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茶交所茶文化分享:不同朝代茶具的對比

源自:陸羽茶交所茶文化分享小組

茶具是中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到茶具,陸羽茶交根據網友留言發現茶友最熟悉的莫過於茶杯,不過這是我們現代最熟知的器皿,中華綿延的文化使得茶具也歷經朝代的更迭變化,從茶具的變化中我們不難看出飲茶文化的變化過程。

陸羽茶交所茶文化分享:不同朝代茶具的對比

1。淺談飲茶:

茶葉在什麼時候成為日常飲料至今沒有統一的看法。

陸羽茶交所查詢《茶經》發現陸羽認為是春秋戰國時期;陳壽書中“以茶代酒”的典故認為是三國時期;而歐陽修的《集古錄》認為飲茶始於魏晉時期。

2。茶具分類:

公元前206年至8年,西漢王褒《僮約》中提到:“烹荼盡具,已而蓋藏。”是中國茶具史上最早記述茶用器具的史料。唐代茶具自從茶聖陸羽著了《茶經之後》,“茶道大行”。中國的茶,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境界。陸羽精於煎茶,認為二十四器不可少矣。陸羽茶交所也致力於弘揚茶文化傳播,將陸羽的智慧傳播分享。

如果說唐代茶具以古樸為特徵,那麼宋代茶具則以綺麗為風尚。

宋代羅大經,在《鶴林玉露》記其友李南金所說“近世瀹茶,鮮以鼎鑊,用瓶煮水,難以候視”,“以湯就茶甌瀹之”。僅從字義來看,宋代點茶和我們今天泡茶,並沒有太大的分別。可見,

點茶是現代泡茶方式的雛形,是對煎茶的改善和簡化。

宋代蔡襄的《茶錄》,只記載了九種茶器,分別是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他把茶器從煎茶所需的二十六種,減少到點茶所用的九種,喝茶方式與茶器的改革力度,不可謂不大。其中的茶甌(盞)、茶匙(茶筅)、湯瓶,是構成點茶技藝必不可少的茶器。

陸羽茶交所茶文化分享:不同朝代茶具的對比

根據唐代文學家皮日休《茶具十詠》的說法,茶具的種類包括“茶塢、茶人、茶筍、茶篇、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等。茶具的一般分類為:瓷器茶具、紫砂茶具、木魚石茶具、漆器茶具、竹木茶具、玻璃茶具、搪瓷茶具、冰裂茶具、陶土茶具等。

3。茶具與泡茶關係:

陸羽茶交所根據茶性不同提倡就泡茶的功能而言,壺形僅顯現在散熱、方便與觀賞三方面。壺口寬敞的、蓋碗形制的,散熱效果較佳,所以用以沖泡需要70~80℃水溫的茶葉最為適宜。因此蓋碗經常用以沖泡綠茶、香片與白毫烏龍。壺口寬大的壺與蓋碗在置茶、去渣方面也顯得異常方便,很多人習慣將蓋碗作為沖泡器。蓋碗或是壺口大到幾乎像蓋碗形制的壺,沖泡茶葉後,開啟蓋子可以很容易觀賞到茶葉舒展的情形與茶湯的色澤、濃度,對茶葉的欣賞、茶湯的控制頗有助益。尤其是龍井、碧螺春、白毫銀針、白毫烏龍等注重外形的茶葉,這種形制的沖泡器,若再配以適當的色調,是很好的表現方法。

【陸羽茶交所茶文化分享小組整理釋出,轉載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