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田心理療法的格言

森田心理療法的格言

森田心理療法提倡使用富有寓意的詩句、格言去治療患者,使他們豁然開朗。有時候,一句恰到好處的格言、一席短小精幹的話語會使人茅塞頓開,勝讀十年書,甚至改變人的一生。在森田心理療法治療中,格言有時候就是有這樣意想不到的效果。把適合患者的詩句、格言作為書法練習,或做成對聯貼在牆上,讓患者每天都可以看到,反覆學習、朗誦,加深理解和記憶。人的知識是有限的,特別是在沒有患病以前,患者對心理、人際交往、生活常識方面的知識不足者並不在少數,由於知識不足產生的認知偏差就可想而知了。格言、詩句可以精煉地概括一些人生哲理,看起來雖簡單,但細思量起來意義深遠。學習、補充這方面的知識,有益於改變以往不正確的行為方式。

【日日是好日】

這句格言告訴我們,一個人心境的好壞與認識問題角度有關。我們如果懂得每天都去看到所發生事物好的一面,等於換一個視角看生活、看問題,往往就能獲得對生活全新的理解,會收穫好心情。如果每天都這樣做,每天就都是好日子了。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生活中的今天和昨天一定是不一樣的,一天有一天的收穫,一月有一月的成果,哪怕遇到的都是失敗,那也是得到了失敗的經驗,積累了經驗就會獲得成功。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月都是新的一月,對於每個人來說,即使再平凡的一天、每個月也都有重要的意義,認識到這一點,就會改變自己的心態。

【事實唯真】

事實就是事實,不被任何感情或主觀想法所束縛、所左右,正確地認識事物、對待事物、接納事實,這是不被束縛或從“被束縛”中解脫的心態。當你以“事實唯真” 的原則看待事物,看到鮮花則心情清爽,面對死亡則心生恐懼和悲傷,看到糞便就厭煩,這是正確認識事物的態度。相反的,遇到死亡時本應感到恐怖或悲傷,卻覺得不應該這樣,認為這是不正常的感覺,就不是事實唯真,可能是病了。當你劇烈運動時,心臟會劇烈跳動,這是事實,是正常反應,可你不接受,覺得這種心跳加快太不正常了,這也不是事實唯真。

【不安常在】

在日常生活中,焦慮不安是常有的現象,任何人都會河避免地遇到,這是一種不可缺少的自我防衛機制,不能把它當成敵人來消除和排斥。人是有各種慾望或願望的,慾望或願望越高,伴隨的不安也就越顯著。你的慾望高,又沒有為滿足慾望而奮發努力 ,卻要擺脫或消除不安,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不安反而會對你窮追不捨,逐漸加重。所以,對於不安的正確態度是順其自然,不安就不安,不理它,繼續為實現自己的願望而努力。神經症往往是防衛過度的狀態,遇事有一點緊張焦慮也大驚小怪,極力排斥,而這種排斥往往是徒勞的,會導致更加焦慮。所以,我們應正確對待不安的存在,把它當作生活的一部分,不去在意它,就會與之相安無事,不影響正常生活。

【煩悶即解脫】

接受住院森田心理療法的患者,在臥床期的第3~4天時,往往會出現明顯的煩悶情緒。如果忽略這種情緒,順其自然,繼續臥床,往往煩悶會逐漸減少,情緒趨於平穩,這就是煩悶即解脫的體驗。任何人都可能遇到煩惱,想避也避不開,所以不應排斥、逃避它,而應做該做的事,堅持下去,你就打開了解脫的大門,煩惱或煩悶會逐漸弱、消失。

【防衛單純化】

這個概念是森田正馬教授的弟子高良武久教授提出的。當發現身處不利的情況下,任何人都會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健康者的焦慮一般不會侷限於某種特定物件,而神經質症患者的焦慮不安往往有強烈指向某一對像的傾向,如疾病、災害、事故、貧困、人際關係、個人缺點等較為多見。若把這些物件全部當成“敵人”來對抗可能會就應接不暇,選擇某一物件比較有利,於是在某種契機下,他們會選擇其中某個“敵人”不斷排斥,這不是所謂防衛的單純化機制。

