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說“紫者上,綠者次”,為什麼我們喝的都是綠芽?

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陸羽就在《茶經》裡說了:“紫者上,綠者次”,但為什麼我們現在喝的都是綠芽呢?

沒錯,在《茶經一之源》裡面,我們敬愛的陸羽老先生是這麼說的。所以很多人就將陸羽這句話奉為經典,還時不時拿出來營銷一下自家的紫芽茶。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陸羽說“紫者上,綠者次”,為什麼我們喝的都是綠芽?

▲紫芽葉

紫色芽葉怎麼形成?

先看一個現代的科學結論:茶葉中的紫芽、紫葉是受較強的紫外線照射所致,這些芽葉所含花青素較多。這是科學研究的結論,而且科學界對此沒什麼異議了。

自然界中花青素含量高的植物,大多呈紫色,例如藍莓、葡萄、茄子、紫薯、紫甘藍。

陸羽說“紫者上,綠者次”,為什麼我們喝的都是綠芽?

▲自然界無處不在的花青素

花青素,當然有花青素的好處,例如,它是純天然的抗衰老的營養補充劑,還能增強血管彈性、改善迴圈系統和增進面板的光滑度、抑制炎症和過敏、改善關節的柔韌性、抗輻射、預防近視等。

但花青素含量高的茶,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苦澀感強,而且成茶的色澤也較差。所以,我們現在製茶,一般選用綠芽綠葉,而不用紫芽紫葉。

陸羽說“紫者上,綠者次”,為什麼我們喝的都是綠芽?

▲紫娟幹茶和葉底,就不是很好看

茶學院士陳宗懋主編的《中國茶葉詞典》也這樣表述:紫芽對茶葉品質不利,尤為綠茶所忌。凡紫葉製成的綠茶,呈現靛藍葉底,苦澀味重。栽培上採取適當遮陰可減少花色素的形成,避免紫芽的發生。

陸羽結論的兩種可能

那麼問題來了,陸羽說的“紫者上,綠者次”,豈不是與現代科學研究衝突了?難道陸羽錯了嗎?不只是你我,很多研究者也曾經長期被這個問題困擾。

我們回到陸羽所處的時代和《茶經》的語境中去,有兩種分析,都是有道理的,甚至有可能兼而有之:

1、唐朝人重口味

其一,唐代製茶、飲茶方法與現在不同,唐代以餅茶為主,而且在原始散茶和餅茶的基礎上,隋唐時期創造出了加工較為精細的蒸青餅茶。

唐代以前的煮茶法,常常會新增蔥、姜、棗、橘皮之類的東西,但陸羽很不欣賞這種飲法,認為破壞了茶的真味,於是他創立了細煎慢品式的“煎茶法”,不新增繁雜的佐料,最多以鹽調味。

陸羽說“紫者上,綠者次”,為什麼我們喝的都是綠芽?

▲唐朝煎茶法

可能紫芽、紫葉中因花青素而引起的苦澀,在當時的表現被認為是“上”。當年的重口味,如今變成了小清新啊!

2、你誤會陸羽的意思啦

其二,我們來看看陸羽生活的軌跡,很多史料都證實,陸羽隱居浙江湖州苕溪寫《茶經》期間,常常去顧渚山茶區考察,因為這裡有當時最有名的貢茶——顧渚紫筍。

這應該很好理解吧?這麼近的距離,這麼有名的茶,陸羽寫書一定是繞不過去的。而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的描述,也與顧渚紫筍非常契合。

原文是這樣的: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捲上,葉舒次。好美的排比句啊……

陸羽說“紫者上,綠者次”,為什麼我們喝的都是綠芽?

▲如今,在浙江長興顧渚山貢茶院還立著

根據調查資料,顧渚紫筍茶區有90%左右的茶樹幼嫩芽葉的芽頂葉尖帶有淡紫色和微紫色,而且隨著新梢的伸展,紫色漸漸退去,綠色逐漸增加。

茶樹萌發初期呈微紫色的芽葉,嫩度好,制綠茶品質也好;而新梢生長後期呈綠色的成熟芽葉,嫩度較差,制綠茶的品質也較次,所以才有“紫者上,綠者次”。

其實,不只是紫筍茶,很多茶樹品種直至今天仍有這樣的特徵。例如,浙江的鳩坑,貴州的湄潭苔茶,福建的鐵觀音、紅芽佛手,臺灣的青心大有、硬枝紅心等等。

陸羽說“紫者上,綠者次”,為什麼我們喝的都是綠芽?

▲顧渚紫筍乾茶,紫色也不明顯

“紫者上,綠者次”之後的“筍者上,芽者次;葉捲上,葉舒次”就比較好理解了。

“筍”與“芽”都是指新梢上的嫩芽,區別在於形狀。“筍者”是早春前期剛萌發的新芽,像筍一樣肥壯;“芽者”是新梢正常葉片展開之後,生於新梢頂端的細長而尖尖的茶芽。所以陸羽認為“筍者上,芽者次”。

“葉卷”指的是茶樹新梢上剛剛初展的幼嫩葉片,其形狀仍向內捲攏;而“葉舒”是指完全展開後的成熟葉片,質地較老。因此才有“葉捲上,葉舒次”。

這麼看來,陸羽的這個排比句說的是一個話題,“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捲上,葉舒次”,並不是描述茶樹品種的芽色差異,而是表現一種芽葉鮮嫩程度與品質的比較關係。前期生長的新梢,嫩度好的芽葉,其品質也好;相反,生長後期的新梢,老的芽葉,品質也相對較次。

陸羽說“紫者上,綠者次”,為什麼我們喝的都是綠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