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法同盟時期法國並非孤身一人

譚嗣同生於1865年的背景宣武城南爛面衚衕,父親是湖南瀏陽人因此譚嗣同也算是瀏陽人,當時他父親任戶部主事。家境優越。

反法同盟時期法國並非孤身一人

10歲時拜瀏陽學者歐陽中鵠為師,十二歲廣西的堂姐來北京看病,傳染給他白喉症,同樣染病的生母因此死去,譚嗣同則昏死三天後甦醒,因此父親給他取字叫復生,譚復生。他的生母教育了他很多道理,母子感情很深,生母去世以後,繼母是原本的小妾,嫉妒大房的孩子,對他不好,據說經常打罵虐待,又挑撥父子關係,導致譚嗣同幼年過得非常痛苦,他就變得內向,不愛說話,一心讀書。

反法同盟時期法國並非孤身一人

他自稱“吾自少及壯,遍遭綱常之厄,痛苦殆非生人所能忍受,瀕死累矣,而卒不死,由是益輕生命,以為塊然軀殼,除利人之外,復何足惜”,他幼年經歷的折磨導致他對親情、人倫產生抗拒,與妻子的交往也非常柏拉圖式。無處宣洩的精力和感情全心全意的都灌注在一種偉大的理想上,幼年是排滿反清,後來是改變國家、維新變法。譚嗣同反對舊學,反對科舉,據說曾經在私塾中研讀八股文,忽然一股邪火起來,把八股文章撕成碎片。他喜歡遊歷江山,二十歲後開始遊歷山水去過很多省份包括臺灣,結交了很多販夫走卒、豪俠俊傑,看到人世間的喜怒哀樂,但大多蒙著一層陰翳,因此認識到了清廷的腐朽和中國的衰敗,於是立志革新。

反法同盟時期法國並非孤身一人

同時也在江湖人士的薰陶下,產生了反清的民族主義思想,當時天地會等反清復明會黨發展的很好,南方民族主義反清思想在太平天國運動後方興未艾。譚嗣同估計也沒少接觸,總之發出了“風景不殊,山河頓異”感慨。據說他印刷了很多揚州十日記,偷偷散發,他稱滿清朝聽是“賤類異種,亦得憑陵乎蠻野兇殺之性氣以竊中國。及既竊之,即以所從竊之法還制其主人,亦得從容靦顏,挾持素所不識之孔教,以壓制素所不知之中國矣,而中國猶奉之如天,而不知其罪。”

反法同盟時期法國並非孤身一人

他對清廷不像康梁那樣含情脈脈,而是始終帶有一種仇視的情感,傾向於民族革命黨人。父親高官帶來的榮華富貴也使他得以養成良好的氣節,母親的理想主義又對他高貴人格的塑造有很大的助益。陳寶箴、康有為等人在湖南講西學,譚嗣同受到影響。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中國被向來看不起的日本擊敗,知識分子們都非常沮喪,認為這個體制是無可懷疑的必定有問題,首當其衝受到攻擊的就是戰敗主要責任人李鴻章,隨後當時在北京參與科舉考試的儒生們上書要求維新變法。

反法同盟時期法國並非孤身一人

譚嗣同因為舊學不通,沒有參加考試,因此當時不在場。1896年他入京捐官補江蘇知府候補的時候,和當時在北京的梁啟超結識,又認識了帝黨領袖翁同龢,隨後回到南京。在南京時閉門讀書,寫成了《仁學》,1897年參與陳寶箴在湖南的新政,開創了《湘報》,宣揚他激進的變法情緒,為人所詬病。1898年光緒在慈禧同意下準備變法,徵召譚嗣同等人入京。據說譚嗣同喜愛古琴,就在當夜與妻子對奏琴曲,然後赴京,沒想到這次就是訣別。

反法同盟時期法國並非孤身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