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很少聽見的“喜神”,原來如此有趣!

何為喜神?

喜神是中國的民間神,又叫“吉神”或“佳喜神”,舊時春節期間人們都有祀奉喜神的風俗,與“請財神”一般重要。

如今已很少聽見的“喜神”,原來如此有趣!

喜神與其他傳統意義上的神不一樣,它沒有具體的形象,不是一個擁有肉體具象的神明,而是一種方位。

喜神無實體,只在特定方位上。

喜神方,喜神所在的方位,是每年人們迎喜神、祭喜神的地方。

有傳說喜神位於南方,每年正月初一人們在南邊相聚;但也有人說每年喜神的方位都不同,各地都有自己的一套測定方法。

如今已很少聽見的“喜神”,原來如此有趣!

如今每逢大年初一或家有嫁娶大事時,許多地方的人們都還保留著迎喜神的習俗。

人們認為迎喜神能夠保佑萬事順利、好運連連,讓來年處處有喜。

喜神的起源與時間至今還無確切說法,但也脫不開先祖崇拜的餘韻。

據說喜神的原型是各家先祖,是人們望得先祖保佑、降福於家而形成的一種文化;而在西北地區,喜神信仰則與常年辛勤勞動的牛馬牲畜緊密相連,體現先民對家畜的虔敬與同情。

以前的人們“迎喜神”

在上海,人們將迎喜神稱作“兜喜神方”。《上海閒話》一書中有記載以前上海人們在新年子夜“兜喜神方”的場景:

除夕夜半後,滬俗有兜喜神方者。據時憲書所記載,如甲戌,有喜神在東北,則出門即向東北行,謂可遇佳運。遠近不拘,繞街一匝而返。十里洋場,素稱繁華,紈絝子弟以及富商巨賈,往往以兜喜神方為名…”

如今已很少聽見的“喜神”,原來如此有趣!

在老成都,人們迎喜神的方式與別處不同,獨具地方特色。正月初一一大早,全家人早起,互相拜完年後一起出門,遊喜神方。一般是到南門外的武侯祠,迎喜神、求吉祥,人山人海,熱鬧無比。當時許多皇帝官員也參與其中,與民同樂,盛況非凡。

如今已很少聽見的“喜神”,原來如此有趣!

而在西北地區人們迎喜神的習俗更為熱鬧。在迎喜神的當天,許多人家會帶小孩與家中家畜一起朝著喜神的方向前去。

到了地方,老年人會成為長者主持禮儀,完成祭祀活動。大人們將家畜鬆綁,讓其自由活動。小孩子負責鳴放鞭炮。在場的所有人都要放開嗓子大聲吶喊,愛唱歌者則盡情高歌。

如今已很少聽見的“喜神”,原來如此有趣!

在這個迎喜神的遊戲裡,要是能驚起一隻野兔或山雞,則被看作是最大的吉祥喜慶。要是能看到喜鵲、麻雀等小鳥也是一種好兆頭。

回家時,老人們會撿柴,取“財”,招財進寶的好寓意,也象徵著“請財神”。撿到的柴火越多,新年就能掙得越多。

如今已很少聽見的“喜神”,原來如此有趣!

還有些地區在迎喜神當天,一大清早就能聽到村裡鑼鼓喧天。人們聽見聲音就一起浩浩蕩蕩地往喜神的方位進發。到了平坦開闊的地方,人們圍成諾大的半圓向喜神所在的訪問燃香,鳴放鞭炮。

青壯的男子會搶著扛抬廟裡神像,稱之為“走像”,一般是廟裡較小可移動的神像。據說神像所到之所一年都會平安無事,因此每家每戶都會歡樂地你爭我搶,等活動結束之後再送神像回廟。

喜神傳統如今雖已較為少見,但我們依舊能從各處的文獻記載中看出,“迎喜神”確實為人們迎來了不少的歡樂,正如其名字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