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開設《摸魚學導論》,千餘人選課

清華開設《摸魚學導論》,千餘人選課

我們步入社會進入職場,首先就會接觸到一個“深惡痛絕”的詞,叫“打卡”。現在國內大多數非傳統企業都是九點開始上班,最遲這個點就得去公司打一下卡,遲到了可能還會扣工資扣出勤,如果是從事的一些需要早起的行業,打卡時間可能更早。

近日,清華校內網課平臺上出現了一門《摸魚學導論》的課程引發關注。乍一看,還以為是教授畢業生上班的時候偷懶或者做與工作無關的事情。

實質上,《摸魚學導論》的發起者並不是向同學“教授”摸魚攻略,鼓勵學生偷懶、無視正當規章制度的,而是要讓更多人學會在繁忙的學業、工作之餘調劑心態、舒解壓力。

清華開設《摸魚學導論》,千餘人選課

摸魚心態其實就是“佔便宜”,從心理學看,就是人們被一種“被拋棄”或者“看不到希望”的恐懼裹挾著,看不到長遠的預期,乾脆就不抱任何期待,並對工作本身失去歸屬感,不想再付出過多努力。

上班族這群“時間管理大師們”往往能在上班的時間中擠出一半的時間來摸魚:在距離上班時間的最後一分鐘打卡,午飯時間未到就開啟各大外賣APP,工作思路受阻就去洗手間美其名曰獲取靈感,在領導視察時能夠熟練操作ALT+Tab快捷鍵切換介面,在0。1s內切換工作狀態。

面對職業“內卷化”和加班文化帶來的焦慮,年輕人一般會做兩種選擇,一是壓力下選擇躺平“佛系摸魚”,二是反對加班,痛斥996奮鬥B,而做出這兩種選擇的員工,對於企業來說,似乎都不是推動組織良性發展的驅動力所在。

工作繁重,業績不被認可,無條件加班等種種職場“痛點”讓人壓力山大,當人們無力改變時,“摸魚”成為對抗高壓工作的變通手段,透過在工作中的偷懶耍滑,實現一種自我認可的“公平正義”。

清華開設《摸魚學導論》,千餘人選課

一個沉迷於“摸魚”的員工,很難想象他能從工作中有收穫感、成就感,一個風靡“摸魚”的團隊,終會失去活力和生機,導致工作狀態的“惡性迴圈”。

這也讓企業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員工要麼拒絕努力,要麼看似努力加班,但到頭來並沒有給企業帶來實際的收益,帶來的只有逐漸高企的員工加班補償和水電費賬單。

“摸魚學”引發的關注,提醒當代的管理者們,在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上,必須建設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和績效考核方式,崇尚實幹,追求實績,公平公正,讓每一份付出都有回報,才能澄清“摸魚”的渾水,激發員工內生的驅動力。我們也希望,《摸魚學導論》能夠引發人們對自我工作狀態、身心狀態、生命狀態的思考,以對自己和對職業都負責任的態度面對每天的工作。

按照學者的解釋,所謂的“摸魚學”,更接近於積極心理學,是希望透過科學有效的手段,緩解學生的壓力焦慮,讓他們在自我放鬆中提升學習效率,享受學習與生活的樂趣。我們絕大多數人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更多是如何努力的教育,至於如何平衡學習與休息、工作與生活,一直未能上升到教育的高度。

反觀學生自發開設的《摸魚學導論》的受歡迎程度,可能表明它更接近於學生心目中的心理教育。其中一些形式和內容,或值得傳統心理學課堂予以借鑑參考。

比如課程裡面的積極心理學內容,就不是簡單地強調以偷懶為樂,而是藉助相關心理學的理論,找到人們疲倦的心理根源並實施疏導。

大學生自發建立《摸魚學導論》課程,是在主動關注並反思社會和校園裡的摸魚現象。

開課的“高老師”,提到了大學課程設定落後時代和學生需求的現狀。

從校園到職場,大家一本正經交流摸魚捷徑,往往也包含著一種自我開導的自嘲、自我解悶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