讓微博如此不同?

首先,人不輕狂枉少年肯定是原因之一。

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中國

這是中國移動社交使用者的一個年齡分佈圖,85後佔比超過60%,00後更是生力軍。

而微博的使用者年齡更小,據微博2018年的資料顯示,微博30歲以下使用者高達80%,22歲以下使用者佔比更高達41%。

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中國

低齡,註定他們觀察世界的方式及對現實瞭解的深度,難免缺乏穩健和寬容。

他們有自己更偏愛的東西,比如:

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中國

當70、80後關注天下大事時,90後、00後則把更多的精力、熱情給了流量明星、綜藝八卦。

他們有自己的話語方式,排在第一的需求就是,得到圈子的認同。

其次,微博是一個絕對平等的地方。

引用一句網際網路一族常說的一句自嘲的話:誰知道屏幕後面敲鍵盤的是人是狗。

從好的方面講,它激發了大眾對公共議題的參與;但糟糕的是,它拉低了公共討論的層次,使得辯論的質量不高,而且,缺少對專業和權威起碼的尊重。

根據統計,中國網民中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僅有19。5%;接近60%的網民僅有初中以下文化。

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中國

殘酷的現實是,當你以為你將要經歷一場棋逢對手、有聲有色的線上辯論賽,而顯示屏那段的,很可能只是一群暴躁的小學生和初中生。

第三,在充斥著情緒的空間中,人們基本不在乎事實。

在討論中,大多數人的論據都是基於自己根深蒂固的偏見和天馬行空的想象。

以新浪微博熱搜為例,這個在2014年推出的重要功能,如今承載了微博的絕大多數流量。

整個2020年,微博共產生了10萬條熱搜,其中有1。6萬條進過熱搜榜前十。

這些熱搜,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成為了網民們辯論的素材。

然而,在微博輿論場中,任何雞毛蒜皮都有可能被放大為立場問題。對於很多網民來說,每一場辯論都是一場戰鬥,網民們無時不刻都在站隊和對抗。

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中國

在流量經濟時代,關注即是正義。

正是熱搜功能,使微博老而彌堅,從微信、QQ、抖音搶下一片天空。

早期的微博,以140字的短訊息帶來了資訊傳遞速度上的飛躍,但終究還是PC端的產物,是部落格時代精英文化的一種延續,大V們在微博的輿論場中佔據了重要位置。

就微博的產品特性而言,其公共社交屬性依然佔據了最重要的形式,可以說是QQ空間的2。0版。

在大V離去和移動網際網路到來後,人們本以為,微博會成為娛樂明星的自留地。

然而,事實卻頗令人意外。

根據澎湃新聞美數課的調研,在2020年微博的10萬條熱搜中,有近四成是社會熱點事件。

微博作為一個話題廣場,在公共事件中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後大V時代的微博,借熱搜之東風,逐漸成為普通民眾有效提供個人訴求表達空間、創造出“及時監督和治理社會”參與感的平臺。這也讓微博開始從單純的社交網路演變為輿論漩渦的中心。在過往的歷史中,有許多社會熱點,往往是在微博上首先曝光,隨後迅速發酵獲得公眾關注。

相比之下,僅次於社會熱點的純明星類熱搜數量只佔熱搜總數的一成不到,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佔據了頭部熱搜的位置。

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中國

那麼,微博熱搜的流量密碼究竟是什麼?

1.微博官方自己就在賣熱搜位。

微博熱搜有一些固定位是對外出售的,這一點早已眾人皆知。熱搜後帶商字都是微博對外出售的熱搜位。業界一種常見的情況是,部分平臺和大型出品公司會與微博籤一些合作年框,熱搜就作為微博提供的一種資源服務。

2.第三方機構刷榜。

微博刷榜早就是業界公開的秘密。《北京青年報》的調查顯示,進微博熱搜前三名每小時只要10萬元。

3.明星資源+粉絲刷榜。

明星單純刷資料的方法大多失效後,擁有大量資源的流量明星,則成了熱搜上的常客。

在飯圈,為偶像花錢打榜早已是司空見慣的操作。而微博,也在有意無意利用流量明星的流量維護自身的基本盤。

以此次鬧得沸沸揚揚的吳亦凡微博為例。

有心者不難發現,吳亦凡的微博評論無法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只能按照熱度排列。如此一來,流量明星就可以牢牢地在粉絲幫助之下實現控評。

