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不是虛榮,而是參悟人生的大智若愚

讓舒適不止於單一維度,更為身心帶來自在愉悅的感官享受。

“凡爾賽”不是虛榮,而是參悟人生的大智若愚

為什麼我們會嚮往詩和遠方?是因為那縹緲美的誘惑嗎?

可能只是我們對當下苦悶生活的一種寄託和希望而已。

自從“凡爾賽文學”火爆全網以來,一時之間,這種總是伴隨著缺失遺憾以及微微哀愁,但卻又在各種反轉間,若有似無地體現出優越於常人的貴族氣質的體裁,瞬間引發了無數“凡學”文豪們競相入場,投身於凡爾賽文學的創作中。

有人說,“凡學”是一種妄想症或被迫妄想症的表現;也有人說,凡學本質上就是一種“裝”;更有人認為,“凡爾賽文學”是另一種形式的虛偽。

但其實說這些話的人,本質上都沒能看懂“凡爾賽文學”背後的深層含義。

事實上,

凡爾賽並不是虛偽,而是一種參悟了人生的大智若愚。

“凡爾賽”不是虛榮,而是參悟人生的大智若愚

“凡學”的三層遞進

第一層:

直截了當突出自己的缺陷,把道德高地儘可能降到最低,以此來博得他人的關注,與此同時最好再引發些許別人的同情。

第二層:

透過炫耀跟自己的缺陷具有強烈反差的優點,從而形成巨大的結構性反差,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最好還要突破我們的常識。

第三層:

給讀者留下適合的想象空間,以便於讓讀者能夠稍加琢磨之後,頓生一種“反殺”之感,以求達到“凡學”的境界。

這三層遞進關係,看似複雜,實則常見。比如我們常聽到的那句“我這個人很窮,窮得只剩錢了”,便是一種“凡爾賽文學”的體裁,只是略顯低階了些。

在進行“凡學”創作時,最好是能夠表現得一本正經,好像真的就是那麼回事似的。

比如曾經有位知名人士就一本正經地說過很“凡爾賽”的話:

“我臉盲,根本分不清楚自己的老婆漂亮不漂亮。”

當大家都以為他是在“裝X”時,有過豐富人生經歷的人才明白,這才是看透了生活本質的人才說得出的話。

因為漂亮的人,不見

就能跟你白頭到老。“漂亮”只是對人的一種外表定義,或許是真漂亮,也或許只是恭維之言。

過分給自己定義,並不會讓你的人生髮光。

“由內而外享受自由、自在、自我的舒適生活狀態,不刻意去定義,才是真實且發光的人生態度。”

“凡爾賽”不是虛榮,而是參悟人生的大智若愚

“凡爾賽”不是虛偽,是參透人生的大智若愚

人生的至高境界不是嘲笑他人,而是懂得自黑自嘲。

通常我們在自嘲的時候都帶有些許的不快,甚至是對生活的無奈,簡而言之就是缺失了快樂的元素。

但“凡爾賽文學”的出現,讓很多人學會了如何調侃自嘲,把對生活的希望用一種有趣且高境界的方式表達出來。

這難道不是一種社會的進步嗎?就像網路上一位大神所說的一樣:

“凡學的本質,是一種快樂的想象力。”

我們把曾經羞於表達的內心渴望,透過調侃自嘲的全新“凡學”體裁,既抒發了心中的期許,又令自己對未來更充滿期待,這何嘗不是一種參透人生的境界表現呢?

好比前段時間我參加的一次關於“科技”相關主題的辯論賽一樣,我們所有科技的發展以及全新的表達方式都是為了更好“歸回於人”。

“科技不以超前為目的,而是更好地迴歸於人。”

“凡學並非表面的炫耀,而是快樂的自我想象,給每個人提供一種調侃自嘲的新方式。”

這是人們熱衷於“凡學”的潛在意識。

“凡爾賽”不是虛榮,而是參悟人生的大智若愚

“凡爾賽”不是炫耀,而是渴望一份尊重

我們常習慣於把“尊重”掛在嘴邊說,但真正遇到事情的時候卻又難以付諸於行動。

王陽明強調要“知行合一”,也因為他做到了,所以成為了一位大師。

通常而言,我們認為大師做到了“知行合一”,所以王陽明的這套理論值得給每一位有志之士推廣。

可事實上是因為“知行合一”太難,所以能夠真正做到的人才算是大師。

試想一下,當所有人都能輕易做到“知行合一”時,誰會認為這算是一種很難得的品質?就好比我們不會認為能輕易算出“1+1=2”的人就很厲害一樣。

同理,“相互尊重”雖然我們常常在說,但在平時生活中卻並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

所以當我們看到別人在“凡爾賽”時,其實對方並不是在炫耀什麼,而是用這種本質上極其“卑微”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審美、價值觀和願望。

歸根結底,無非只是想要獲得一份尊重罷了。

很多年前流行一種“斜槓青年”的說法,這裡的“斜槓”無非就是一種身份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頭銜”。

甚至很多人的名片上恨不得把所有能唬得住人的title都加上去,這是在炫耀什麼嗎?不然,他們只是希望借用這些“外在”的東西來提升張力,獲得更多尊重而已。

你我皆是凡人,難免有雜念。

“俗”只是他人的評價,只要內心不給自己下定義,那便是一種屬於自己的境界。

“凡爾賽”不是虛榮,而是參悟人生的大智若愚

生活需要更多“凡爾賽”

社會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

在物質生活越來越好的當今時代,我們似乎精神上的補給越來越跟不上,因而壓力也隨之越來越大。

不少老人在感慨當下的年輕人“吃不了苦”,但事實上當代年輕人卻一直深陷“苦海”之中,只是這種苦並非老一輩人所說的體力上的苦而已。

精神上的壓力之苦不比身體上的苦弱多少,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所以“凡學”式的調侃和自嘲,是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歸屬和愛的需求”之上的“馬斯洛需求理論”的第四層需求:

尊重的需求。

一種尊重是對他人的尊重,而更重要的是第二種尊重

:尊重自己。

每個年代都有屬於那個時代的“苦”,在當今時代,我們的生活需要更多“凡爾賽”式的人生態度。讓快樂多一點,讓尊重多一些。

哪怕,是虛假的尊重。

“當一個我,邁向另一個我。一種可能,也成為了更多的可能。”

“凡爾賽”不是虛榮,而是參悟人生的大智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