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健全人生三原則

陽明心學——健全人生三原則

健全人生,首先要理性面對事物,理性面對不僅是指獨立判斷和理智思考,更包括一種清明而健全的生活態度。

一、不把你做的任何事情視為手段

我們做事情之所以容易感到累,絕大多數情況是因為我們不喜歡這些事情本身,而是想要所做事情背後的東西。比如讀書是為了考大學,上大學是為了找工作,工作就是為了掙錢,活著就是為了掙更多的錢。這樣一來,我們所做的事情都成了追求別的東西的手段,所以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很少能夠體會到事情本身的樂趣和價值。因此,我們覺得讀書累,工作很累,掙錢很累,連活著都累。

事實上,我們並不是非要抱有這種看法不可。

要想活得不再那麼累,我們就必須去發現每件事情本身的樂趣和價值。比如讀書,就要體會求知的樂趣和價值,而不僅僅是為了考大學;工作,就要有意識的培養和鍛鍊各種能力,實現人生價值,而不僅僅是為了掙錢;活著,就要感受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美好,而不僅僅是為了出人頭地、功成名就。

我一個做服裝的閨蜜,她幼師畢業以後成了一個幼兒園教師,但她骨子裡非常愛美,對服裝穿搭有著獨特的審美,她就工作之餘開了一家服裝店。週末去市場選購她心怡的衣服,回來掛在店鋪讓營業員銷售。因為眼光獨特,她本身又漂亮、氣質出眾,是一個行走的活模特,所以很快她就有了第二家、第三家店,這時候她就從幼兒園辭職,成為了經營五個品牌的服裝店老闆。

朋友就是把自己的愛好無意培植成了事業,如果一開始她就把開服裝店的目標定位在賺多少錢上,那麼經營服裝不再是一種樂趣,這個過程不但沒有了樂趣,結果也不會這麼圓滿!

所以,我們讀書,可以把考上重點大學當成目標,但不能把讀書當成手段;我們工作,可以把升職加薪當成目標,但不要把工作當成手段。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像馬斯洛所說的那樣,能夠“純粹的欣賞’做’本身”,也就是“既能夠享受’到達’的樂趣,又能欣賞’前往’本身的愉快”。

二、絕大多數事情,都可以被賦予某種意義。

只要人活著,就始終要面對事情,當那些你不喜歡的事情降臨時,你可以選擇兩種態度去面對:一是抗拒、消極的心態,在處理事情過程中倍受煎熬;二是積極、坦然的心態,告訴自己接受、放下、面對,就像蘇軾、王陽明那樣,面對被貶,坦然一笑,積極面對。

有一個做期貨的朋友,一夜之間所有的財富都付之東流,站在二十六層的高樓樓頂,他給老婆打最後一個電話,老婆在電話裡說不管賠了多少錢,負了多少債,人在就好,她會一起面對,女兒也不能沒有爸爸。最後一句話擊中了朋友的軟肋。走下高樓,他對財富、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反思了自己以後,他覺得做期貨頻繁交易,即使不在這一次裡失去全部身家,也會在更多個下一次裡萬劫不復。災難來的早一些,他還有翻身的機會。

調整好心態,找了一個固定、安穩的工作,不再頻繁的交易期貨,每年只交易一兩次,卻有翻倍的收益。他說,災難是一個老師,只要你不被它打倒,你就會重新走到生活的陽光裡。

馬可奧勒留認為,當你發現有一件不幸的事情在你生命中發生時,你不要固執的認為它是不幸的,因為你可以在任何不幸和痛苦面前保持內心的自由。

他說:“記住,在任何可能使你煩惱的場合都使用這一原則,即這(發生的事情)並非是一個不幸,而高貴的忍受它卻是一個幸運。”

三、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我們之所以每天匆忙、緊張、焦慮,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總是企圖把今天必須完成的事情一次搞定。

很顯然,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我們經常會在不知不覺中,用這種過高的目標把自己搞得沮喪、疲憊、焦頭爛額。

在王陽明的門生中,很多人也會犯這種急功近利、貪多急成的毛病,所以陽明經常告誡他們要“勿忘相助”。所謂“忘”,就是修行的間斷,所謂“助”,就是“欲速不達”,拔苗助長。

要想高效,那就要當手上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心裡就只有這一件事,彷彿世界上也就只剩這一件事。這種狀態,就是佛家常講的“敬”,也是佛教常講的“定”。

陽明心學——健全人生三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