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名將白起究竟為何而死?

引言

白起,又名公孫起,他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殺人最多的軍事將領,因每戰必勝,每勝必屠而被稱作“人屠”。白起終身事秦,在戰場上為秦國攻取七十餘座城池,直接奠定了秦國在天下的霸主地位,也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就是這樣一位令其餘六國聞風喪膽的戰神,最終也沒躲過“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劇結局,只留下一句“吾何罪於天而至此?”的遺言。究竟是怎樣的經歷,能讓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對自己的愛將痛下殺手,又是怎樣的心路歷程,讓一代戰神最終對命運投降?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名將白起究竟為何而死?

白起

寶劍開刃:何事三千珠履客,不能西御武安君

關於白起的出身,雖然現存資料中並沒有太多記載,但也並非無從考證。

司馬遷的《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有一句有關於他出身的記述,

“白起者,郿人也”

表明白起是郿邑(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追溯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在他的出生地郿縣,居住著一支由秦穆公時期流傳下來的大族,即孟西白(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位大將的後代)三族中的白氏家族,而白起極有可能是白氏家族中的一員。

然而名門的出身卻給不了他任何幫助,無論是孟西白三族中的白氏,還是舊日的楚國貴族,在白起出生地的年代都已沒落。商鞅變法剝奪了老氏族的特權與優先論功權,昔日公族已然凋零,白起要想發跡,只能依靠秦法中的另一項制度——軍功授爵制。

所謂“軍功授爵”,通俗一點講就是論功行賞。

《商君書·境內》中規定:“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也就是說,秦國新法的體系對普通百姓有兩點好處。

其一,凡立有軍功者,不問出身門第、階級和階層,都可以享受爵祿。

其二,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凡秦國戰士,能斬得敵人一顆首級者,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及與之相應的田宅,也可以做官,可供授受的爵位有二十個等級,從一到二十依次上升,數字越大所代表的爵位也越高。

而白起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的第一次正式亮相,即作為秦國的左庶長 ,領兵攻打韓國新城。“左庶長”位於二十等軍功爵的第十一級,這意味著在白起作為秦國將領顯著於史冊之前,至少已經親手砍下過十顆敵軍的人頭了——這十顆人頭成為了他人生的第一個轉折,從白起日後的殺敵數量來看,這個數字委實不值一提,但這卻是他在成為名將的道路上所邁出的第一步。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名將白起究竟為何而死?

出土秦簡

後世史料對白起有一個統一的評價:每戰必勝,每勝必屠。結合實際情況來看,白起“人屠”的稱號更像是當時的社會環境強加給他的——在以軍功論爵位的政策之下,上陣殺敵成為了秦國百姓實現階級跨越的唯一通路。在能臣輩出的秦國,如果不殺人,無論白起的出身如何,都不會有參與高層的政治決策的機會,更不會成為彪炳史冊的悍將。

白起就這樣憑藉著自己手中的劍,在一次次的升遷中迎來了他人生的第二個轉折。秦昭襄王十三年,穰候魏冉出任秦國丞相,一年之後,白起受他舉薦被進封為左更,率軍對抗韓魏聯軍。

如果打仗也有天賦論,白起無疑是其中的天才一類。由於史料上有關他青年時期的記載 幾乎空白,我們無從得知他究竟師從何人,又讀過哪些兵書,但可以肯定的是,白起對於 戰局的掌控遠超了同時代的其他將領——比起對前人兵書的巧妙運用,他更為人所稱道 的是,他在戰爭中的大局觀,以及“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悍勇精神。

翻開史書我們可以看到,在“白起”這個名字之後,是一長串血淋淋的戰績:

秦昭王十五年,攻魏,拔之,取大小61城。

三十四年,攻魏,拔華陽,虜三晉將,斬首13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其卒2萬人於河中。

三十六年,伐楚,引郢水而灌郢都,淹楚國軍民15萬,屍臭三月不絕,燒夷陵,楚王被迫東徙,白起因功被封為武安君。

昭王四十三年,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5萬。

四十九年,秦趙長平一戰,虜趙軍45萬,挾詐而盡阬殺之……

將這些死亡人數加在一起,總數竟高達104萬!