而在有關明星的熱搜下,粉絲賬號的比例特別高。這些粉絲應援號,能聚集起偶像的大量粉絲,有組織地將一些話題送上熱門。

如果說娛樂明星熱搜大多是粉絲的金錢遊戲,那麼社會熱點也就難免令人生疑。

任何事物都自有其規律,一些深諳微博玩法和規律的有心之人,也在炮製熱搜並收割流量。

關於炮製熱搜,娛樂界是有一套自己的心得。購買熱搜只是讓微博使用者能夠注意到這個事件,持續的討論熱度往往都要踩中符合話題點的標籤來助推完成。

這一套秘門心法,早已外傳,不再歸娛樂圈的營銷公司獨佔。

去年,一條#6歲女孩遭老師體罰吐血#的話題登上熱搜,吸引了無數網民的注意。

事件梗概是,廣州有個母親控訴學校老師在明知6歲女兒有哮喘的情況下,還罰她在操場跑1800米,導致女兒呼吸困難,大量吐血,高燒不退,神經受損。老師為了掩蓋事實,半夜對她進行威脅毆打。

微博經過發酵,引起眾多網友轉發,聲討該教師。

結果,事件真相被還原,這只是一場劉某煽動輿論企圖謀取私利的“鬧劇”。

瞄準看客吃瓜本性、利用微博極化生態、精準觸及人們痛點,操縱熱搜的人,也在操縱善良或憤怒的人。

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中國

上網衝的浪,並不會像現實中一樣經歷大浪淘沙的過程。在多數人的聲浪之下,所有人都會被毫無差別地拍死在沙灘上。

人們熱衷於Bodyshame、職場pua、家庭pua、地域歧視、兩性歧視等各種熱詞,依靠眾人之勢強迫其他人順服他們認為的所謂“正確”。微博的世界,往往是非黑即白的,與現實的複雜與幽暗大相徑庭。

在微博上,人們聚集在標籤化熱詞的大旗下,提供各種滿足自己某種內心慾望的資訊和觀點。

東京奧運會開幕第3天,微博官方就處理了涉嫌惡意攻擊的32個賬號,但是常看微博的人都知道,這屬於典型的殺雞駭猴,因為如果從嚴,又豈止32個賬號。

在0門檻的輿論場中,理智的聲音往往就是這樣被情緒和偏見所淹沒的。

在這樣兩極化的輿論場中,理智要麼屈從於情緒和偏見,要麼保持沉默,而人性中的惡隨著聲勢不斷壯大往往被進一步放大。

在最近的“河南暴雨互助超話”話題中,許多網民相互轉發求助救援資訊,但標籤卻為流量明星姓名的微博。許多粉絲借用河南暴雨的話題流量,來為自己鍾愛的明星帶熱度。

誠然,情緒化的表達,尋求網路認同的從眾心理看上去都合乎人性。

但是,當這些聲音在微博的公開輿論場上形成合力,往往會帶偏整個輿論環境,導致形成兩極對立的情形。

《烏合之眾》對此就曾有過經典總結:

“群眾從未渴求過真理,他們對不合口味的證據視而不見。假如謬誤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誤。”

在韓國,曾發生過網路言論暴力導致演藝明星自殺事件。韓國媒體調查發現,言論暴力往往具有低齡、隨性、不負責任的特徵。

為此,韓國在發達國家中第一個出臺了網路實名制,對違法企業和個人施以重懲,但讓專家和學者頗感意外的是,實名制法案的推出,對抑制網路暴力效果並不明顯。網路上的惡意帖子僅減少了2。2%。

調查還發現,上傳過惡意帖子經歷的網民中,只有30%認為實名制可以阻止他們,剩下70%的人則表示,他們對洩露真實姓名並不在意。

在公共討論本就匱乏的當下,微博本應該成為一個建設性的社會試驗場。目前被流量裹挾的亂局,只能寄希望於人群素質的提升,以及平臺去流量是從的規則,漏出更多的人性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