【純真的心】

純真即坦誠。錯了就是錯了,坦誠地承認,及野改正,沒有必要尋找各種理由為自己辯解,或者把失敗、犯錯的原因都歸到外界,怨天尤人,卻不改變自己的錯誤。這樣的做法便不坦誠,沒有保留純真的心。

【欲以一波息一浪,反而波浪迭起】

若企圖以一個波浪去平息另一個波浪,反倒會出現更多的波浪,同理,我們如果極力用一種方式去消除另一症狀,反而會接二連三出現新的症狀。比如,想用“躲”的方式消除“怕見人”的問題,往往會變得更加不敢見人;用沒完沒了洗手去消除怕髒的擔心,卻越洗越不放心;用“別緊張”這樣的話勉勵自己,消除緊張卻更緊張了;用“別亂想‘這樣的鼓勵去消除胡思亂想,卻想得更多了。

【外相齊備,內相自熟】

一個人外在的一切長期以來都是正常的,生活符合常理,那麼他的內心也應該是比較健康的。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健康的。如果想像健康人一樣沒有病痛,過正常的生活,那首先應把不正常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錯誤的人際交往方式糾正過來,而不是找各種理由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整日自我封閉、什麼正事也不做等,或不斷尋找軀體不適症狀,要等到去除了症狀再去過正常的生活,就難以擁有健康的生活。

【適應性焦慮】

適應性焦慮是高良武久教授提出的概念,他認為森田正馬教授的神經症的疑病基調概念不夠全面,神經質不僅具有疑病傾向,患者還會對自己能否適應環境沒有自信,或很難適應環境、適應社會,在發病前已具有這種傾向,這是患病的基礎。發病後仍有適應性焦慮,這就是一種症狀。因此在治療神經症狀時,一不能忽略適應性焦慮的存在,也要設法去改善適應性焦慮,才有可能更好、更好的治癒神經症。

【如驢自縛,越逃越糟】

被拴在木樁上的驢越想逃就越圍著木樁轉,結果就越是逃不掉,用一句成語來形容,那就是作繭自縛,比喻人越是想擺脫某些事物的束縛,反而會被束縛得越緊,這是徒勞的行為。

【心隨萬境變,變化之處實幽玄】

人的心境隨著境遇不同而千變萬化,這種現象其實很玄妙,也是一種正常現象。所以不必因境遇惡劣導致情緒不好而悲觀,也不必因情況順利感到愉快而高枕無憂,要著眼於努力做事,心情隨各種情況變化,順其自然。

【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世上的很多事是我們無法接受的,比如,親人患了難以治癒的疾病導致殘疾或死亡,辛苦賺到的財產意外受到損失,遭遇強暴等。但是,當這一切已成為既成事實,無論你多麼不甘心、不情願,付出多少努力,過去的也已經永遠過去了。如果繼續否認事實,圍繞已經不能改變的事情糾結,你的生命質量將受到巨大影響,你將承受更大的痛苦。最好的辦法就是接受現實,放下這些無法改變的事,去做經過努力可以改變的事。儘管我們的力量微不足道,但透過我們的努力,使這個世界或某一領域、某件事物有了一點新的、喜人的變化,方便了別人,造福於大家,這比糾結於那些沒法改變的事而備受煎熬,要強不知多少倍。

【苦盡甘來】

人生在世,一定會遇到各種苦難,比如,學習很苦,成績出類拔萃很難;勞動很苦,創造足夠的財富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富足的生活很難;追求理想很辛苦,達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很艱難。但是,在這些苦難的面前,如果你不退卻,暫時的艱難就變成了永遠的艱難;如果你堅持,不斷尋路向前挺進,苦過之後就是樂、是甜,就像黑夜過後就是天明一樣,沒有永遠的黑暗,沒有永遠的艱難,也沒有永遠不變的痛苦,勇於面對和超越,人生就會從苦而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