據梁啟超先生考證,戰國時期約有200萬人死於戰爭,其中有二分之一皆為白起所殺,這樣的比例,說他是人形核彈也不為過,而在那個打仗還得依靠人血肉相搏的冷兵器時代,削弱一國戰力最好的辦法便是殺降——人口的缺失會造成的生產力的下降,進而從根本上拖垮一個國家。

坐罪自刎: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頭

籠罩在死亡陰影下的六國對白起恨之入骨,這其中,以一戰損失了45萬人的趙國最甚。眼看白起在長平之戰後繼續指揮大軍向邯鄲挺進,身處危局之中的趙國君臣使出了一條反間計。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名將白起究竟為何而死?

長平之戰

趙王派使者攜重禮入秦,會見了秦國的新任丞相范雎,使者向范雎提出了一個陰險的假設,

“如果任武安攻下了邯鄲,消滅趙國,他自可以憑藉剿滅一國的不世軍功而位列三公,得到秦王重用,可屆時的秦國朝堂上還會有您的立足之地嗎?”(《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名將白起究竟為何而死?

《大秦帝國》范雎劇照

應候范雎作為穰候魏冉的繼任者,一上任就將魏冉從朝堂中擠了出去,而白起作為魏冉 舉薦的人,自然也為他所不容,范雎聽完這番話後即刻向秦王提出了停止進攻邯鄲,讓士兵們休整一段時間的建議,秦王接受了他的建議,離勝利一步之遙的白起因此被叫回了咸陽。

回到咸陽之後,白起便開始向秦王稱病不出。

次年九月,秦王派另一位將領王陵再次攻打趙國,直到王陵兩次戰敗,他才又想到了戰無不勝的白起。

白起卻直言此時已經錯過了滅趙的最佳時機,長平之戰過去了兩年,隨著趙國的元氣與士氣正在逐步恢復,此時攻趙,必定會招來趙人激烈的反抗,從而招至秦軍戰敗。

君臣的會面因為意見向左鬧得不歡而散——有趣的是,司馬遷在這段話後又加了兩句後續,

“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這句話我們稍後再分析,先看事情接下來的走向。

請不動白起的昭襄王被逼無奈,只能讓王齕代替王陵出兵,結果卻正如白起所料:秦國戰敗了。

白起因此說出了一句絕不該對君主說的話,

“秦王不聽臣的意見,如今結果怎樣呢?”(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秦王因此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遂自稱病篤,拒不從命。這次跟在秦王之後來的又是范雎(應侯請之,不起),在兩人都請不動白起的情況下,秦王帶著怒氣下了命令:免武安君為士伍,將他流放去陰密。

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白起接到命令之後,又在咸陽滯留了三個月,在這期間,“諸侯攻秦軍急,秦軍數卻,使者日至”,秦王卻在百忙之中抽空下了道命令,派人將白起驅逐出了咸陽。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名將白起究竟為何而死?

《大秦帝國》白起劇照

在白起行至杜郵亭的時候,范雎又向秦王說出了白起的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於是秦王更改了之前的決定,將流放改為了“賜劍”,令其自裁。

蓋棺定論:自古功成禍亦侵,武安冤向杜郵深

一代戰神至此便折死於自己的君王之手。有人認為,白起之死的起因是秦王聽信了範睢的讒言,從而導致了將相不和,君臣有隙。從這個角度去看,範睢的確是害死白起的直接兇手,秦王則是幫兇,可若將他們視做三個活生生的人,從人性的角度去分析,這個結論就顯得太過武斷了。

先說範睢,他提出撤軍時的心理很好理解。作為秦王三跪求來的能臣(《史記·范雎蔡澤列傳》),範睢入秦後向秦王提出了兩點建議。

其一是歷史上有名的“遠交近攻”戰略,其二,是提醒秦王加強自己的王權。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名將白起究竟為何而死?

范雎說秦王

這其中的第二條建議,直接使他站在了彼時把持朝政的宣太后的對立面,將以宣太后為首的氏族得罪了個一乾二淨,在這種情況下,秦王是範睢唯一的保護傘,範睢自己也知道,一旦失去了秦王的支援,等待他的就只能是死路一條,因此他一定要成為秦王心中舉足輕重的賢臣,好讓秦王為自己提供長久的庇護,但他很快發現,秦王身邊不只有他一位能臣,這令范雎有了危機感。

於是他借加強王權的機會順便擠走了穰候,卻沒辦法以同樣的理由對付武安君——白起是秦國的大殺器,秦王不會因為一點小錯而罷免他,找不到他的錯處,范雎只能想辦法降低白起立功的可能。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名將白起究竟為何而死?

