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 燉了你們的錦鯉

錦鯉非鯉

如今一說到“錦鯉”,很多人除了立馬想到一條晃頭晃腦的魚之外,還會和好運氣、好彩頭,甚至“楊超越”掛上鉤。是的,在這個被無數“轉發這條錦鯉”所霸屏的朋友圈世界,“錦鯉”紅遍了大江南北。之所以說“錦鯉非鯉”,是因為在這個賦予語言(本文指廣義上的語言,包括文字、言辭等)更加廣泛寓意的世界中,一個詞語所能表達的意思、傳遞的感情是極具多樣化的,人們口中說的錦鯉早已不單指一般人所認知的生物學上屬於鯉科的一種觀賞魚了。

這些被創造出來的各種語言,不外乎是為了把人們內心的所思所想表述出來,而語言作為一種載體或是工具,也會隨著不同方式的運用具有更豐富的含義。一旦這種特殊的含義能迅速滿足多數人的心理期許,在經過大量的運用、複製、模仿並形成一種習慣、風氣之後,便能得到大家的普遍認可。任何人的所思所行,也終究是得有個原因,那麼這一大把的轉發錦鯉求好運的行為背後,是利益驅使?還是迷信跟風?

本文將從語言這一角度一探這“錦鯉文化”的究竟。

時評 燉了你們的錦鯉

言辭的內向世界

可以說我們生活在兩個語言世界中,一個被稱為外向世界,就是可以透過一定的事物去認識到的真實世界,比如當我們說“杯子”的時候,你可以立馬指著一個水杯說,這就是“杯子”;而另一個世界為內向世界,譬如我說“你去寺廟裡燒一炷香就可以消除厄運”,如若你真去寺廟燒了一炷香,卻不一定能消除厄運,這個內向的世界便是不能透過你的親身經歷明確的去指著什麼東西說,這就是“消除厄運”。透過一定的語言描述把一張錦鯉之圖渲染的神秘而偉大,使大眾產生了一種彷彿轉發了這個錦鯉真的可以夢想成真的心理作用,其實這便是言辭所帶給我們的一個內向世界,而這個內向的世界與現實中你能認知到的世界卻不一定相同。

有的時候我們腦子裡存在了許多愚蠢可笑的事情,但是卻普通到大家都毫不覺得奇怪:許多西方城市避諱“十三”這個數字,很多女性以為用了“SK-II”真的可以擁有神仙般嬌嫩肌膚,只要隨身攜帶大仙給的符便可轉運……這些人的行為便是對內向世界作出的一些現實反應,而這些現實反應卻不符合現實世界。

言辭所展示出來的內向世界若不能實現,便對現實毫無意義,透過內向世界去完成的工作往往是象徵化。所以轉發錦鯉這一行為便是在內向言辭世界的刺激下,讓人形成一種內心確認,以為真能透過這一行為達到自己的內心期許。這種轉發行為簡單易行無害,看似又給自己帶來了多麼大的好處呀!轉發“楊超越”保佑過法考、轉發“信小呆”蹭蹭好運氣,也都如此,而誰又不是心知肚明的呢。而轉發抽獎這種射幸行為便和轉錦鯉完全不同了,前者是在利益的驅使下,在加上成本極低的情況下做出的行為,具有實現的可能性;而後者往往是為了增加中獎機率,消耗一小點時間及注意力便大大增加了自己的中獎信心,站在科學的角度看,那是不可能有增加中獎機率的現實意義的。

時評 燉了你們的錦鯉

指示性語言

語言是帶有指示功能的,當我們的意識選擇相信一種語言傳遞的資訊之後,我們的心理和行為便會在這種語言的影響下做出不同的反映。這便是語言具有的魔力之處,可以對未來產生一種力量,彷彿使未來的事情可以按照我們講話的方式出現似的。新年要說吉祥的祝福話語,為討個好彩頭、好運氣,長輩們聽著也開心,但是這些祝福的作用也不就帶來個心理慰藉而已;婚禮儀式上,雙方在上帝面前許下一生一世的諾言,而正當吵架離婚時,就不存在什麼一生一世了……這些莫須有的言辭和儀式,只要站在一個稍微成熟的人的角度去看,確實沒有什麼用處,但是普遍成熟的人也往往依賴這些話語和儀式本身可以帶來的效果——好像真的可以成真一樣。

那些轉發錦鯉的人們在 “馬上就能實現”“馬上就有好運”等如此具有指示性的言辭的誘惑下做出轉發的行為也就不足為奇了;更有甚至,你對那些懷有迫切期許的人說任何能夠幫助他實現願望的話,說不定他立馬就按照你說的去做了。有指示便附隨幻滅,帶有指示性的語言並不能使未來的事都按照心中所想的出現,我們一旦對這樣的語言抱有了可能實現的企圖,當願想落空的時候便便只剩失望之感。

錦鯉非鯉,轉發一條錦鯉的說說、微博這種求好運氣的行為並不會讓你懶惰貧窮、不思進取的現狀有任何改變。若只是享受語言中的溫床,就僅能達到心靈寄託的作用,那麼你將永遠生活在你自己的內向世界中,無法變現。

時評 燉了你們的錦鯉