《大秦帝國》秦昭襄王劇照

及至後來他說出“武安君不服”這種殺人誅心的話,則完全是被秦王的態度所逼迫,萬般無奈之下的求生之法。

與范雎的動機充足相比,昭王令白起撤兵完全像是未經考慮的行為,在回過神之後,他很快便認識到自己的決定恐怕是有些草率了,於是為了糾正自己的錯誤,他想命白起繼續攻趙,可在《白起王翦列傳》中,白起在此時“恰巧”就稱病了——這裡的稱病顯然不是真病了,沒人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請一個病人出兵。

白起稱病的行為與他那句“秦王不聽臣計,今如何矣!”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本質上都是一種與秦王賭氣的行為,白起一生未嘗一敗,他此番是要用一次次的拒絕來證明著自己的正確,保全自己的一世英名,他堅信秦王會體察他的忠心。但他恰恰忘了,有些東西原是凌駕在“正確”與“忠心”之上的,那便是君主的權威。

有了這個前提,讓我們再一次回顧上文——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秦王在兩次命令白起出兵未果後,都會再推范雎去請他一遍,這種做法很值得玩味,就像是秦王有意讓范雎去替他承擔下所有的過失,請求武安君原諒一般。

從史書上看,昭王一開始是不願意殺白起的,據《戰國策》記載,即便是王齕軍敗之後,秦王在盛怒的狀態中去見白起,也從未以白起的性命威脅過他,只是說,

“君雖病,強為寡人臥而將之。有功,寡人之願,將加重於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戰國策·昭王既息民繕兵》)

在這之後,哪怕他的命令又一次落空,秦王所給予白起的懲罰都只是奪爵流放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寡人恨君”顯然是一句偏私人化的表達,翻譯過來就是“如果你不去,寡人便從此怨恨你”,與後面的流刑結合起來,證明在退兵之事發生之前,秦王與白起之間極有可能是有私交的,而且交情匪淺——陌生人或是一般君臣之間是論不起愛恨的,最多能做到“君待臣以禮,臣侍君以忠”,只有當兩人以朋友相交時,“恨君”一詞才能對對方構成威脅。

有意思的是,在秦王心裡,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範睢的那句,“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但逼迫範睢置白起於死地的,卻正是秦王對白起過於寬仁的態度——以範睢的角度去想,秦王在盛怒之下都不忍心殺了白起,那麼倘若有一天他氣消,會不會再讓白起回到咸陽來?一旦白起重新做回了武安君,與白起作對的範睢會落得個什麼下場,不言而喻。

於是作為第一個建議秦王收回王權的人,範睢利用秦王的軟肋,替白起編造了一個歷代君王所最不能容忍罪名:白起在挑戰王權,他想造反!

秦王真的相信了這個理由嗎?我看未必,但是範睢的話是在上朝時當著群臣的面說出來,讓他沒有了退縮的餘地,倘若秦王在此時再不做些反應,便等於是告訴大臣們秦王軟弱,人人可欺,所以他不得不殺了白起。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名將白起究竟為何而死?

白起墓碑

如果秦王在一開始沒有聽信範睢的話去貿然收兵,而是經過自己的考慮後再做決定;如果他是在已經造成了君臣有隙的局面後儘量彌補,及時聽從白起的建議;哪怕秦王在最後與白起的拉鋸的時刻態度能再強硬一點,以白起的性命作為籌碼,都不會讓白起在短短兩三年間淪落到以劍自刎的境地——秦王的軟弱與不合時宜的寬仁,配以範睢的讒言,再加上白起寧折不彎的倔強性格,三位一體,才合成了一柄毒劍,迫使這位傳奇將領最終只能以“自刎”這樣淒涼的方式來進行謝幕。

結語

據《資治通鑑》記載,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即白起過世之後的第二年,昭王曾臨朝而嘆,應候他問他為什麼嘆氣,他說,

”今武安君死,而鄭安平、王稽等皆畔,內無良將而外多敵國,吾是以憂”。

在這一刻,許是為了警醒范雎,又或為了往昔歲月的懷念,年邁的君王仍稱已經過世的將軍為“武安君”,似乎已經忘記了兩年前正是自己親手將他貶為士伍,想借一聲“武安君”來與舊人舊事達成和解,只可惜無人應答——逝者已逝,這世上再無第二個秦武安君了!

引用文獻:

1。《商君書》

2。《戰國策·昭王既息民繕兵》

3。《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4。《史記·應候蔡澤列傳》

5。《資治通鑑·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